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心听课与积极思考

2016-10-17 13:58李凯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听课者一节课结构

李凯

上研究课、听课和议课是常见的教研方式之一。看上去听课者是坐着被动地听,其实还应该有仔细观察和积极主动思考,既要善于学习又要善于发现问题。以数学学科为例,具体来说可以从整节课的内在结构、教学素材和呈现方式的选择、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这三个方面来观察和思考。

一节课的内在结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复习、新课、练习、小结”这样的教学流程,这里的结构指的是教学的内在逻辑联系。以厘米的认识为例,常见的结构有两种。第一种是:(1)直接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2)不能直接比较但可以借助参照物间接进行比较;(3)统一参照物形成概念;(4)借助生活中的物体形成厘米的表象;(5)实践运用解决问题。第二种是:(1)从生活中引出测量问题;(2)从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中聚焦长度单位厘米;(3)介绍厘米的含义;(4)通过实例和活动感知1厘米的长度,从而建立表象;(5)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对比这两种结构,都重视学生的直观感知和建立表象,避免单纯的死记硬背,不同的是第一种结构中厘米的概念呈现更自然一些。其实第一种结构体现了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理解了厘米在测量中的作用,做到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这样的知识产生过程往往具有普遍规律,因此在学习其它计量单位,如面积单位、体积单位、容积单位等时都可以借助这个规律。由此可见,一节课的内在逻辑联系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它体现了执教者对这个教学内容的思考深度,作为听课者自然需要关注到这一点。

随着教育理念、学生观念和教材的不断发展和变化,教学内容的组织架构虽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还是有基本规律可循。第一,教学内容之间要有清晰且严密的逻辑链条,这个逻辑链条一定是要触及教学的本质或是问题的核心。第二,这样的组织结构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听课除了要听出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关注具体的教学素材和呈现方式,教学素材和呈现方式的选择也体现着执教者的教学理念。同样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素材呈现,其效果是不一样的。例如在教学小数初步认识的时候,为了让学生理解小数也可以大于1,教师选取的素材一般会出现两种,第一种借助直观的几何图,第二种则以测量入手。应该说这两种素材都借助了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都是可行的,但是相对于几何图形来说,学生更熟悉测量,生活中测量高度时经常会用到小数,联系生活经验,孩子们能马上写出大于1的小数。教学实践也发现对于学习慢一点的学生来说第二种素材更容易接受。有时同样的素材呈现的方式和顺序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例如“一根吸管剪两次,剪成三段,使这三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吸管中有一个位置不能剪,想一想这个位置在哪里”。这个问题是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的一个素材。这个素材有教师放在开课时提出,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一节课的学习,也有教师到了一节课的尾声才用这个素材来拓展学生思维,从教学实践来看,把这个素材放在练习中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更合理。因为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结论比较抽象,学生一开始不容易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四年级的学生也难以把眼前的三角形抽象成线段,进而对比线段的长度,再还原到之前的吸管上来解决问题。

听课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和思考教学素材与呈现方式的选择。第一,选取的素材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一般来说越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第二,选取素材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一般情况下,人们面对新问题时都会借助已有的经验来解决,如果问题能激活学生的知识经验系统,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就会明显提高。第三,课堂上呈现的素材可以丰富但指向要明确,要集中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避免素材太杂乱或是有过多的场景转换干扰学生的思考和判断。

课堂是师生互动生成的,听课时自然要观察分析师生双方的行为。观察学生既要看到整体又要关注个体差异,个别学生的问题往往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听学生发言有时需要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学生所犯错误的分析有助于发现教师的疏忽;既要观察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思考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联系。总之,观察学生为判断教学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了初步的依据。观察教师的行为,特别是课堂上出现一些特殊情况的时候往往能体现教师课前预设的功底和课堂生成时的机智。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策略是多样的,可以接、可以导、可以抛、可以驳等等,看似轻描淡写实则四两拨千斤,处理方法得当,瞬时就能峰回路转,反之就容易陷入被动。观察教师的课堂行为有助于听课者学习和自省。

课堂教学的内在结构、教学素材和呈现方式的选择、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是三个不同的听课角度,师生的互动最容易观察到,但是不确定性最大;教学素材和呈现方式很丰富,同时评价的标准也是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的内在结构很隐蔽不容易观察,但它往往指向了问题的实质。听课时发现一节课上得好但不知道好在哪或者觉得有问题但说不清问题出在哪时,不妨从这三个角度来思考,也许会有新的发现。

听课者与执教者应该在思想上进行碰撞,无声却激烈。听课贵在能积极思考,思而有所疑、有所得、有所悟。

(作者单位:武汉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听课者一节课结构
用“活起来”的党课激发“细胞活力”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推门听课”不值得提倡
托马斯的一节课
论《日出》的结构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听课者”——一种可以开发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