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渗透

2016-09-05 02:06趙斌
名作欣赏 2016年22期
关键词:纪实性小红帽陈忠实

编辑手记

“习惯”的渗透

小红帽总是柔弱的,鲁迅总是尖刻的,网络文学总是娱乐的,山西文学总是写“山药蛋”的,我们习惯了这样的解读,且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如果不是本期的几篇文章,我想我会继续“习惯”下去。

本期主笔《关于纪实性写作的对话》,首先打破了大家对于山西文学的习惯性印象。山西文学除了小说、诗歌,在纪实性写作方面的成就,这些年来有目共睹。山西作家的纪实性写作,力求揭示真相,对抗“习惯”。它们无一不是发现了某些既定事实的漏洞,以求从多个维度对历史或人物进行发掘;而其超越小说的地方,在于它们对当下人们思想精神的缺失,有着较为及时的反馈。

陈漱瑜先生的《本色的鲁迅,真实的传记》,是在为我们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而努力。他从鲁迅与同时代人的关系、鲁迅与论敌的关系等方面着手,证伪了各种对于鲁迅的片面解读,试图还原一个“本色”“真实”的鲁迅。

庄庸先生的《从少女之“心”到女“王”天下》,则借助蒋胜男的网络小说《芈月传》,为我们观察网络文学打开了新的思路。在当下人们重新认识自我、突破自我困境的诉求下,重返历史、以古鉴今的“网络历史写作”逐渐火热,而网络写作者们与阅读者们一同对于历史的重新发现和细心还原,就有了“全民考古”的价值和意义。

已故作家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总被贴上“民族秘史”的标签。李建军先生从陈忠实接受的文学资源入手,重估了小说的文学价值。王晓平老师的文章以小说《白鹿原》到电影《白鹿原》的改编为线索,详尽地分析了中国文化界从文化保守主义到历史虚无主义的嬗变。《白鹿原》优在何处、劣在哪里,相信读了这两篇文章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而《颠覆性别权力结构的一场狂欢》,则从女性主义的视角,解剖、深究男权社会对小红帽故事的构建、改写和定型。小红帽的故事告诉我们,女性似乎应当只是软弱的、愚笨的,应当只有依靠男性才能得到救赎。但文章告诫我们,不要习惯于这样去思考,女性有着男性所不曾意识到的勇气、智慧和能量。

如果不是以上的几篇文章,我不会发现曾经的“习惯”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因为我们总是习惯了用以往的“习惯”去解读。即使是写杂志的手记,写得多了,编辑也总能写出一种套路。像近日因“南海事件”引发的爱国热潮,就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市民的不理智,看到了我们网民的不思考,因为我们习惯了跟随,习惯了那样去解读。这就是“习惯”和“习惯性思维”的可怕。

当习惯于一件事的时候,我想也是该改变这个习惯的时候……本期的文章,给我以这样的启示。

mzxszb@126.com

猜你喜欢
纪实性小红帽陈忠实
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艺术特色
公益广告的纪实性研究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3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选自《陈忠实画传》
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叙事策略分析
参考资料
把小红帽吐出来
小红帽
寻找小红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