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竞技体育以高校资源为载体的发展优势研究

2016-08-10 09:45谢小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部山东青岛26658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运动队体育事业高水平

□ 谢小英 曹 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部 山东 青岛 266580)

高水平竞技体育以高校资源为载体的发展优势研究

□ 谢小英曹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体育教学部山东青岛266580)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山东省的高校资源与高水平竞技体育训练结合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山东省高校体教结合的30年里,高校资源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力保障、物质保障及权威的数据支持。从对目前的结合现状结果来看,高校资源在文化方面、科研方面、场馆及特色的管理模式等方面的优势能促进我国竞技体育事业步入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实现体育强国提供有利保障。

高校资源竞技体育优势

1、高校与竞技体育紧密结合是发展的趋势

竞技体育与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将体育与教育结合在一起。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后奥运时代的到来,以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整体战略为导向,以体育体制的改革为动力,以后奥运时代中国竞技体育与世界竞技体育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为契机,充分、合理利用高校体育资源的“强势性”,直接影响我国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比赛及运动成绩的提高,这将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产生深远意义。

审视高校现代化的办学条件,特别是“体育热”风暴中高校体育的迅速发展,大量的高校开设了体育专业。1987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首次确立了全国51所招收高水平学生运动员的试点院校。从此,拉开了我国高校培养高水平竞技运动员的帷幕。至今,经教育部批准有资格举办招收不同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的高等学校全国共275所。山东省包括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等16所高校。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中国竞技的改革必须坚持“竞教结合”的道路,即青少年业余训练要回归于教育,优秀运动队要逐步向“院校化”过渡。这是中国竞技改革与发展向前迈出的坚实一步。

在2011年经历的第26届深圳大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以75金的优势独占鳌头,这是由大学生组队参赛的一大历史性成绩,事实证明竞技体育水平的日益提高,以高校资源为载体,来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道路是可行的。高校不仅拥有良好的训练设施,还有先进文化思想和科学的前瞻性,这会促使专业运动队和运动员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和竞技体育文化思想的传播,实现从传统经验型向智体型的转变。所以,继续研究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仍然对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山东省展开的高校资源与高水平竞技体育训练结合的现状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山东省开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等学校已经达到16所,也充分证明山东省高校体教结合之路正逐渐走向成熟。开办田径高水平队的高校有10所,项目包括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女3000米、男5000米、女5000米竞走、男10000米竞走、女100米栏、男110米栏、400米栏、跳高、跳远、三级跳远、男撑杆跳高、铅球(男7260克、女4000克)、标枪(男800克、女600克)、铁饼(男2000克、女1000克)19个小项。作为田径之乡的山东,为进入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提供了保障。同时足球、篮球、排球也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主力军,山东素以这三大项目而闻名,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和优秀“苗子”。近几年,一些特色项目也在高校陆续招生,例如:游泳、赛艇、龙舟、摔跤、跆拳道、射击等项目。其中游泳包括50米自由泳、50米蛙泳、50米仰泳、50米蝶泳、100米自由泳、100米蛙泳、100米仰泳、100米蝶泳、200米混合泳9个小项。但是从高校地域分布来看,还是集中于济南和青岛两市,经济的发达和良好的文化底蕴,为高校高水平队伍的建设提供了物质支持和精神寄养。

另外,据2012年山东统计年鉴公布,2009年末体委系统共有7091名优秀运动员,专职教练员1322人。而自1985-2009年底,共获291个世界冠军,230个世界纪录,在过去的7届(截止至2012伦敦奥运会)奥运会中,产生24位奥运冠军,获得34块奥运金牌。可以说山东省竞技体育模式的发展可以影响到国家的竞技体育之路,可以作为真正意义上的试点省来向全国辐射好的发展模式。

图1 发展结构图

3、以高校资源为载体发展竞技体育的优势性分析(图1)

