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众网球的“大众”定位

2016-08-10 08:15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网球大众

□ 李 郁(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1)

试论大众网球的“大众”定位

□ 李郁(四川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等,对大众网球的“大众”定位进行分析,认为网球运动受诸多条件制约,在实际上并不具备一般意义上大众体育“大众”的特点属于小众运动项目。其“大众”定位应不同于“大众体育”中的“大众”,仅可作为作为竞技网球的对立面进行理解。所谓的网球“大众化”应指在相对于总体的小众范围内,将网球发展为其中的“大众”项目。认为因为网球运动的参与人群的特殊性和小众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大众网球的推广的工作中没有回避和粉饰的必要,如果将“大众网球”与“大众体育”的“大众”划上等号,那么势必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在大众网球的推广工作应根据具体情况有一定的倾向侧重。通过对大众网球“大众”定位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在体育运动项目的推广过程中,应根据不同体育项目自身特点进行推广发展。

大众网球大众大众化定位

近年来网球运动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而受到广泛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国人进入到网球运动领域。在网球运动由曾经单纯的竞技体育向大众普及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众网球”的概念。于是有大量的网球运动从业者和体育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但网球又向来被称之为“贵族运动”,“贵族”与“大众”在一般语义上往往又是对立的两面,所谓“贵族”的几乎也就是“非大众”的。那么被冠以“贵族”身份的网球运动本身是否也存在着“非大众”元素呢?基此,当我们从新审视网球项目本身就会发现,其中确实存在着一系列非大众的特点。

1、网球运动的非大众特点

1.1、项目文化积淀非大众

众所周知,网球运动源于教会和宫廷,从诞生之初起便专属于特权阶级,受其文化特点所影响,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网球运动所形成的独特的“贵族气质”,网球场上的行为规范和运动礼仪相较大多数体育项目都更为严格,规则相较于其它项目也更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网球运动反映出的文化特点是安静的、复杂的、克制的、规范的,而我国传统的参与性和观赏性并重的大众体育项目则与之相反,越受大众欢迎的体育项目往往是越热闹的、简单的、开放的、可供宣泄的,如秧歌、龙舟等等,近年来在大众体育中推广发展较好的项目如广场舞、篮球、足球等也都莫不如此。再者,在我国大众传统锻炼项目中并无网球一项,其属于新兴项目,还有待于文化和市场的培育。

1.2、参与人群非大众

自网球运动进入我国以来,其参与人群即并不针对广大群众,解放前关于网球运动参与者身份多为教会(学校)、军阀、资本家等等,解放后至改革开放除领导干部外仅专业运动员进行网球运动。在改革开放后,群众体育中出现了网球项目,参与者多为白领(及子女)和大学生,但其参与人数与行业类型相对整个社会而言依旧“小众”。

1.3、消费非大众

1.3.1、网球消费水平非大众

与参与人群小众相对应的是网球运动的高消费,有学者在05年时估算,在当时全国人均年消费还不足5000元的情况下,长期进行网球运动者年消费为1800-5000元。2013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18023元、村居民消费支出9453.6元,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955元,即便抛开场租、器材、耗材费用的上涨因素,套用多年前的数据,需要投入全年总消费的10%-50%的体育项目很难与大众二字划上等号。

1.3.2、网球消费形式非大众

大量研究证明,我国大众体育消费形式还多集中于鞋服等必需品和普及品消费,而网球运动的基本消费内容包括场地、器材、耗材、教练等多方面,已超出了大众体育消费习惯的范围。

1.4、场地非大众

在使用同类材料的前提下,网球与其它体育项目场地单位面积建设维护成本相差不大,所谓场地的非大众除了场地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外,网球场馆的承载能力也是需重点考量的内容,网球与篮球、气排球、五人制足球、羽毛球场地承载能力对比见下表:

