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色里得风采自然中见深度

2016-07-25 12:08蔡向华
关键词:作文教学

蔡向华

摘 要:黄厚江老师执教的《记叙文中的描写》一课,体现了他作文教学的双重境界——“本色”“深度”:“本色”体现在“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深度”表现为“学习活动的层递性”“方法传授的无痕化”和“主线贯穿的整体性”。

关键词:本色教学;黄厚江;作文教学

2016年3月22日,笔者参加桐乡市“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序列化实践操作”短期培训,有幸聆听了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的一堂作文教学课“记叙文中的描写”。这堂课充分诠释了黄老师“作文教学要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让学生在写作中学会写作”等教学主张,听后让人回味无穷。

先简单介绍课堂环节和内容。黄老师的课堂环节主要概括为四步:

(1)自然导入:“生活中经常会有丢东西的事情发生,选你印象最深的一次丢东西的事来交流一下。”

(2)按要求写作并交流评价:“写出那样丢失的东西的样子,让人感受到你的确很在意那样东西。”

(3)进一步丰富内容并交流评价:“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侧重写丢失以后的心情和寻找的过程。”

(4)主题提炼:“丢东西这件事让你有怎样的生活感悟。”

黄老师的这堂作文教学课看似平常,实则蕴意丰富,笔者从中悟到了作文教学的双重境界——“本色”“深度”。

一、这是一堂凸显本色的作文教学课

有人用“貌不惊人的本色小老头”来形容黄老师,倒也颇为贴切,但笔者更想谈谈这个本色小老头的本色教学方法。这种本色蕴含的是一种功底,体现的是一份智慧,彰显的是一种主张。“语文教学应该富有语文味儿”,那么作文教学更应该体现作文味儿。这就是作文教学的本色。黄老师的课在这方面的做法很独到。

(一)教学手段显本色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黄厚江老师就这样用几近原始的教学手段上了整整一堂课。没有稀奇古怪的图片,没有动人心弦的音乐,没有吸人眼球的动画视频,却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住了,该注意的要点也清晰地呈现出来了。整堂课教师的指令是简单明确的,而学生的感悟和生成却是丰富多样的。试问有几个人敢于这样上展示课?教育现代化催生了很多教学辅助手段,没有多媒体,没有配乐,没有视频,怎么还能上课?笔者就碰到过一次因停电而取消教研活动的事情。究其原因,恐怕是担心没有教学辅助手段,教师诸多的指令会模糊,或者课堂会沉闷吧。

(二)教学过程践本色

“作文课要立足于写”,“要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体验”,这些都是黄老师极力倡导的作文教学主张,而他也是这样践行着他的主张。整堂课以写为主,写评结合。在学生原生态文字的基础上,黄老师尝试让同伴评价,再适度引导,使学生逐渐明晰存在的问题,并主动加以改进。一堂课设计了三次写作:第一次按要求写作,要求写出特征和情感;第二次写丢失东西后的心情;第三次写寻找的过程。三次写作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的写作思维向纵深发展。

(三)教学效果现本色

在听课中,笔者明显感受到了学生的进步。比如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按要求写作并交流评价”中,黄老师让多名学生在全班交流,并就近让同学作出评价。学生有写“丢小乌龟”的,有写“丢杯子”的,有写“丢魔方”的,有写“丢画”的……大家都明确写了丢的是什么东西、这样东西是怎么来的、丢失后的心情。黄老师让学生来评价:“以10分计,最多可以得几分?哪里写得不够好?”开始时,学生还没发现问题所在,觉得同伴或者自己的文字写得还不错。这时黄老师没有批评学生,而是慢慢引导:“你觉得这段文字中哪几句是描写?”学生渐渐发现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没有完全符合老师的两个要求:一是“写出丢失的东西的样子”,就是要仔细描写这样东西的特征;二是“让人感受到你的确很在意那样东西”,是要表达自己丢了东西以后的情感。当学生发现自己跑题之后,黄老师又引导:“那么你觉得应该从哪些角度进行描写呢?”学生就在原有的思路基础上加以描写。当学生的思路出现“短路”时,黄老师还十分机敏地帮一把。如一个学生写把好朋友送她的画丢了,黄老师追问:“画上画了几个人?几个男的,几个女的?长得一样吗?他们在干什么?……”学生一听就知道了,原来要表现一样东西的特征,需要从各个角度去描写。经过这次交流以后,学生明显认识到了自己文字的不足之处,好几个学生站起来的第一句话是:“我写的文字缺少了描写。”这足以证明学生已经领会了老师的意图,并以此观照自己的文字,发现了问题。此时学生所认识到的问题是发自内心的,并直接作用于后续的写作任务之中,可见教学效果十分明显。教师的目的性很明确,知道自己要引着学生走到哪里去;而学生在教师的不断指引下,一步步前进,拓宽了自己的思路,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这些效果是通过反复地写和评得来的,不掺杂任何一点假象。

黄老师自己对“本色”进行过阐述:“本色不是守旧,本色不是倒退,本色也不是无为。本色,不排斥其他风格;本色,不反对创新;本色,更不放弃更高的追求。本色,是语文教学的原点。你可以走得很远,但这里是出发地。”他用一堂课演绎了他的观点。

二、这是一堂体现深度的作文教学课

说起课堂教学的深度,很多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阅读课的范畴,一般针对某篇课文主旨的理解程度,以及课堂讨论中某个问题的思考深度等。以前笔者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听了黄老师的课,蓦然感觉作文教学课未尝没有深度可言。这种深度主要体现为教学活动的深度,是一名教师高超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

