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6-07-04 07:53张成才孙喜梅王金鑫
学园 2016年3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张成才 孙喜梅 王金鑫

【摘 要】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的局面。结合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情况,本文研究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在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培养中课程体系的设置、课程内容的优化及教改方案的实施等问题。以郑州大学该专业为例,提出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不同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的方案和具体实施步骤,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水平。

【关键词】课程体系 水利信息技术 专业学位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3-0022-03

一 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背景

我国水利信息化工作于“七五”期间起步,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水文信息的计算机处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属于水利信息化的起步阶段;水利信息化的大规模开展,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现代信息技术日趋成熟之后。党的十六大强调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中央决定将“金水工程”作为“十五”期间优先实施的重要业务系统启动建设,水利信息化工作开始步入快車道。2003年1月,水利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水利信息中心在北京联合主持召开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咨询会。水利信息化的内容十分广泛,建设项目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专业性应用软件开发难度大,投入大,风险大,失败率高。水利信息化不论是“项目”还是“过程”,都必然涉及许多具有行业和专业特色的软件系统的开发。水利信息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对水利行业特色、专业性质、信息化建设的特点都有较为深刻的理解,清楚水利需要信息技术做什么,信息技术能为水利做什么。水利信息化建设队伍需要大批专业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2007年,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在水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自主设置水利信息技术专业二级博士和硕士点。2008年开始招收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011年第一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暴露出原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的一些问题。如课程门数偏少,学生选择余地小,有些课程和本科课程重复,个别课程内容不能适应学科当前的发展要求等。基于此,本文提出对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二 课程体系改革的内容

1.建立以培养模式为导向,以创新能力与工程应用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分别制订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研型人才和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两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现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实践经验和工程技能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差别,探索以培养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式、项目式以及“一体化教学”等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2.开展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技术教育和工程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合作

开展产学研深层次合作,使专业学位研究生能掌握相应岗位的核心技术、核心技能以及技术开发与技术应用的能力,构建“基本理论、技能→实践能力训练→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需要。

3.在研究和实践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以两个平台为核心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两个平台:一是指以学科交叉融合为依托,强化理论与技术基础的课程体系平台,面向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适应国家高端科研需要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

二是指以工程实践和工程素质培养为主线的应用性课程体系平台,面向具有一定科研能力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设置自然科学基础、工程技术基础和项目研发技术的课程体系,构建适合国家水利信息技术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三 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

第一,针对水利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弊端,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以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着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水利信息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研究生工程意识淡薄,与工程技术应用相关的社会、经济、人文等知识匮乏,应用工程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后劲不足等问题,研究进一步拓展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广度,并充分利用教师科研和企业的丰富资源,采用多种培养途径和手段,构建富有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特色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高工程素质的人才。

第三,建立专业硕士质量评价标准与实践教学体系。国家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硕士招生从2010年开始正式启动,目前还没有一套系统完整的专业硕士人才质量评价标准,课程体系设置还不够完善。因此,客观上需要建立对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管理以及师资队伍的素质条件等支撑条件的评价体系。

四 郑州大学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方案和实施步骤

1.具体实施方案

第一,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开展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实践研究,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奠定基础。

第二,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修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实施方案,调整实践(工程项目)的内容,修订相关的配套制度。

第三,改变原来的课程体系,在搭建两个平台的基础上,由学院根据不同培养模式和社会需求特点,制订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凸显应用性的课程内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第四,从水利信息技术专业中选取3~5门主干课进行重点建设,针对科学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的不同,调整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比例;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精减理论教学内容,增加以理论学习和应用为目的的实践教学内容。以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协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等形式,提高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第五,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建构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按照“基本能力→实践能力→综合能力”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抓好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力度重点打造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实践创新基地,要求研究生毕业设计(论文)与重大工程项目紧密结合,以取得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成果。

2.实施步骤

学院认真总结2008年以来课程体系应用的经验和存在问题,到兄弟院校进行调研,学习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途径和手段、教学建设和改革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并以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实际,进行广泛论证,完善新形势下满足不同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课程体系。

在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增加实验教学学时比例,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整合,修订课程大纲,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考试方法。依托河南省高等学校信息网络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中心等实习基地,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基地,健全创新基地组织机构,制订管理模式和相关制度。

五 郑州大学水利信息技术硕士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效果

1.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近几年水利信息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10~15人/年,每年荣获各类竞赛奖、三好研究生和优秀干部等荣誉的学生占到1/2,考取博士研究生的学生占1/5,就业率100%。

2.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和应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增强了服务社会的能力

以上改革措施,使科研型创新人才和工程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教学过程三个层面得到全方位的完善。尤其是,提出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参与重大研究项目的要求。先后在河南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和河南省高等学校信息网络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建立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实践和参加大型工程项目的机会。目前,专业与有关单位合作向纵深发展的态势良好,研究生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凸显。

3.课程内容层面的改革效果

课程内容是课程体系的具体体现。这一层面的改革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向以不同培养模式研究生知识体系为中心转变,以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水利信息技术专业涉及水利和信息两大部分内容,内容多、范围广,课程内容把握和教材选择都比较困难。课程内容的深层优化不再是一门课程一本教材,而是一门课程涉及几本教材,同时还要把这几本教材进行有机组合,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比如流域产汇流模型及数值模拟课程,内容包括径流形成理论、产流和汇流计算、流域水文模型和计算结果可视化等内容,教学中采用了四本教材:《水文学原理》《水文预报》《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得到了同学们的称赞,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瑜、李昌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的审视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7):39~42

[2]张宽地、吕宏兴、辛全才.水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12):11~12

[3]曾玉红、槐文信.水利工程硕士专业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3(4):235~236

〔责任編辑:庞远燕、汪二款〕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