表1 网球与其它大众体育项目场地承载能力对照表

由上表可见,网球场馆的承载能力相对于较为流行的球类项目其场馆的承载能力仅为其1/3.3(篮球)到1/105(气排球),更低的承载能力带来的必然是更高的建设成本和营运成本,随之而来的必然是高投入、高消费对于经营者、参与者的过滤。一如2013年成都市网球协会年中会议上经营网球场馆、建设、培训的成都劲健网球俱乐部负责人庄健所言“我们的运营成本决定了我们不能大众化,必须走高端”。而网球场馆的承载能力更并非单纯的经济成本问题,从资源的利用和分配上看,利用更多的资源满足更少人群的需求无疑并不是一种大众化的体现。

1.5、技术要求非大众

前国家队教练,现任中国网球学院院长蒋宏伟在ITF教练员培训时曾说“乒乓球、羽毛球随便是谁,不管动作漂不漂亮规不规范,拿着拍子都可以打起来,但网球可以吗?光捡球不说,还容易造成运动伤害。”由于场地较大器材较重等原因,网球对技术动作要求更高,其技术动作的规范不仅影响击球效果和运动者的体验,甚至会造成如网球肘等身体伤害。较为复杂的基本技术动作学习和每一个人独有个性化的技术形成都有赖于经验者的指导,因而网球的教学、培训也有一定的人数上限,更小的分班单位也增加了教学培训的成本和大范围普及网球运动的难度。即技术上的先天严要求造成了网球相对严苛的参与条件,而不利于大范围的普及。

2、网球定义为“大众”的原因分析

由上可知,网球运动其实并不“大众”,在实质上是“小众”运动,但为什么网球会被定义为“大众网球”并有大量的体育学者和工作者投入研究和实践呢?笔者通过研究分析认为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2.1、“大众”概念的模糊

首先“大众”是一个模糊个概念,多少人数、多少比例可称为“大众”?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容易给人数据上的错觉。据成都市网协最新统计的数据,成都现有网球人口达到20万人,约为梵蒂冈人口总数的370倍,但仅约为成都市总人口的1.4%。

2.2、网球运动参与门槛降低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曾经高不可攀的网球运动消费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于此同时,部分网球相关消费价格在近10年来并没有明显的提高。选取03年与15年四川师范大学学生网球消费的价格对比,得下表2:

表2 四川师范大学部分网球消费价格对比(单位:元)

由上可知,网球消费的价格10年来并没有明显的上涨,部分消费在多种因素作用下还有一定地下降,加之人民币实际购买力因素,高昂的价格对于网球运动推广的负面影响,相较以往有了明显的下降。也给予人一种网球运动在消费上趋于大众化的感觉。但消费价格的下探并不等于消费人数的增加,相对绝大多数体育项目网球运动的消费天然杠杆依然更高,同样制约着网球运动在尚未完全形成体育消费的我国地普及。

2.3、网球人群的扩大

与10年前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期相比,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网球运动,如04年至14年10年间,成都市网球人口由3万发展到20万,于是会有网球向大众普及进行时的感觉,而仔细分析扩大的网球人群,我们可以发现,业余网球运动的参与者依然是领导干部、企业家、白领(及其子女)和高校师生等相对固定的人群,只是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人群(收入)序列,并加入到网球运动之中。也就是说网球人群的扩大是原有人群地巩固发展,而远非参与者层面地扩容。

2.4、国内专业网球运动员带来的错觉

体育项目的发展离不开体育明星的推动,而近年来我国的网球明星无不是身体条件与家庭条件并不突出,李娜、郑洁等运动员都有一定的“草根”性,于是就会给旁观者造成网球运动员大众化的意识。但我国体育体制有其特殊性,运动员的选拔培养机制无关乎个人经济条件,大量的经济投入皆由国家负责。竞技明星的大众出生并不与网球运动的大众化有直接关系。

3、混淆“大众网球”与“大众体育”中“大众”概念产生的问题分析

3.1、在项目的认识上将网球等同于一般大众体育项目

如果单纯将网球定义为一种体育锻炼项目,其锻炼的效果相对于其它体育项目并不具有唯一性,如果考虑到网球运动的诸多限制因素,其投入和回报之比无论是相对于经营者或是参与者都低于其它普通大众体育项目。也就是说,如果仅将网球定义为普通大众体育的项目之一,网球运动非但失去了其项目特色,甚至失去了其推广的价值和发展的意义。