3.1、外部因素分析

3.1.1、发达国家良好的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启示

作为竞技体育强国的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他们在体育事业上的成功之策,正是因为具备一套完善的培养优秀青少年运动员的体制,这一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教育和体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在学习到文化知识的同时,可以能根据个人的兴趣及特长,发现自身的运动天赋,挖掘自身的运动才能,在日后的专项训练及比赛中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美国当属世界第一体育强国,而以美国为例,整个国家的学校体育在竞技体育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其高标准的体育课余训练一直是美国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主要途径。培养优秀运动员的摇篮在中学,大量学生会自发的通过各种途径自发的开始早起训练,为发展竞技体育人才做了强有力的后备基础。而大学则成为了优秀运动员发展的摇篮,大学校园拥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良好齐全的训练设施,为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奠定了物质基础。在第23-30届美国奥运军团中,70%以上的运动员是从大学中直接脱颖而出的,而他们在世界体坛取得的优异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正是我们现在所迫切需要的。

另外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宪章特别强调“不允许把运动员视为获胜的工具,必须保证运动员的学业,保证运动员的身心健康,运动员享有接受大学教育的任何权利、享有应有的待遇,参加体育运动、接受体育教育只是大学教育经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法律依据让我们不难看出,在运动员教育和退役保障上我们存在的差距,还有我国运动员运动生涯较发达国家运动员短的原因。

3.1.2、我国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启示

(1)“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

“十二五”规划强调要“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举国体制,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协调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体育系统与非体育系统等关系。在资源配置、项目布局、利益分配等各个方面统筹兼顾,集中优势,不断创新,赋予举国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内涵、新内容、新机制,更好地凝聚国家目标、社会需求、大众意志和体育资源,促进竞技体育实现新跨越,带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开发和利用高校体育资源的“强势性”对提高专业运动队机制的巧作用,使高校内部硬件和软件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同时调动高校之间进行资源共享,使运动训练成本节省化,进而实现少投入,高产出,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专业运动队的持续稳定发展。举国体制从结构上来看,是政府、社团与公民的“共同体”,是需要官民的共同体,高校中各种体育项目社团的建立,不仅是为运动队打造良好的训练氛围,更是举国体制实施的最切实的体现。

(2)“引导和鼓励有能力的地方和单位承担国家队训练任务”

高校资源能够创造出有利于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在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使体育与文化相结合,形成体育文化崛起。培养出技术精良,人文厚实的体育运动人才。

以高校资源为载体同时能更好的推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以切实的措施,提高运动员的基础文化教育水平和质量,同时还能完善运动员退役的各项保障工作。

(3)精英教练“双百”培养计划在以高校资源为载体的路线中会更好的实施

为了更好地实施奥运争光战略,“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将选拔的100名各类体校教练员和100名各级优秀运动队教练员加以重点培养,提高他们的执教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其在为运动队训练时,能自如的运用电子信息资源以及丰富图书资源作为理论保证,同时高校心理学教育资源的运用也将成为培养优秀运动员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为了避免国内竞技体育的本末倒置,贯彻发展体育强国中的文化建设,树立运动队“育人夺标”的思想,也是对于抵制国内体育回避精神的崇高,崇尚物质世俗的倾向,使体育事业得以回归到神圣的源泉从而健康的发展。

3.1.3、国家体育主管部门决策的倾向

奥林匹克的历程,告诫我们体育终将是会和教育汇集到一起的。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说过“要管一辈子,不是一阵子,决不为10%,牺牲掉90%”。这句话深刻的表明了现在竞技体育中的弊端,事实也正是如此。有成绩的运动员的物质保障,是国家的近期投入,解决短期生存的问题。例如邹春兰、艾冬梅、张尚武等人的事件,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像这样的运动员实例在我们身边还是存在的,而且我们身边还存在着多少那些成绩不理想或因伤病而提前退役的运动员呢?他们的保障如何全方位做好,成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发展需要刻不容缓解决的问题,这些都不是能用金钱去解决的问题。

古语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就更加凸显了竞技体育要依靠高校资源的支持,需要借助高校资源去保障其自身的发展。而且我们必须清醒地预见到2010年至2030年之间我国就业人口增长数量将达到有史以来的顶峰时期,从这一问题上进行判断,运动员的退役保障问题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孩子家长,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由于竞技体育和教育不能很好的结合,使得在此体制下的运动员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越来越难,运动员得不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的机会,从而使他们中大多数人退役后的再就业问题愈演愈难。

