上海市松江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生活满意度调查

2016-05-30 10:06傅浩为
南方农业·中旬 2016年10期
关键词:随迁子女生活满意度教育公平

傅浩为

摘 要 中国城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进城务工人员的贡献,但其随迁子女的成长常被忽略和轻视,这可能动摇城镇化的人力资源根基。基于此,通过问卷的形式调研随迁子女的整体生活满意度现状,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城镇化;随迁子女;生活满意度;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29.040

1 中国城镇化近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不断的推进,流向城市的农村人口出现以下非常明显的特征:第一,数量急速上升。1995年,全国有8000万流动人口,2014年增至2.53亿人。第二,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进城务工人员从起初以单身青壮年为主逐渐发展为全家一同迁移。第三,流动人员城镇化率显著增加。以1993年统计数据为例,流动人口外出时间在3个月以下的占比约为16%,3~6个月所占比约为24.6%,6个月以上的占比约为9.4%;全部流动人口中,在城镇居住10个月以上的占比约为53.2%[1],同时在政策的鼓励下,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开始转变为城镇常住人口,2002-2015年间的城镇化率涨幅为年均1.33%。截止2015年,全国城镇人口占比已达到56.1%,总量为77116万人,较2002年上升了19.88%;乡村人口仅为60346万人。

2 城镇化过程中需要被关注的人群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进城务工人员的生活和工作状态成为社会关注的核心焦点,他们不仅是发展的核心组成和驱动力,也是弱势和需要被保护的群体。更加不能忽视的是随迁子女的成長状况,在这其中以6~18周岁的适龄上学儿童少年为主,其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低于城市当地儿童,社会认知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歧视知觉、相对剥夺感和身份认同危机,情绪情感方面表现为情绪不平衡、孤独(抑郁)倾向较强和自卑(自责)心理严重,社会适应方面显示出社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学习适应性较差和问题行为较多[2-4]。

2.1 生活满意度的重要性

早在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就已明确指明“有幸福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5],常能体验到幸福感的人就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6],生活满意度正是幸福感的重要表征之一。

2.2 关注随迁子女的意义

进城务工就业人员子女作为现在和未来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人力资源组成部分,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心理健康状况和城市融入度不仅对社会稳定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且对于未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方向和经济良性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生活满意度的调查将能够通过判断其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了解农民工子女对城市生活的适应程度,从而为制定农民工市民化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在此意义上,应更多地关注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生活满意度,涉及教育、住房、家庭、生活和自我认知各方面[6]。

3 生活满意度调研

为迅速和大量接触到适龄的随迁子女,同时将他们的满意度现状与本地儿童进行对比,此次调研主要选择了上海市松江区的4所小学的3~5年级学生,分别为花桥村小学、薛家小学、小昆山学校、松江实验二小,其中花桥村小学和薛家小学为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另外两所为普通公立小学。参考国外成熟的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量表(MSLSS),翻译制作适合国内学生的调研问卷。问卷题目的主要构成为:家庭维度(7题)、朋友维度(9题)、学校维度(8题)、生活环境(9题)、自我认知(7题),合计40题。通过量化答案,将每题的选项对应成1~4分的分值,统计所有有效问卷后对比分析数据,从问卷包含的不同维度,寻找农民工子女与对照组的主观生活满意度的不同。

3.1 问卷发放及回收状况

调研所发放的问卷总数为1308份,其中有效问卷总计1100份,可用问卷率84.1%,其中外地户籍被调研学生共计826人,上海户籍学生274人。

3.2 调研问卷数据分析

对于同为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固定外地户籍变量的情况下,分析身处不同性质的2种学校的学生满意度,统计外地户籍学生在不同学校的满意度表现见表1。

可以发现,在家庭、朋友、生活、自我4个方面,公立学校的外地户籍学生的主观满意度均高于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为观察外地来沪务工随迁子女与本地户籍学生间的满意度差距,同步对比在公立学校中的外地与上海本地学生的满意度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在同为公立学校中,本地学生与外地学生各方面满意度几乎一致。

4 满意度差异成因

综上结果可知,学生的满意度并不因其是否为外地户籍而发生变化,主要因素来自于其就读的学校。相较公办学校和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两者的师资力量和办学理念有显著的差异,这样差异使学生对生活各维度的看法、满意度存在明显的变化,最终可能导致不健康人格的形成。

4.1 上海小学入学政策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教委等四部门关于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就读本市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意见的通知》(〔2013〕73号)要求,随迁子女入学在满足上海市入学条件的情况下,小学阶段以进入公办学校为主,部分地区公办教育资源紧缺的,优先考虑本市户籍,随迁子女可统筹安排进入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就读。

4.2 教育资源供求不平衡导致不公平

上海作为一个外来人口不断涌入的城市,教育资源的增长速度无法满足供需关系,而政策中优先考虑本市户籍将无数进城务工子女拒之门外。一方面,外来务工群体在本身收入水平有限的情况下,面对城市的高物价和高房价已经捉襟见肘,在被公立学校拒之门外时,没有能力再去选择更高水平的私立学校,只得将自己的子女放入农民工子弟学校。另一方面,作为私立学校,学校的教师无法享受与公立学校教师相同的資质考评和晋升评级的计划,加之缺乏资金的激励,便形成了师资力量的洼地。在办学理念上,私立学校设立本质多以盈利为目的,在学费和政府拨款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更难以保证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以致在学习成绩、学生的健康成长方面,形成了明显的差距。

5 问题改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应鼓励公办学校更多地接受农民工子女,划定接收的数量标准,对接收农民工子女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学校,依据实际接受的数量,对学校进行奖励,以此鼓励公办学校尽可能多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实现城乡一体化,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应是实际行动,更要看效果,看能否最终实现使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权利和福利等方面都处于平等的地位。

其次,健全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我国义务教育经费在整个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一直比较低,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建设好义务教育相关的基础设施,让社会的更多关注度集中到教育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最后,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规模,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采取吸纳民间资本、招商引资等方式解除资金瓶颈的限制,改善办学条件。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优厚的政策来吸引人才,定期培训,从公办学校中抽调教师等方式,充实农民工子弟校的师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斌贤.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2(4):4-7.

[2]熊猛,叶一舵.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98-1813.

[3]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农民工子女的城乡认知与身份意识[J].中国农村观察,2009(2):2-11.

[4]辜美惜,郑雪,邱龙虎.我国流动儿童心理研究现状述评[J].心理科学,2010(4):910-912.

[5]张旭东,车文博.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6]谭春芳,邱显清,李焰.初中生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0),723-726.

(责任编辑:刘昀)

猜你喜欢
随迁子女生活满意度教育公平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考察
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政策研究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城市农民工生活满意度调查分析
少数民族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反思与对策
大同市第一代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农民工随迁子女家校合作的策略漫谈
财政教育支出区域公平性的双权重泰尔指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