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

2016-08-10 00:49陈胜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15期
关键词:骨科手术桡骨远端骨折切口感染

路 博,陈胜乐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1.创伤骨科; 2.骨科,河北 廊坊,065000)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临床研究

路博1,陈胜乐2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心医院,1.创伤骨科; 2.骨科,河北 廊坊,065000)

关键词:桡骨远端骨折; 骨科手术; 切口感染; 临床特点

骨科手术多为开放性切口,易引起术后感染,其术后感染率高达30%[1-5]。本研究探讨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临床特点,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进行治疗的200例骨折患者,其中男149例,女51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53.7±16.5)岁,体质量63~80 kg,平均体质量66.3 kg。根据行骨科手术后是否发生切口感染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6例患者,术后发生切口感染;对照组174例患者,术后未发生切口感染。观察组中年龄<60岁22例,≥60岁4例;男19例,女7例;合并糖尿病20例;肥胖22例;对照组中年龄<60岁75例,≥60岁99例;男131例,女43例;合并糖尿病64例;肥胖79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等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术后切口感染诊断标准

切口感染诊断标准:在患者行骨科手术后,切口有红、肿、痛、热等感染表现,切口出现脓性分泌物或发生破裂及溃烂;术后拆线时,患者切口部位出现流脓,甚至切口裂开,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

1.3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4.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逐步筛选变量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2组患者手术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患者手术的类型、切口长度及手术持续时间和切口类型为第III类等因素均与骨折患者行骨科手术后切口感染有相关性(P<0.05),而手术部位以及术前住院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根据上述单因素分析的结果,选取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6个危险因素作为因变量,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其进行数据分析。造成桡骨远端骨折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有患者术前是否患有糖尿病及患者的血清白蛋白水平、术中的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及引流管的放置时间(P<0.05),见表2。

表1 2组患者手术指标比较[n(%)]

与非感染组比较,*P<0.05。

表2 肝癌切除术后发生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3讨论

骨折引起患者行动功能发生障碍,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6]。目前临床上对其进行治疗的方法首选手术治疗。近年来骨科手术的成功率有升高趋势,但是由于骨科手术治疗的特殊性,患者行骨科手术后容易引发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相关报道[7-8]称骨科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50%,其中术后感染率为10~30%,术后感染主要表现为术后切口感染,其切口感染率为1~5%。

本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了能造成骨折患者行骨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因素,筛选出关键影响因素作为变量。分析结果显示,患者为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患者为肥胖患者、患者术前是否患有糖尿病、切口长度≥10 cm、手术时间>2 h、切口类型为第III类均是造成骨折患者行骨科手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有相关报道[9]称,年龄≥60岁的患者在进行外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远远超过年龄<60岁的患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高龄患者免疫功能下降,不利于患者术后切口的愈合,因此导致患者切口发生感染。本研究中肥胖的患者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非肥胖患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肥胖患者的皮下组织脂肪堆积对手术操作带来影响,进而引发患者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增大。有相关报道[10-11]称,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在进行外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概率远远超过不是糖尿病的患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糖尿病可以降低患者免疫功能,且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都偏高,这就为切口上的细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殖条件,从而引发患者切口感染[12-14]。本研究中,患者切口长度≥10 cm的患者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切口长度<10 cm的患者,其主要原因是手术切口越长,牵拉时间就会更长,容易引发切口位置组织发生缺血情况,从而增加术后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本研究中,患者手术持续时间≥2 h的患者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手术时间<2 h的患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手术持续时间过长,增加了患者伤口暴露时间并加重了患者切口的组织损伤,降低了患者的抗菌能力,增加了细菌定植的机会,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率。本研究中,Ⅲ类切口类型的患者切口发生感染的概率明显高于Ⅰ类、Ⅱ类的患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Ⅰ类、Ⅱ类切口类型为清洁型切口,而Ⅲ类切口类型为污染性切口,因此增加了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年龄≥60岁、肥胖、是否患有糖尿病、切口长度≥10 cm、手术时间>2 h、切口类型为第Ⅲ类均是骨折患者行骨科手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重要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杭灵燕.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感染的预防护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04):831-832.

[2]陈日勇,金掌,张立岩.头孢呋辛在骨科感染预防中的效果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05):1135-1136.

[3]张红伟.手术室原因引发老年骨折病人术后感染的临床评价[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99-2700.

[4]蒋晖.外固定架联合带蒂皮瓣用于胫骨骨折术后感染并骨外露治疗的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20):4324-4325.

[5]王蔚,郭荣光,李海波.骨科手术预防性抗生素使用调查及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04):756-757.

[6]杨佐明,戴士峰,张艳蕊,等.应用双阀门侧孔式灌洗管治疗骨科术后感染126例[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2,26(06):691-694.

[7]石华,杨晓平.关于预防骨科手术后感染围术期护理的几点探讨[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2,20(13):1195-1211.

[8]何鱼,权正学.脊柱手术术后感染防治中抗菌药物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2,41(35):3772-3774.

[9]翟洁婷,翟溶凡,谭光华.3种抗菌药物对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病原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23):5823-5825.

[10]杨佐明,刘晓明,戴士峰,等.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治疗分析[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09):1151-1152.

[11]耿琳.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及耐药情况分析[J].山东医药,2011,52(34):73-74.

[12]孙放,李长德,解云川,等.腕关节外固定支架治疗重度桡骨远端骨折22例临床疗效分析[J].黑龙江医药科学,2015,38(4):50-50.

[13]莫建强,杨惠林,陈康武.钢板内固定术与固定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对比观察[J].山东医药,2009,49(46):60-61.

[14]邵芳.切开复位内固定及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3):128-130.

收稿日期:2016-03-12

中图分类号:R 6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15-110-02

DOI:10.7619/jcmp.201615036

猜你喜欢
骨科手术桡骨远端骨折切口感染
腹腔镜辅助直肠全系膜切除术治疗低位直肠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临床效果
骨科无菌手术切口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与手术室护理干预对策
胃肠外科手术患者切口感染因素分析及治疗
不同比重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下肢骨科手术中麻醉效果对比分析
桡骨远端骨折应用外固定支架与中药熏蒸治疗效果分析
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配合中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
手术室护理管理对骨科手术医院感染的干预效果探讨
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疗效比较
组合式外固定支架在四肢创伤骨科手术中的应用
早期防治严重创伤及骨科手术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