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面花艺术数字化传承之路*

2016-07-11 08:11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齐鲁艺苑 2016年1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李 瑛(1.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670;2.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胶东面花艺术数字化传承之路*

李瑛1,2
(1.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山东烟台264670;2.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祖先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和积淀。如何做到将保护传统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对民族文化精髓延续既要用传统的形式去传承,也要用现代的方式去发掘和保护,达到以继承求发展,以创新求繁荣的目的。现以胶东面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例,在分析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如何利用数字化博物馆、移动智能终端等途径来发掘和保护,以点带面地为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提供可借鉴的途径。

关键词: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移动智能终端

“面花”又被称作“面塑”,是流行于黄河流域山东、河南、山西等地的民间面食艺术,面花大多出自农村家庭妇女之手,主要用于重要民俗节日时馈赠家人和好友,是民间岁时节令的必备品。因外观精美,内涵寓意丰富,其食用价值已居于次要地位,更多作为艺术品来观赏。有文献记载的面花艺术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一书中记载:诸葛武侯之征孟获时,有人说,蛮人多邪术,须用人头祭神,可借阴兵相助,诸葛武侯则用面包着牛、羊、猪肉做成人头形状,用以忌神,从此有馒头之说。[1](P1—2)面花艺术从汉代开始产生,经宋、明等朝代的发展,至清代达到鼎盛,脱胎成为雅俗共赏的艺术品。清末至民国的连年战火,使面花艺术逐渐走向衰落,只有少数在民间顽强生存。

胶东面花作为山东四大面花之一,是胶东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更包含极大的民俗文化价值,如今要保护和传承胶东地区这一优秀的民间风俗文化,除了进行必要的“申遗”保护工作之外,对其积极推广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希望以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相关建设研究为例,探求一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与传播的新途径。

一、建立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数字化博物馆的概念

“数字化博物馆”可理解为“虚拟博物馆”,其不具备实体意义,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并运用到博物馆工作中而衍生出的新概念,借助网络途径进行传播和推广。与实体博物馆相比,“数字博物馆具有信息实体虚拟化、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递网络化、信息利用共享化、信息提供智能化、信息展示多样化等特点”[2]。特别是移动智能终端的出现,给数字化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二)建立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的必要性

数字化博物馆是以胶东面花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与传播的绝佳途径之一,理由如下:

1.数字化信息时代深刻改变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

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依托于社会的发展进步,面花艺术作为一门传统经典的手工业产品,人们通过用面制作的雕塑来表达对亲人的祝福和未来的期望,并通过手口传承和发展。随着人们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的不断改变,传统面花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土壤逐渐消失,“师徒制”、“作坊式”的传承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其发展,以胶东面花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亟需开发新的传承方式和传播途径。

近几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面花艺术也逐渐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许多民间艺人走入专业的研究机构,通过表演和展览身体力行的为面花艺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曲丽荣是山东龙口著名的面花艺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曾参加过中央电视台的综艺节目,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同时她也常年在当地招收学员,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延续着面花艺术的生命力。但这也主要是在龙口当地小范围内所做的传播,且每次教授学员的数量不多,传播效率不高、影响范围小。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新的信息传播平台和途径应运而生,人们传递信息、沟通交流的方式也在潜移默化的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作为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传播方式之一,网络数字化博物馆的应用将是胶东面花艺术传承的绝佳途径之一。