3.2、在推广方式上

同样,在网球运动的推广方式上,如果单纯利用项目文化不明显、项目特色不突出的方式,一味粉饰,甚至抹杀网球运动的特殊性而鼓吹其大众性和普适性,在网球运动的开展中,同样会因为文化、消费、场地等方面因素的掣肘下失去发展的动力甚至对网球运动的推广造成不利影响。如网球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队列队形安排实现多人(在ITF国际女子网球赛宿州站比赛推广活动中甚至进行了千人学网球的课程)短时间同时教学,表面上看是网球运动教学可以不受场地限制,而实际上在网球教学后期,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重复练习并形成个性化技术动作时,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是难以为继的。

4、结论

网球运动从本质上而言就不属于绝对意义的大众,大众网球的“大众”所指为相对意义的大众。大众体育是面向全民的,在主观和客观上对参与者都没有限制,而网球运动虽然对参与者在主观上没有限制,但其受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即如五星级酒店面向所有消费者开放,但在五星级酒店消费的仅限于有消费能力者。大众网球是大众体育的组成部分,“大众网球”中的“大众”也同属于“大众体育”中大众的组成部分,而绝非平行概念,在“大众体育”的“大众”中既包括有条件、有意愿进行网球运动者,也包括有条件、无意愿进行网球运动者,更包括无条件也无意愿进行网球运动者,甚至包括有意愿却无条件进行网球运动者。“大众网球”中的“大众”特指在“大众体育”中有网球参与能力的小众人群,所谓的网球“大众化”应指在相对于总体的小众范围内,将网球发展为其中的“大众”项目。

所谓“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庄子·外篇·骈拇》)。网球的“非大众”并非网球运动的缺陷,也不是网球运动发展的羁绊,网球运动的参与人群的特殊性和小众性与水鸟仙鹤的长短腿一样,都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在大众网球的推广的工作中没有回避和粉饰的必要。正确认识网球运动的性质,并用于指导网球运动的推广实践,是每一个网球工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为有条件,受网球文化影响,有参与网球运动意愿者提供参与网球运动的保障,使之成为网球运动的持续实际参与者;将有参与条件而无参与网球运动意愿的部分,通过相应的推广工作使之产生产生参与网球运动的意愿并付诸于行动。而对于无参与网球运动条件者,无论其有无参与意愿,都不应作为大众网球工作的对象,在网球资源原本匮乏的背景下,网球工作者无义务也无必要为其创造参与网球运动的条件,与其主动降低网球运动门槛使之短暂获得网球运动机会,反不如保持网球运动的高端性和神秘感,使之成为有意愿者努力的目标。

[1]王东,于跃龙.影响我国体育消费的因素及现状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10:160-162

[2]2005-2015年成都市网球协会年度工作报告

[3]千人学网球助威ITF国际女子网球赛宿州站比赛[OL].中国新闻网,2012.10.11[2015.10.1].http://www.baidu.com/link?url=jo71RoCouA-_--PG-vya5qsa1ix267GYREU359R4nPTonPcb7UQUezST 1IqaPeH9Pam4LqsOkB3vx72_2nwSfq&wd=&eqid=cdc6ad3700019f5a0000000 5566073fb

[4]刘志玮,李凌.制约我国大众网球运动市场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0:109-110

[5]王龙,邱莅.中国网球运动普及的社会学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7.1:28-30

[6]荣礴,韩湘平,晏金梅.中国大众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3:66-68

[7]戚玉楼,我国大众网球运动兴起的社会学分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9,15(12)

[8]熊姣玉,中国大众网球运动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0(3)

[9]张宇,体育消费中的符号消费及消费分层[J].体育与科学,2009,25(01)

[10]马渝,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

[11]代刚,体育消费的研究范式、内容分析及特征启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

[12]全国首届网球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5.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网球大众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网球究竟是什么颜色?
大众ID.4
上汽大众
腰痛不用愁,网球来帮忙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