另外以高校资源为载体,单就场地设施的运营成本和利用率上来说,可以为庞大的竞技体育事业支出节省出相当一部分资金。在高校兴建的训练场馆设施不仅可以得到常规的保养,并且避免了相同建筑的重复建造,避免了资金的浪费。同时各地体育主管部门可以利用节省的资金建立基金,来解决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3.2、内部积极因素

3.2.1、高校文化资源对竞技体育的作用

高校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人才资源、学术氛围、信息资源、课程资源、文化素质教育等。这些资源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组成了高校文化资源的系统,这是一种能够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人文气息,挖掘利用校园内宝贵历史遗产和丰富教育资源进行人文和科学教育,从而能够提高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层次的综合性资源。可以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构建个人、社会和国家等多元培养系统,有利于体教结合。“十二五”中提出的主线是转变发展模式,即以软实力促硬实力,这就更需要教育的支撑。

3.2.2、高校科研资源对竞技体育的作用

自德国教育改革家洪堡提出高校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要从事科研以来,科研越来越受到各所高校的重视。在我国高校体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许多高校都具有国家重点项目的研究基地或科研基地,这对专业运动队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体育科技创新也大有裨益。高校中多学科科研团队可以结合不同项目的需要,通过交叉学科领域,并充分利用运动人体学、生物力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研究,终究目的都可以指导各个项目的运动员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科研成果在竞技体育中的应用,能更好地实现知识向“生产力”的转化。学生样本资源的多样性更可为研究结果提供更好的理论实践,提高科学的可信度,同时保障了科学选材的进行,为提高各个项目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做最坚实的保证。

3.2.3、高校场馆及环境资源对竞技体育的作用

场馆环境作为学校体育资源最丰富的资源之一,对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奥运会和全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使得全国各高校建设了一大批高标准的体育竞技场馆。对这些场馆进行高效的利用,不仅有利于资源整合,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浓厚的文化学习气氛,还能给运动员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及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指引作用。在高校可以视为小型社会,运动员面对的不仅仅是教练、队友等单调的交际对象,各式各样的交际对象还会铸就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环境,以保障运动员健康成长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3.2.4、高校特色的管理模式对竞技体育的作用

高校特有的人本管理模式,就是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成长为根本。高校以人为本的原则就是尊重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按教育教学规律办事。运动员及教练员都可以在高校中获得潜在的、无形的再造就,同时也会受到理性关注、价值观引导等精神方面的锻造。高校的模式化管理贯穿于高校各项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如教育教育目标的制定、管理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过程的实施,都会积极影响着高水平竞技训练的发展模式,做好以人为本、育人夺标的理念管理。

4、结语

以高校资源为载体发展竞技体育是对举国体制的积极补充,有利于转变我国在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模式,又能保障竞技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体育强国之所需,迎接国际化挑战之所求。

以高校资源为载体发展竞技体育,将使中国的体育和教育形成密切的强强联合,并渐渐与教育体制相融合,伴着“十二五”的到来,在新型的社会主义经济的推动下,形成既能够吸收国外经济发达国家先进体育思想模式的优点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点的可持续发展体制,这对高校体育资源的运用不仅仅是良好的机遇,更是重要的责任与使命。

以高校资源为载体发展竞技体育是高素质竞技体育人才的需要,是实现训教一体化制度,解决后备人才发展前途和优秀运动员就业安置的重要途径。利用高校的各方面资源来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形式和渠道是可行的,是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

最后,竞技体育的发展需要符合高校发展的总体方向,在追求竞技体育成绩的同时始终明确教学的最终目的。既要对高校资源进行合理的规划管理,并非所有的高校都能够承担起高水平运动队(员)的培养和发展,需考虑自身资源的可行性。又要实施竞技体育的教育训练等方面的管理,保证高水平运动队(员)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真正做好、走好竞教结合发展的道路。

[1]山东统计年鉴2010[EB/OL].http://www.chinayearbook.com/ bookshow.aspid=7794.

[2]池建.论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的结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9-150,159.

[3]池建.美国大学体育联合会的指导原则[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17-19.

[4]我国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EB/OL].http://gb.takungpao. com/sport/news/2011-04-01/678875.

[5]刘忆湘,冯鑫.论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配置[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43(11):70-72.

[6]熊晓正,郑国华.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形成、演变与重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27(10):3-1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4CX04068B)

猜你喜欢
运动队体育事业高水平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内蒙古高校运动队培训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