2.兴建胶东面花实物博物馆困难较大

传统文化艺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实物博物馆,它是民众感受历史、艺术、科技和文化最为重要和直接的平台。国内较大地市都有自己的各类实物博物馆,门类众多且涉及的领域及行业十分广泛,除了大众所熟知的科技博物馆、自然博物馆、文物考古博物馆之外,近几年还逐渐增加了专业性较强的博物馆类型,如河南洛阳的古灯博物馆,苏州的苏式花窗博物馆等这样的专馆,特殊博物馆门类的设立开阔了广大民众的眼界,为传统文化的普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建立面花艺术专馆对于面花艺术的传播必能起到积极作用,但目前建立实体博物馆有诸多困难。首先前期场馆兴建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后期馆内维护费用也会很高;再者纵观近几年我国实体博物馆产业的发展现状,普通的陈设展览已不能满足博物馆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大众对于文化知识的渴求。综合多种因素,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或许是不错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实体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同时可以免去实体建设、场所管理维护所需的费用,通过数字化技术模拟真实场景和展品来增强观者的体验,参观者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便可以畅游传统文化的海洋,这些优势都是传统实体博物馆无法比拟的。另外数字化博物馆的产生和兴起也有助于促进博物馆展示技术的发展,丰富现有的文化传播途径。

(三)建立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的可能性——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胶东面花多年来秉承着传统的习俗,其制作工艺大多是小范围的沟通和传承,与外界交流不多,不利于技艺的融合与创新。信息化大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在无形中充实着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发展渠道和机遇,最显著的特点是互联网缩小了地区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区域间的广泛合作,加快生活更新换代的速度,加速甩掉了传统文化中落后的行为和礼仪。这些改变使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数字信息技术的交互发展中充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创新,不断完善,将符合时代发展的部分广泛而持续健康地传播下去。

社会的快速发展为面花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选择,世界发达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大规模的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形态,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开始推行“世界的记忆”(Memoryofthe World)项目,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文化遗产数字化;1999年欧盟国家启动了多国框架性合作项目“内容创作启动计划”。我国对博物馆数字化传播的探索开展的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政府行为的介入使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逐渐走在了世界前列,例如“数字敦煌”(http://idp.nlc.gov.cn)是敦煌研究院将数字技术运用于敦煌壁画保护的成功案例,特别是近几年建设的3D版敦煌莫高窟壁画,向世人多方位展现了敦煌壁画的无限魅力。在全球商品和文化不断统一和标准化的环境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遗存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是2014年我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是其更好的融入现代生活的方式之一,能有效地在人们的欣赏和利用中逐渐鲜活生动起来。

二、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实施路径

表1 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路径实施示意图绘制者:李瑛

(一)原始素材的采集

采集胶东地区面花样式1000余种,并整理关于面花艺术的文本、图片、视频和音频等。对所有图案进行研究分析,归纳出面花基础元素符号库、面花常用符号库、面花图库、面花寓意库等,为下一步数字化展示系统的实现提供数据基础。

(二)素材数字化

原始素材经过资料分类、图片处理和视频音频剪辑、文字梳理等工作流程形成素材数据库。具体实施步骤是将相关的图片、文字和视频等信息转换成数字化的格式进行保存,用现代数字影像技术为面花的展示提供技术手段。对素材数据库的整理与分类非常重要,一方面有利于大众对面花艺术更为详细的了解,同时也能够提高研究者查询数据的效率,从整体上提升面花艺术保护、研究和传播的水平。

(三)数字化传播途径

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由主体网站和外部链接共同组成。以主体网站为依托,实现网站线上展示、网站内容上传整理、沟通渠道设立、论坛启用等功能,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全面展示面花艺术的魅力;微博、微信和少儿移动应用APP作为数字化博物馆的外部链接,也是整个数字化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迎合当今社会大众的移动终端使用习惯,更好地吸引线上用户关注。

1.固定的展示与传播平台——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网站

作为一个面对公众发布的资源性数据库网站,网站结构的设计非常重要。一方面要将所有重要信息囊括进网站之中,不可以有疏漏;另一方面为使访问者检索更为便捷,网站版块的划分需清晰,重要信息放于网页的关键部位。

(1)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功能模块的设定

数字化博物馆是资料和信息共享的平台,不仅为国内面花艺术专家和爱好者提供资源,更能促进不同地区面花艺术的交流、传播和相互渗透。设定博物馆模块首先需要对胶东面花艺术各方面做详细了解和分析,然后从浏览者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合理分类,众多信息需要归纳为几个模块、各主模块下又需嵌入哪些子模块、如何建立子模块间的关联性等问题,都是需重点解决的难题。经过认真分析和比对,基于简单易用、交互性强的原则笔者设计了12个功能模块,各主模块下还嵌套多层子模块。

