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舞阳神戏的脸谱艺术*

2016-07-11 08:11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550018贵州省人类学与民族学高等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18
齐鲁艺苑 2016年1期
关键词:审美特征脸谱

聂 森(1.贵州师范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8;2.贵州省人类学与民族学高等研究院,贵州 贵阳 550018)



略论舞阳神戏的脸谱艺术*

聂森1,2
(1.贵州师范学院,贵州贵阳550018;2.贵州省人类学与民族学高等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18)

摘要:舞阳神戏是傩戏系统中戏剧表演因素更趋完备的剧种,至今仍在黔北民间乡野流传。其最大特点是涂抹在演员脸上的脸谱,这种脸谱集绘画、工艺、造型于一体,充溢着浓郁的宗教色彩和乡土气息。从脸谱造型的图腾崇拜意识、原始宗教的色彩观念、表演角色的人物特征、地方民俗的寓意表达方面,来分析脸谱的艺术审美形态,解读其文化背景,以此探索舞阳神戏的生存土壤及其发展脉络。

关键词:舞阳神戏;脸谱;审美特征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土家族地区傩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13CMZ030)研究成果。

“舞阳神戏”,简称“阳戏”,是傩戏系统中戏剧表演因素更趋完备的剧种,其“脸谱”造型和色彩的运用与傩戏面具比较而言,有较大区别,而且极富特色。舞阳神戏是祭祀仪式中的戏剧表演活动,其表演艺术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十分鲜明。笔者2009年在黔北对傩戏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田野考察,在黔北的三县(绥阳、正安、桐梓)交界之地——太白镇流传的舞阳神戏,在与务川仡佬族傩戏和道真傩戏对比中,发现其最大特点是涂抹在演员脸上的脸谱,这是集绘画、工艺、造型于一身的戏种,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相传舞阳神戏是由明代道士鲁一冲(当地称“一冲鲁先生”)从四川传入黔北(今桐梓的韩空坝)。笔者通过资料查询,明代播州杨氏土司崇奉道教,其中有记载“明代杨氏第28世孙杨应龙曾在遵义海龙囤修醮考验道士方术,命道士手握利刃,以手不断者为有道行。道士鲁一冲听说后前往,手握利剑,锋为之卷,被杨应龙聘为法师”。[1]对舞阳神戏由四川传入黔北这一说法得到佐证。直至“破四旧”及“文化大革命”被终止,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承包到户的1981年兴起,在黔北土地上历经了300多年的演绎和流变,①调查报告:聂森,《黔北舞阳神戏的田野考察》,由遵义绥阳县太白掌坛师聂天仲(66岁)口述整理,2012,11.形成了在傩戏系统中戏剧表演因素更趋完备、以娱人和纳吉为主的剧种。

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审美需求的变化,祭祀仪式逐渐淡化和消失,戏剧娱乐因素不断强化,舞阳神戏的艺术价值也愈发显现,其“脸上艺术”更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征。

舞阳神戏最具特色的是“脸谱”艺术,即通过涂面化妆来体现人物角色性格的一种表现形式,又叫“开脸”,其最大特点是通过涂抹在演员面部造型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据口述人介绍,舞阳神戏起始就是涂面化妆,叫“开脸变相”,认为戴面具是假借神威,开脸才是神灵附身。也许是师徒口授相传的一种附会说法,其实,戴面具后表情是固定的,没有脸谱那样有丰富的表情来传达人物内心活动。周华斌先生在《中国最早的脸谱造型》中谈到:“面具是雕塑,脸谱是图绘……舞台上戏曲人物的“脸谱”,不过是将色彩图纹绘制在活人的脸上,更加生动”[2](P94)。至于涂面化妆起于何时,难以确考。现有文字可查当推“参军戏”,《资治通鉴》便有关于后唐庄宗李存助“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的记载。由假面装扮发展到涂面化妆是戏曲脸谱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使得脸谱成为戏曲表演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标识。[3](P230)可以看出,舞阳神戏应该是傩戏系统中表演因素更趋完备的戏剧,已经脱离了假面装扮,完全用涂面化妆来表演。这种脸谱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原始的图腾崇拜意识,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审美情趣。

