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学生实际,巧设有效活动

2016-07-15 08:06林云香
考试周刊 2016年53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兴趣差异

林云香

摘 要: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人,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发展,所以数学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发展、差异出发,设计有效的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关键词: 数学活动 兴趣 发展 差异

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把学生学习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全程参与新知的发现、分析、总结中,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主体,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双收获。

如何才能设计出有效的数学活动呢?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实现以学定教;要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立足于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发展、差异出发,设计“学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落实数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

一、基于学生兴趣,设计解疑活动

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教学实效成倍增加。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而这种兴趣最大可能的是对未知的了解。”每个人都具有求知欲望,尤其以儿童为先,因为他们相对于成人而言才开始了解社会,一切都是未知的。所以,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贯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一原则,设置“情景解疑”的学习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收获学习成功的快乐。

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导入时,我就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的课本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我们的教室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那学生看这些图片(天安门、鸟巢)面积有多大?用什么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在平方厘米、平方米难以满足需求的问题求知中,问题成功地集中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使“公顷”这一新的面积单位在千呼万唤中走入了学生眼中。又如在《四则运算》教学中,我让学生按照“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何列式、每一步表示什么意义”的问题解答进行例题解答,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焕发出激烈的学习竞争意识,并在一步步的解疑中总结出加减乘除一次、二级、多级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解题思路。在课后的检测中,仅有两名学生会出现混合运算的失误,其效果远胜教师的“讲解灌输”。

二、基于学生发展,设计探究活动

课堂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教材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师的教也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数学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获得内涵式发展,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实现协调发展,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魏书生老师说:“对于学生而言,其发展主要体现在思维的培养与完善上。”学生的数学思维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并实践才能真正得以培养与完善,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培养完善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原则,巧妙设计充满探究性质的数学活动,在探究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教会学生怎样科学思维、如何规律学习,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学习《小数的性质》时,我引导学生把1分米、10厘米都用“米”表示,让学生观察得出“小数的末尾填零或去掉零,其大小没有变化”。这一结论是否是真理?我要求学生用不同方法予以尝试求证。只见有的学生继续用统一单位证明、有的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求证、有的拿出尺子找出相应的刻度求证……最终都证明观察到的结论是正确的,从而总结出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在探索求证的活动中,学生加深对小数性质的理解与运用,并且学生的发散思维、空间思维、迁移思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与发展,还使学生树立一种严谨的数学研究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三、基于学生特点,设计实践活动

教学不仅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更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抽象思维比较弱,直观形象思维占据优势,使小学生有“好动”这一身心特点。

针对学生“好动”的特点,我们可以设计实践性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置身于直观操作、亲自实践的学习过程中,一方面满足学生动手实践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探知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置身于实践活动中,亲历事情发生过程,从中感知、理解新的数学知识的生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和过程,提升学习效率。

在教学《行程问题》时,我指导学生动手演示“行程变化”:课桌是桥,铅笔盒为车,“车”行过“桥”;在《相遇问题》的教学中,我安排学生在教室中表演“相遇”;在学习《三角形》中,让学生动手制作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在自身参与、动手实践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身体力行”地感受到“路程”“相遇”“三角形”等概念,加深了对“速度、路程、时间三者关系”、“三角形边、角”的理解,让学习过程变得简单明了,学生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四、基于学生差异,设计互动活动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但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在数学知识的已有经验和认知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为我们的“统一”教学造成很大的困扰。

很明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仅仅依靠教师的“面对面”的教只能是“好汉架不住人多,双拳难敌四手”,难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如何才能在“统一”的教学中满足一切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新发展、新提高?合作互动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设计合作互动的数学活动,能有效在学生之间实现“兵教兵”,解决教师教人手不足的难题,并能集思广益,实现学生学习资源共享,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收获创新的喜悦,更能在互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锻炼有条理的数学解析思维,增进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升华学生之间的情感。

在“分数、小数互化”的教学中,学生对“一个最简分数,如果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再含有其他质因数,那么它就能化成有限小数”中的“最简”两字理解出现异议,我便组织学生分8人小组对此话题展开一场“最简”辩论,力求求同存异,对“最简”二字做出科学定论。在不同学生的摆事实、举实例、讲道理中,学生对“最简”的理解沟壑逐渐缩小,就连学困生也在互动的争辩中弄明白了“如果一个分数的分母除了2和5之外不再含有其他质因数,那么这个分数不管是不是最简分数,都能化成有限小数。但如果一个分数的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则必须化成最简分数之后才能判断”。

总之,要设计出能够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数学活动,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需要确定活动的内涵与方式,切实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从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发展素质,把数学课堂打造成学生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仲秀英.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内涵探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0,10:52-56+80.

[2]李高慧.小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孙娜.开展小学有效数学活动的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李晓梅.如何依据学生的学习特征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51-54.

[5]王喆.活动理论视阈下小学数学活动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兴趣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