表2 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功能模块示意图

(2)胶东面花数据库的构建与更新

胶东地区面花特征虽然总体统一,但不同县市之间甚至同一县市内的不同村落都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因此在构建数据库时要在面花整体分类的基础上,还要单独表现重要县市或村落的独特特征,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和区别,深入挖掘胶东面花艺术的深刻内涵,提升胶东面花网站的专业性和借鉴性。

信息的及时更新和不断补充是数字博物馆保持活力的关键,关于面花的专著现在已有数本,但大多都是本世纪初编写,经过数十年的发展,面花又呈现出了更多的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面花逐步突破了过去只表现福禄寿喜的简单题材,在传统面花样式的基础上增添了时尚元素,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热点也逐渐添加到面花的表现中。因此数字化博物馆正式运行后需定期进行更新,使艺人了解面花的发展趋势,推动国内面花艺术的整体发展。

2.移动的展示与传播平台——微博、微信、少儿移动应用APP

(1)移动智能终端在数字化博物馆中的应用前景

移动智能终端设备指在移动中使用的设备,是当下发展最为迅速的科技先锋,目前应用最为典型的平台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可使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网络,大大提升了人们的使用率。移动智能设备目前已经具备与普通计算机相媲美的处理能力和操作系统,可顺利完成复杂的处理任务。随着这些技术的发展,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的媒介形式的局限性不断扩大,微博、微信等新兴交流方式不断涌现,它们除了可以实现传统媒体点对点传播之外,还可以自由的交换言论和观点,增强了用户之间的互动性,成为一个融合自我和社会的自媒体网络。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充分利用这些新技术、新媒介的优势,构建立体交互的传播渠道。

(2)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移动智能终端实施路径

A.微博:开设官方微博,同网页单向的传播方式不同,微博传播方式为裂变式传播,博主发文之后读者可以互动和转发,发散式扩大传播空间。

B.微信:开设微信公众账号,大众添加公众账号后可以随时接收到相关的最新讯息。

C.少儿移动应用APP:“少年强则中国强”。传统文化的熏陶能有效提升少年儿童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目前山东省部分幼儿园和中小学开设了面花课堂,面花艺人被特聘进入学校进行传统文化艺术教育。但这仅在少数学校实施,且学生用橡皮泥等代替面团自由塑形,并没有真正体会到面花艺术气息。少儿移动应用APP是针对少年儿童的创新性强、好奇心强的特点,结合他们对平板电脑的喜爱设计的一款移动应用,主要功能是通过模型数据库自主模拟制作精美的面花,并融合面花艺术相关知识和时代背景,达到寓教于乐、体味传统文化精髓的目的。少儿移动应用的设计要因地制宜,前期调查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思维和行为特征,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内容,并在实施策划中实现数字化博物馆与少年儿童的有效互动。

三、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的作用和意义

(一)数字化博物馆让不知道面花的人更方便地了解它,同时有利于面花艺人创新的传承面花艺术

胶东面花已有数百年发展历史,并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样式,具有祥瑞纳福的重要作用,是胶东地区岁时节令的必备展品之一。但由于传播媒介的局限性,山东省内乃至全国真正全面了解胶东面花的人不多,即使在胶东地区,目前面花大多由专业面花艺人来制作,民众自己在家制作的情形越来越少,这直接影响到年轻一代对面花艺术的感情。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的创建需要对胶东各主要代表县市进行田野调查,通过访问当地面花艺人、收集实物资料、拍摄图片和视频等方式,获取有关胶东面花的第一手资料,使民众形成对面花制作过程、色彩、造型、内容、技艺等方面全面的直观认识。有很多面花艺人从小受家庭的影响,耳濡目染学习了面花制作的工艺,但关于每个面花背后的文化内涵并不是很清楚,数字化博物馆在提供了面花图片之外,还深究了面花的文化内涵,目的是为了引导面花艺人承上启下,更好的创新传承胶东面花艺术。

