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阙穴隔药饼灸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研究

2016-08-15 01:18苏冠凤王春兰
光明中医 2016年7期
关键词:发性神阙穴腹痛

苏冠凤 王春兰 魏 娟



神阙穴隔药饼灸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研究

苏冠凤王春兰魏娟

目的观察神阙穴隔药饼灸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受试者随机安排,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神阙穴隔药饼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颠茄片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4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7%,P<0.05。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无不良反应。结论观察神阙穴隔药饼灸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神阙穴;消瘰定痛散;隔药饼灸;小儿腹痛;温经散寒;消瘀散结定痛;疏肝理气

再发性腹痛(RAP)[1]是指发作性腹痛,三个月内至少发作三次发作时可影响小儿正常活动,间歇期表现正常,是儿童期最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其病因涉及范围广泛,临床中其发病率较高,常规治疗疗效不甚理想,从而成为临床诊治的难点。近年来,我院采用神阙穴隔药饼灸治疗小儿再发性腹痛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根据研究要求,所选120例患儿均来源于山东寿光市中医医院针灸科门诊。治疗组60例患儿中,男31例,女29例,年龄6~12岁,治疗前病程3月~1年者29例,1年以上者31例。对照组60例,男30例,女30例,年龄6~12岁,病程3月~1年者30例,1年以上者30例。

1.2诊断标准①以脐周或右下腹疼痛为主, 呈阵发性,痛处得温则舒,遇寒则痛,可自行缓解;②腹部查体可有脐周压痛但无腹肌紧张等阳性体征;③腹痛病程超过 3个月,就诊前1个月反复发病3次以上;④腹部彩色B超显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可伴有少量腹腔积液;⑤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便秘或者腹泻等症状,排除肠道寄生虫病及外科急腹症。

1.3纳入标准①符合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年龄6~12岁,性别不限;③能接受该法治疗且局部无皮肤破损者;④自愿加入本试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者。

1.4治疗方法

1.4.1治疗组采用消瘰定痛散组成:煅牡蛎、黄芪、 三棱、莪术、 三七粉、 生乳香、 生没药、龙胆草、 玄参、浙贝母,按比例研为细末,过筛贮瓶备用。取上药方粉末3g,以陈醋调之成糊状放于一块医用纱布(约4cm×4cm)中,将其置于患儿神阙上,然后施以艾条灸约30分钟,每日1次。7天为一个疗程。

1.4.2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儿腹痛发作时常规口服颠茄片0.2~0.6mg/(kg·次),每日1次。

7天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分别随访3月,观察患儿腹痛改善情况。1.5观察目标①在治疗前后,以问卷的形式收集患儿基本情况,包括腹痛情况、呕吐、口气、进食量、腹部胀满情况、大便以及治疗后3个月随访情况等,进行对比观察。②有效性评价:观察表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二辑(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拟定制度。

1.6疗效判定标准中医证候的疗效评定: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再结合参考“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拟定临床疗效制定标准。显效:腹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以上无复发;有效:腹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状消失,随访3个月以上偶有腹痛发生;无效:腹痛及其他消化道症状无改善,随访3个月以上仍有反复发作。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48例,有效10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3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7%,P<0.05。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中医学将小儿再发性腹痛归属于“小儿腹痛”“瘰疬”范畴[2]。笔者认为该病基本病机为“痰”与“瘀”,又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尚未充盛,且小儿“寒温不知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则外感之寒邪、乳食寒积、脾胃虚寒、情志刺激等皆可使其中焦阻滞,脉络不通,气血壅滞不行发为腹痛。《诸病源候论》曰:“小儿腹痛多由冷热不调,冷热之气与脏腑相击,故痛也。”《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现代医学临床发现小儿肠系膜淋巴肿大多为小儿再发性腹痛的临床表现之一。刘学工等[3]对48例再发性腹痛患儿进行高分辨力的腹部超声检查后提出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是其发病重要原因之一,两者关系密切。

中医学认为小儿具有“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其脾胃薄弱假若受损,肝木亢旺,脾胃更虚,循环往复,腹痛反复不愈,日久成瘀,脾胃失健,聚湿生痰,痰浊停于腹部脐周,形成肿核,若再感寒邪,则腹痛缠绵不绝。痰浊乃瘰疬产生之根本,故治瘰必治痰。因此该病治则为健脾助运、软坚散结、温经散寒、燥湿化痰、疏肝理气。神阙穴[4]位于脐中,为任脉经穴,不仅任督冲三脉在此相会,且与冲、督、脾、胃等经密切联系而有“脐通百脉”一说。隔药灸[5]不仅有艾灸温经散寒、活血通脉、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作用,还兼有所选用药物的治疗作用。陈飞霞亦有言:“盖小儿受病,由经络凝滞,脏气不舒,以火散之,方得脏气流通,荣卫宣畅。”笔者对近代名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消瘰丸进行继承与发展,研制出了消瘰定痛散。此方中,重用牡蛎,消痰、软坚、散结,为治瘰疬之主药。小儿多脾胃虚弱,故以黄芪、三棱、莪术开胃健脾,小儿脾胃强壮,则药力自行运化,药效可达之极。且“肝”为瘰疬之根,三棱、莪术不仅可解肝之郁气,亦可开至坚之结。以通气活血之三七、 乳香、没药相佐,使气血运行毫无滞碍,则瘰疬消散,腹痛亦止。贝母善疗郁结利痰涎,《名医别录》中亦记载玄参可散颈下核,两药皆为消瘰之良药。又怕少阳之火炽盛,现以龙胆草泻之。隔药(消瘀定痛散)艾灸神阙穴共奏消瘀散结定痛、温经散寒、燥湿化痰、疏肝理气之功。

[1]董梅.要重视小儿再发性腹痛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3(15):135.

[2]徐学春. 瘰疬证治[M]. 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1987:99.

[3]刘学工,张积平,张佳霖,等.儿童再发性腹痛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J].临床儿科杂志,2001,19(5):319.

[4]张云波,颜春艳,谢胜.神阙穴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30 例[J].江西中医药,2007,8(38):69-70.

[5]言芳,阳仁达,谭静,等.隔物灸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89-1991.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中医医院(潍坊 262700)

10.3969/j.issn.1003-8914.2016.07.038

1003-8914(2016)-07-0981-02

(本文校对:刘言言2015-03-19)

猜你喜欢
发性神阙穴腹痛
中药穴位贴敷神阙穴防治阿奇霉素致小儿消化道不良反应效果观察
早发性高血压患痴呆风险高
光动力联合中药浸泡治疗泛发性跖疣的疗效观察
自由基损伤与鱼类普发性肝病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排卵后腹痛,别大意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腹痛候”导引法
下腹部腹痛应做哪些检查诊断
探析神阙穴的治疗方法与临床应用
早、晚发性精神分裂症临床对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