(一)学习活动的层递性

纵观整堂课四个环节,我们发现黄老师是由易到难逐层推进的。各个环节之间有机联系,层层深入,最终指向整体目标。第一个环节拉家常式的导入其实蕴含着深意。黄老师先跟学生说自己的钥匙丢了,找来找去找不到,心里很着急。然后话题一转:“你们有没有这样丢东西的经历?”看似很普通的一个引入,却极具智慧。黄老师首先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来源于实际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记忆中搜索印象最深刻的事,实际上是激起学生的生活体验。这个话题比较普遍,学生都有话说,而且情形各不相同。因此,学生说出来的内容各不相同。这正是黄老师倡导的“生活感受+写作冲动”。第二个环节要求写出“丢失的东西的特征以及内心的感受”,是在第一环节基础上的深入,实现从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转换,要对事物进行具体描写,要求比第一环节要高。第三环节要求在对丢失的东西作外形描写的基础上,加入对“丢失后的心情”和“寻找过程”的描写,是进一步的拓展。第四环节是对习作主题的关照。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不能弱化主题,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文章的描写再细腻生动,也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黄老师最后安排的“主题提炼”环节,意在传达一个“全局作文”观,“写东西”“写过程”“写心理”都是为了突出一个主题。写作的重中之重是“围绕主题”。这样的安排使得前三个环节有了依附的中心,整堂课的深度得到最大的提升。

(二)方法传授的无痕化

在一般教师的意识中,作文教学课就是方法传授课,教师的任务是教给学生实用的写作技巧。这固然没错,也是作文教学必须达成的目标。但是怎样来达成这个目标,方法可就五花八门了。概括来说,大部分教师充当的都是“传道士”角色,纯粹讲方法,比如:写作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要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法;要使语言生动,要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其实学生从小到大,这些教师讲得还少吗?那为什么能写好作文的人却寥寥无几呢?这说明纯方法论是低效或无效的,得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环境中学会运用。

黄老师的课没有专门的环节讲方法,而是将方法的传授贯穿于整堂课的教学当中,并在学生遇到瓶颈的时候适时加以引导。比如就丢了东西以后的心理描写,最初让学生简单说说,学生说到“失落”“伤心”“心疼”“着急”……在第三环节中,黄老师问:“怎样才能更具体地描写出当时的心情?”学生的思维就被引向深入,觉得用单一的词不足以表现,还要写出心理的变化过程,比如“起初不相信丢了的侥幸”“找过后不见的紧张害怕”“确定丢失后的懊恼失落”。这样,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具体的方法。又如关于怎么把寻找的过程写丰富,黄教师引导:“丢了东西,你会怎么去找?”有的学生说翻箱倒柜地找,有的学生说角角落落里去找。黄老师追问:“用什么方法写找的过程呢?”学生说描写找的动作,还可以将心理描写穿插其中。黄老师进一步启发:“丢了东西你会告诉老师吗?想象一下老师会有怎样的反应。”学生就已有的认知展开想象,设想各种情形。在整个环节中,黄老师用几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可以用动作、心理、想象、设置矛盾冲突等方法来进行具体描写。整堂课没有刻意传授方法,却处处落实方法,真正做到了方法传授无痕化。

反观我们的写作教学,教师往往站在高坡上向学生传授经验:选材应该怎么选,立意应该注意什么,语言怎么才能生动形象……教师自以为将方法传授给了学生,但实际上学生没有具体的写作体验,不知道该如何操作。不要说学生,就是常常向学生传授经验的教师,真正拿到一个作文题现场作文时,平时自己所津津乐道的“方法和技巧”竟也融不到作文里去。所以作文教学不能只讲方法,不要夸夸其谈向学生说教,而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体验。一堂作文教学课应该是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一次写作体验。

(三)主线贯穿的整体性

主线贯穿式教学更多地被运用于文本解读中,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中能熟练驾驭的很少,黄老师可算个中翘楚。这有他的经典课例“写出人物的特点“为证。此次亲身感受他的课堂风采,笔者对这点的认识更直观、更清晰。黄老师对课堂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匠心独运,单个环节看似不怎么出彩,但听完以后再回头看,会发现其中暗藏玄机。开头的导入为什么让学生谈丢东西的话题,这是一个铺垫,为下面的教学张本。尤其可贵的一点是,大多数教师的导入只为引出某个话题,之后就弃之不顾了。黄老师做到了从这个话题进去,又从这个话题出来,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了质的飞跃。第二环节写丢失的东西的样子和自己的心情,是紧紧围绕教学的主题“记叙文中的描写”设定的,通过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到文章中缺少了描写以及可以从哪些方面描写事物的特征。第三环节则对描写进一步深入,在外形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描写和过程描写。前三个环节,黄老师将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向外延伸,最后一个环节精练收束,所有的记叙和描写都要为中心服务。这难道不是写作教学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吗?细细品味黄老师这堂课,“丢东西”成了贯穿始终的一条线,整个课堂不蔓不枝,和谐统一。

程振理老师在论述语文学习活动的实施是否有价值时,把活动组织形式是否提升了语文学习的实效作为重要的考量2标准。[1]以此点观照黄老师这堂作文教学课,学生的收获有目共睹。从起初的审题模糊到后来的逐渐清晰,从起初的浅层认识到后来的深层思考,这是写作思维的蜕变过程;从起初的单点思考到后来多样方法的运用,从起初的片段训练到后来的整体构思,这是写作能力的提升过程。一堂课能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学习,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提升了学生的能力,是多么不容易的事,而黄老师以他本色的教学实现了深度的课堂,值得一线教师学习。

参考文献:

[1]程振理.语文学习活动的理性实施[J].语文教学通讯,2015(10 B):41.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
自主学习策略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英语作文教学的重要性与实践
论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