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教师专业发展的他山之石

2016-10-17 23:24付步雄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听课者一节课教研

付步雄

听课,于学校来讲,是常规教学管理中的“常规”;于教师来讲,是专业发展的“他山之石”。

一、听课的类型

一般来说,听课的类型不外乎推门听课、常规课、教研课、示范课、竞赛课磨课等。

其中,推门听课、常规课是学校领导或者教务处人员组织的对教师教学常态的一种检验,其研究性不强。笔者认为,听课者应该关注课堂中师生的教学互动,关注学生的参与面,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的时间分配,关注教师教学策略和有效教学等。陈大伟教授提出的“观课”概念,很切合这种方式的听课。观课是课堂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改进教学的教师研修活动。

教研课、示范课,一般是学校或者年级组之间组织的带有教研味道的课,是同学科教师之间的一种互相学习、借鉴的课。笔者认为,既然是互相学习和交流的课,那么必须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比如文本内容、文本体裁以及学情,只有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才会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亮点和知晓不足,然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竞赛课磨课,一般是教研组(小范围)对参赛教师的课进行不断打磨和锤炼的课,这种课具有反复性,需要听者带着深度思考、理性批判、不断建设的眼光进行审视,并且为了达到最佳的效果,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无论是听哪种类型的课,听者都要抱着一颗学习的心、谦虚的心。因为,无论课堂效果如何,授课者前期都经过精心准备、反复打磨,别人的劳动成果值得尊重。何况,一节课下来,总有一些可取的地方。要么教者神态自然、普通话地道,要么教学设计巧妙、过渡衔接自然,要么板书工整、流程顺畅,要么激情充沛、师生互动有效等等。任何一节课,都是有遗憾的,因此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同样,任何一节课,也不是一无是处的,总有某些环节和地方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特别是年轻教师,听课尤其重要,要在不断吸纳优秀教师和前辈的经验中逐渐成长成熟起来。

二、听课不能止于听

听课是借鉴别人的优点,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但是,很多人听得很多,却得不到长进。为何呢?原因是听课“止于听”,而没有进行深入的反思。

听课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分析的过程、提炼的过程、吸收的过程。笔者有个习惯,无论听哪个层面、哪种类型的课,都会认真地记录。一是记录课堂流程,二是提出值得商榷的细节,三是记录课堂所得和反思。

听课反思的撰写不拘一格,可以是一课一得,也可以是细节感悟,更可以是课堂重构。笔者特别喜欢一位大学教授听完薛法根校长讲课后的反思模式,他从三个方面进行观察和反思:“我听到的”“我看到的”“我想到的”。

三、听课不能浅于评

评课,是听课的后续规定动作,更是互相促进、不断优化的过程,但在实际评课过程中,往往达不到相应的效果。笔者在几所学校待过,每逢听课后评课,一般就是隔靴搔痒,这样的评课,没有任何意义和效果。更有甚者,很多人在评课环节套话连篇,私下却又发表“高见”,这“高见”当然是避开授课者。当然,评课也有些“极端现象”——对授课者的课堂教学全盘否定。

笔者倒是十分偏爱竞赛课磨课的评课,听课者为了打磨出彩的竞赛课,在每次试讲后,参与者围坐一起,真刀真枪地提出修改意见,直言不讳地指出不足之处。这样的评课,十分有效果,对参赛者来说,成长也很快。当然,《小学语文教师》杂志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辩课”进校园活动,也非常不错。授课者与听课者针对具体的一节课,阐述观点,进行辩论,明晰方向,于两者而言,都是有益的。

基于以上三点思考,笔者认为,听课是每位教师成长的“规定动作”,也是每位教师专业发展的他山之石。

(作者单位:深圳市仙桐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刘玉琴

猜你喜欢
听课者一节课教研
用“活起来”的党课激发“细胞活力”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推门听课”不值得提倡
托马斯的一节课
An Analysis of Li’s Prose The Great Goal with Gee’s “the Seven Building Tasks”〔*〕
新型教研——说题的感悟
导学案设计的逻辑起点:从学出发:以一节课为例,谈基于脑的导学案再设计研究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听课者”——一种可以开发的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