1.图腾崇拜的脸谱造型

舞阳神戏中的“开脸”①戏班称“开脸”就是出戏前的依据角色脸谱的涂面化妆。仪式在戏班中尤为神圣,一般由戏班的“内班长”来负责,他掌握开脸的技术和秘诀。画脸前有请神仪式,开脸时口念秘决,这样开脸后神灵就附身在表演人上。演出结束后用皮纸蒙在脸上把脸谱拓下来,供在神案上,叫“脱像还神”或“借像还像”。在舞阳神戏仪式中,脸谱是神灵的象征,图腾的载体,表演人画上脸谱,意味着神灵附体,得到神灵的庇护,成为神灵的使者,替愿主向神灵传递意愿,祈求保佑。在万物有灵的意识下,将脸谱作为人神沟通的主要途径,涂上脸谱,就成为神性化的人了。“万物有灵论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处于神灵的控制下,将自然事物的自然力量本身直接看成具有意志的对象而加以崇拜”[4](P109),通过脸谱这种载体,寄托了人们对神灵的期望和祈求,表达了仪式中的参与者对神灵的敬畏,体现了人们原始的图腾崇拜意识。

究其原因,源于人们希望借助神灵的力量求得“吉祥安康”的观念,希求通过神戏仪式获得神灵的庇护。因此,脸谱造型更多的是为了借助神灵的威力,按照人们对神灵的心理认同和愿望而创造出来的符号。比如舞阳神戏的主神——二郎神,通过劈桃山救母脱离苦海这台戏,颂扬二郎神仁孝之德,通过擒孽龙治水为民除害的故事,塑造英勇孝义的英雄神灵形象。二郎神的脸谱就要负载起人们在心目中塑造的英雄形象,借以表达人们的忠孝仁义观念。因此,在涂面化妆上,二郎神脸谱用白色勾线,再烟熏黑、朱砂红填涂。造型粗狂,色彩分明,塑造了额中有慧眼,口含獠牙的威风凛凛的武将形象。

“具有象征含义的抽象之美”便是戏曲脸谱的精神所在。[5](P133)舞阳神戏的脸谱造型,就是按照人们心理对善恶、忠奸的认同,利用象征寓意为手段,塑造出人们心目中的图腾崇拜对象,这种脸谱造型不断得到神格的衍化,形成了人们心目中所信奉的神祗,并保持不变的脸谱范式,作为图腾崇拜进行仪式祭拜。

2.原始宗教的脸谱色彩

舞阳神戏这种具有原始宗教活动的仪式,在表演和祭祀仪式中的涂面化妆,都源于对鬼魂神灵的感性认识,其色彩造型都是基于对神灵的崇拜和自然力量的畏惧意念,崇尚自然物原型和自然色。这种色彩意念的表达主要通过脸谱的颜料采集和图案描绘两方面来显现。

舞阳神戏每在出戏之前要先花半个时辰来“打闹台”②打闹台,概括要演唱的戏坛内容,戏班帮唱成员坐在戏棚一角边唱边打锣鼓。。在此时间段,主要为出戏的角色“开脸”装扮做准备。在戏棚靠里的右上角摆设香案,由戏班的“内班长”焚香祭拜后,就开始用原始的方法来研制颜料。首先在地面上燃烧几支蜡烛,再用两片青瓦覆盖蜡烛,熏出足够量的烟墨后,用毛笔刷在碟子里以备用。整个颜料提炼的过程中充满原始巫术活动,使得舞阳神戏的脸谱色彩上无不烙上原始宗教巫术的痕迹。

脸谱采用的颜色通常是黑、白(白垩)、赤(朱砂)三色,配上菜油③用菜油调和颜料,使得涂画的脸谱增光亮,还方便脸谱脱色。调和涂画。红、黑、白三色中,白色主要勾线,红、黑色填涂,最后用白色点缀勾画。脸谱线条粗狂,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多以红色或黑色为主色调,开的脸称为“红脸神”和“黑脸神”。在色彩的选择上,按照人们对宗教色彩的禁忌而采用,比如,黑色多用于刚勇鲁莽的恶神,白色则多用于阴险狡诈角色或小丑,而红色多表现忠勇孝义之神。这种色彩倾向蕴含了当地人们的民俗信仰和审美取向,并通过脸谱的色彩造型而表达出来。

在“开脸”前,班长要焚香敬神,“开脸”就是请神附身。“开脸”用色明快,对比强烈,通过红、黑、白巧妙的组合,显得十分和谐,不管“黑脸”还是“红脸”,都用这三种颜料对比调和来涂画,只是主色调偏红或偏黑,通过夸张的脸谱造型,将人物的褒贬、善恶寓意其中,折射出人们民俗习惯和审美观念。

