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下户外运动课开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2016-08-10 08:14罗林斯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74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攀岩户外运动普通高校

□ 徐 超 罗林斯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部 湖北 武汉 430074)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下户外运动课开展现状及策略研究

□ 徐超罗林斯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74)

通过对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成都和广州等六个城市共58所高等院校在户外运动课程设置调查显示,开设户外运动课的高校有41所,开课率达到70.7%,普通高校开展户外运动课主要以野营、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素质拓展等为主。高校开设户外运动课主要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经费缺乏、开课数量少、课程组织实施和课程管理难度大等因素影响。应对户外运动课的问题和困难要做到整合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改善课程组织和实施、加强课程管理、加快课程开发以及综合课程评价等方面。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户外运动课现状应对策略

1、研究目的

体育课程的探索一直以来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之初体育课程从学习日本、美国和苏联的模式,到现如今以本国国情为基础结合多个国家的课程模式得到运用和普及,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体育工作者和教育学家等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探索研究并进行改革。教育部于2002年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明确了高等院校在体育课程方面需要进行一系列变革,确定学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项基本目标,并提出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等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由此国内众多高校开始开展如野外生存、野营、攀岩、定向越野、山地自行车、素质拓展等户外运动课程,但户外运动课的项目设置,户外运动课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下的地位,以及户外运动课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如何,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对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成都和广州等六个城市共58所高等院校在户外运动课程设置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分析。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期刊网查阅国内外近百篇户外运动、户外运动课程以及户外教育相关文献,并查阅相关户外运动书籍等文献资料。

2.2.2、调查法

对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成都和广州等六个城市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共发放“普通高校户外运动课设置现状调查表”64份,回收58份,有效问卷58份。

2.2.3、数理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进行回收归纳统计。

3、结果与分析

3.1、普通高校户外运动课设置现状

3.1.1、普通高校户外运动课开设现状分析

通过数据回收统计,调查显示北京被调查高校11所,其中开设户外运动课的高校有8所,没有开设的有3所;天津高校9所,其中开设户外运动课的高校占6所,没有开设的有3所;上海高校10所,其中开设户外运动课的占7所,没有开设的有3所;成都高校8所,其中开设户外运动课的占6所,没有开设的有2所;武汉高校12所,其中开设户外运动课的占8所,没有开设的有4所;广州高校8所,其中开设户外运动课的占6所,没有开设的2所。总体而言,在58所被调查高校中,开设户外运动课的高校有41所,占被调查高校的70.7%,大多数高校已经开展了户外运动课,尤其是直辖市和省会城市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如图1、图2)2002年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数十年,高校开设户外运动课数量逐渐加大,学生对户外运动这种刺激性、娱乐性和观赏性的新兴课程兴趣较大,加快了高校在课程开设方面的发展。

图1 普通高校户外运动课开设现状调查表

图2 各城市普通高校户外运动课开设现状调查表

3.1.2、普通高校户外运动课开设项目分析

高校最初开设户外运动课是在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率先在本校开设野外生存体验公共选修课,在2002年教育部发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之后,各高校初步开设户外运动课,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户外运动课在高校的开设从最开始的野外生存发展延伸到如今的众多项目。杨汉等(2005)对户外运动课的定义:是大学体育课程群中的组成部分,是指利用自然环境,以户外运动项目群所共有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培养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及相关竞赛所具有的身体素质、心理品质和适应能力为教学目的,按教学计划组织实施教学的过程。户外运动课是利用自然环境以户外运动项目群为主的课程,包括野营、溯溪、登山、攀岩、野外生存、漂流、潜水、定向越野、滑雪、滑冰等。国内普通高校开展的户外运动课程主要以野营、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素质拓展等为主,少数高校开展滑冰、山地自行陈、皮划艇等专业性较强的户外运动课。

据调查显示,在58所高校中,开设野营课的高校有15所,开设攀岩课的高校有24所,开设定向越野课的高校有28所,开设野外生存课的高校有19所,开设素质拓展课的高校有20所,开设滑冰课的高校有2所,开设山地自行车的高校有1所,开设皮划艇课的高校有3所。(如图3)在被调查高校中,综合类高校开设最多的为攀岩课、定向越野课和素质拓展课等,这类课程相对更普及,更容易展开教学;专业性较强的户外运动课如滑冰、皮划艇、山地自行车等课程只有少数体育类院校开设,由于需要专业器材、特殊场地和专业教师,在被调查高校中开展较少。

图3 普通高校户外运动课开设数量现状调查表

3.2、普通高校户外运动课开设存在问题

户外运动课在高校经过近二十年的开展,现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高校在开设户外运动课的同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侯光光(2014)调查12所北京高校开设户外运动课现状结果显示,未开设户外运动课的高校主要由于经费缺乏、师资力量不足、场地器材缺乏以及教学组织难度大等原因没有开展这类课程。在被调查高校未开设户外运动课的高校中,大多数高校学生对户外运动都有一定了解且有兴趣上户外运动课,但由于场地器材和师资力量不足等因素影像,户外运动课开设受到限制。部分高校教师有意愿开设户外运动课,由于学校领导和政策等方面因素造成资金缺乏未能成行。在被调查高校中,未开设户外运动课主要存在困难在于师资力量不足、场地器材缺乏以及学校政策等因素影响。