(二)数字化传播可以让胶东面花艺术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为其他非遗项目的良性传承提供有效合理的参考

胶东面花数字化博物馆网站拟利用网络平台和现代传媒手段,通过“面花创新应用、论坛留言、相关游戏、他山之石”四大模块,建立一种公共、开放、包容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再带给人们精彩的浏览体验的同时,力求将面花艺术进行二次设计,与室内装饰设计、旅游纪念品结合,通过市场化焕发其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胶东面花数字化传播的研究,会给有相似处境的其他非遗项目予以启发,数字化博物馆实际操作性强,适应时代潮流,势必会引起其他门类非遗从业者的广泛关注,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传播途径,从而为实现非遗项目百家争鸣的盛事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可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认识价值,对它合理有效的保护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人类以启迪;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与体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数字化博物馆是胶东面花传播的载体,预期会更深入的展示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推动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胶东面花数字化传播应用前景

(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胶东面花艺术传承带来无限可能

胶东面花数据库和数字化博物馆作为公益研究项目,其文字、图片和视频资源可以为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所共享,并作为新的文化交流手段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使以网络为平台构建的数字化博物馆展示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虽然目前内容大多仅仅表现为图片、视频、文字和音乐等形式,但随着技术进一步的成熟,数字博物馆未来所能展现的内容将是今天的我们所不可想象,带给人们真实的观感的同时,还有可能带来嗅觉,触觉、味觉等全新的体验。另外数字化博物馆还有可能落户社区信息服务屏、触摸屏、移动电视等传播途径,更好的走入百姓生活,因此以网络为平台构建的数字化博物馆是延续胶东面花艺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这里还应指出的是数字化博物馆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观看者为基准来选取内容和表现形式。在内容设置上首先要具有“引导性”,基于观者已有的知识结构,激起其深层次了解和学习的热情;参与方式上要注重与观者的“互动性”,以往的静态知识展示容易使观者游离于主题之外,因此数字化博物馆与观者的互动性更为重要,可以激发人的启发性和思考性;内容表达方式上注重“趣味性”,与面对面的讲述方式不同,人在面对电子产品时是没有感情色彩参与的,内容表达枯燥就会减弱观者继续观看的积极性,依托于数字化技术,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3](P71—72)

(二)线上私人订制项目,顾客可线下体验和购买

未来可尝试依托本平台,采用类似淘宝网的电子商务模式,将网站运营方、面花制作方和顾客有机联系到一起,形成买卖市场,丰富胶东面花的传播和购买渠道。传统面花种类繁多,样式丰富多彩,一个完整的面花一般由主体和配件组成,网站运营方可将原始素材库中的面花基础元素符号库、面花常用符号库作为零部件放于网站上,顾客选择将不同的主体和配件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面花,通过网络下单来定制购买,还可以到线下的实体店体验制作过程。

(三)中西交融,在传统面花范式之外开拓新的样式,拓展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

信息化使世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外来文化不断加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必然会给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和途径,有效吸收外来优秀元素的同时全方位展示自身魅力,通过主导性创新使传统艺术走出去是必然趋势。数字化传播渠道可以为从业者拓宽眼界,对比西方经典的面点技艺和国内其他区域面花技艺,适当将西点和其他区域面花的制作方式和图案加入到胶东面花的发展中,取长补短,不断创新工艺和技术,让胶东面花艺术永葆青春。

五、结语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状况,如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大量资金与资金短缺的矛盾,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方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于文化鉴赏的要求等,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随着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高精度和高逼真的数字化遗产保护技术应运而生,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与胶东面花处于相似处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应该以创新的态度来面对时代的进步,积极地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活力。

参考文献:

[1]鲁汉.民间面花[M].江西: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

[2]好搜百科http://baike.haosou.com/doc/6131549 —6344709.html

[3]北京数字科普协会主编.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刘德卿)

中图分类号:J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16)01—0013—05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6.01.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胶东面花装饰与创新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4417)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