3.表演角色的脸谱特征

舞阳神戏演出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共唱三台,一台是“姊妹团圆”,二台是重点戏“母子团圆”,三台是“镇邪纳财”。整个一坛戏分为请神、酬神、祈神和送神为主要框架的宗教仪式,并贯穿在整个表演仪式当中。戏中设置30多个角色,其脸谱依据角色性格特征来涂面化妆,按照约定俗成的表现手法,通过红、黑、白三种颜色,进行大胆的装饰涂画。刻画塑造了英勇威武的武将、慈眉善目的歪嘴土地、勇猛孝义的二郎神、赤胆忠义的关羽将军等脸谱形象。

在涂画人物角色的脸谱时,先是确定是以“红脸”还是“黑脸”为主色调,比如,红脸先锋,黑脸先锋,红脸关圣人,黑脸二郎神。主色调确定后,再刻画表现人物特征的图案纹样,比如,二郎神额上“慧眼”,灵官星君的眉上绘“火焰”图案,丑角脸谱中间白色的“方块”,配上夸张的白色线条。所有角色脸谱都是采用在主色调的基础上涂画象征图案,以此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塑造一个个鲜明的神灵形象(参见下表)。

表演角色脸谱

4.地方民俗的审美情趣

舞阳神戏是傩戏中的一个戏种,深受巫文化的影响。祭鬼祀神,驱鬼逐疫,形成请神、祀神、娱神、谢神、送神等系列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去灾免难,人居平安,贯穿到了人们的生活生产、祭祀娱乐、信仰教育等民间习俗活动中。表演中既有充满神性的沟通诸神,传达祈福了愿的观念,更有愉神娱人的插科打诨表演戏,并以农耕劳作、生活交往中的情节进行展演。

脸谱的造型及色彩也深受地方习俗的影响,蕴含了人们的民俗审美心理习惯。脸谱是按照人们对神灵的心理习惯和共同习俗来涂画勾描,形成了丰富生动的脸谱艺术。在每一张脸谱背后都承载了诸多民间传说。例如点兵土地的脸谱,用白色勾画歪眉咧嘴的邪神。二郎神的脸谱,则在上中下三场中有所不同,上场是李二郎降生,涂面化妆为红脸书生,中场是灌县降孽龙,涂面化妆为黑脸武将,口含獠牙,下场是劈桃山舅母,则涂面为黑脸填红色图案的忠义之神。脸谱造型借鉴了川戏中的变脸,构图程式充满浓郁的民间色彩,贴近了生活,丰富了民间的期盼,具有极强的民众意识,富有丰富的民俗审美情趣。

这种集绘画、工艺、造型于一身的戏种,具有很大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其脸谱造型深受当地文化的熏陶和民俗信仰的影响,在脸谱的谱式构图中,将图腾崇拜信仰、原始宗教色彩、民俗审美情趣等审美特征表现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获得娱乐的方式快捷丰富,特别是青壮年远离家乡外出打工,被视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也就失去其生存的基础和环境,它的传承到底还能支撑多久已不难预测。舞阳神戏作为一种地方历史文化形态,长期融汇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对人们的观念意识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发掘舞阳神戏的传承价值和保护价值,在当下中国社会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受到外来文化极大冲击的背景下,无疑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宗教事务局,贵州道教[EB/OL].http:// www.gzszj.gov.cn/art/2011/8/2/art_184_4706. html,2011—08—02.

[2]周华斌.神头鬼面——中国最早的脸谱造型[J].文艺研究,2003,(5).

[3]杨蕾.戏曲脸谱中对色彩的崇尚与禁忌[J].戏曲研究,2010,(1).

[4]周巧云.论宗教艺术的起源与图腾崇拜[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5).

[5]周梅.从汉字符号探析川剧脸谱的艺术审美特征[J].四川戏剧,2012,(4).

(责任编辑:杜娟)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16)01—0023—04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16.01.005

猜你喜欢
审美特征脸谱
帖脸谱
脸谱与假面 异源而殊流
做个脸谱迎『六一』
灶王爷的“脸谱”
浅谈影视音乐的审美特征及艺术功能
苗族蜡染艺术的审美特征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辛夷坞青春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世纪贵州苗族题材电影的审美特
脸谱网如何改变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