虽然在被调查高校中大多数高校已开设户外运动课,但由于开设时间不长,开设项目不多,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体系,课程开展实施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待解决。课程开设数量方面,大多数高校开设了户外运动课,但课程较单一,开设数量大多在1—2项,可供学生容纳数量少,不能满足学生对户外运动课的需求;课程组织实施方面,在被调查高校中少数高校的户外运动课单个班级人数较多,课内学生实践时间少,不利于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并且多数高校在户外运动课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仅限于室内和校园内,脱离了在户外自然环境中的实践和应用;课程管理方面,部分高校领导由于不了解户外运动对课程实行目标导向的课程管理模式,即教师任务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衡量其教学质量的尺度是既定课程目标的达成度,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创造力和课程专业能力。

3.3、普通高校户外运动课开设应对策略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有利的推动了户外运动课的开展,让学生充分利用户外到户外进行体育锻炼。然而开设户外运动课需要面对许多问题和困难,需要体育工作者、教育专家等研究相关策略应对其中的问题。

3.3.1、整合课程目标

户外运动课是在自然环境中以户外运动项目群为基础的课程,相对于传统学校体育的5项基本目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以外,根据户外运动课的特点确定学生的环保意识、生存意识和价值观等的课程目标。运动技能不在是户外运动课的主要目标,加强其他课程目标的学习如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和环保意识等,让学生参与户外运动,喜爱户外运动,达到终身教育的效果,从而加快高校户外运动课的开展。

3.3.2、丰富课程内容

被调查高校中户外运动课主要有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素质拓展等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多参考相应教材,创新不足,应脱离教材的局限,丰富课程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定向越野课可增加趣味定向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等;攀岩课除了传统的绳结技术、保护站设置、保护技术、攀爬技术等以外,可以适当增加学生自主交流经验的学习,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的课程体验和理解。

3.3.3、改善课程组织和实施

户外运动课的组织和实施是一个需要技术技巧的过程,学生人数多、课程实践少等因素都将影响户外运动课的组织和实施。改善课程组织和实施的关键要根据课程特点合理分配理论课、实践课课时,实践课将学生带到户外自然环境进行,让学生亲身体会到户外运动的魅力。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各自学校所处地区环境不同,以及文化差异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户外运动项目,让学生在户外自然环境中体会运动项目的同时,丰富课余体育锻炼。同时加强户外运动课教师的培训,增强教师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加强专业技能的提升,以应对课程组织和实施中的问题和困难。

3.3.4、加强课程管理

户外运动课的课程管理与传统体育课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加强课程管理首先从课程设置、课程安排和课时规定等方面进行规划统筹安排,比如一些户外运动课的实践部分在户外自然环境当中,连续上课时间通常超过一天,在时间安排上只能选择周末或假期时间;户外运动课需要专业的技术装备和场地,学校以及教师应对教学中的设备、器材和图书资料等及时维修、更新和添置等;户外运动课有一定危险性,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都会影响学生的安全,教师加强对危险情况的预判,降低课程中的风险和危险事故的发生等。

3.3.5、加快课程开发

调查显示许多高校开设的户外运动课内容较为单一,需要教师加强课程的开发,首先要确定开发的原则,然后了解学生需求,确定课程目标,最后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户外运动课有一定探险性的特点,课程开发主要偏向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从学生差异性、独特性的需要出发,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如文科类高校女生占大多数,选择强度较小、趣味性高的素质拓展课为主,体育类院校选择难度大、观赏性高的攀岩、野外生存等为主的课程。

3.3.6、综合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整个过程和产物的监控和评价,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也是对学生和教师在课程过程中的整体评价,并对以后课程的组织和实施提供参考。原本对学生的体育课程评价多注重知识技能的掌握的评价,不够全面系统的体现学生在课程过程的整体表现,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5月发布《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中指出体育课程考核要突出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户外运动课的特点确定了在课程评价过程的全面性和综合性,为今后课程的开展提供帮助。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被调查的58所高校中,开设户外运动课的高校有41所,开课率达到70.7%,国内普通高校开展的户外运动课程主要以野营、攀岩、定向越野、野外生存、素质拓展等为主。

高校开设户外运动课主要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经费缺乏、开课数量少、课程组织实施和课程管理难度大等因素影响。

应对户外运动课的问题和困难要做到整合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改善课程组织和实施、加强课程管理、加快课程开发以及综合课程评价等方面。

4.2、建议

政府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下确定户外运动课的地位,制定相关政策推广户外运动在高校的开展。

学校注重户外运动课的开发,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注重户外运动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

学校和政府提高经费的投入,加快户外运动场地设施的建设等。

[1]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教育部,http://www.moe.gov.cn/s78/A17/twys_ left/moe_938/moe_792/s3273/201001/t20100128_80824.html

[2]杨汉,董范,郑超,童德卿,胡凯.高校体育课程—户外运动教学体系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06:789-791.

[3]侯光光.北京市普通高校户外运动课程开展状况与课程构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

[4][5]钟启泉.课程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

[6]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EB/OL].国务院办公厅,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16-05/06/content_5070778.htm

猜你喜欢
攀岩户外运动普通高校
攀岩、轮滑……让我们一起运动吧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冬季户外运动
波比攀岩
徒手攀岩
攀岩
新西兰皇后镇的户外运动
数说户外运动行业前景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