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十年来的流行阅读史

2016-11-11 22:12朱立东
出版参考 2016年9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

朱立东

回望我国三十多年的流行阅读史,我们发现,国人的文化轨迹是通过流行阅读辐射出来的。流行阅读从一元走向多元,从整齐划一走向庞杂多向,从深层聚合走向表层发散。简言之,三十多年的阅读完成了从20世纪80年代的“精神”阅读,到20世纪90年代“物质”阅读,再到新世纪以来“个体”阅读这样一个过程。

一、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精神阅读的时代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浪漫的、激情的年代。此时的中华大地,一股不可抑制的思想解放运动犹如熔岩般四处奔涌,而流行阅读,带着很强的时代愿望,带着“文革”后的反思,与改革开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时代要求联系在一起。

那时候,大家在看同一部电影,读同一本书,思考同一个问题,面向同一个困境,向着共同的未来,而流行阅读,则围绕这样一种历史走向不断展开。

在大众阅读领域,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痴迷”阅读现象:男性读武侠小说,代表人物是金庸与古龙;女性读言情小说,代表人物是琼瑶和亦舒。那时没有纯文学与流行文学的分野,纯文学如同流行文学一样流行,文学期刊经常脱销。

80年代初期,国门刚刚打开,大家想通过小说了解国外的生活,国外的文学作品随即翻译过来,莫泊桑、契诃夫等人的作品都很畅销;80年代后期,欧美、日本的作品也跟了进来。

三毛和汪国真都成了当时最热的文化明星,思想文化著作尤其是哲学理论书也成为时髦。

所以,80年代的阅读出现了这样一种似乎很奇怪的现象:大众把金庸、琼瑶和萨特放在一起,大众文化和高端的哲学并行不悖;没有精英和大众文化的分野,人们即使在阅读通俗小说时,也将其纳入了另一个解释框架,比如,从言情感受到人性、人情的复归。看起来是天壤之别的两种阅读,构成了那个时代重要的精神生活。

总之,80年代的流行阅读呈现了以下的特征:其一,和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思想解放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二,在建构文化统一体的共识之下,出现了阅读共同体;其三,阅读在美学上也没有出现分化。

二、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物质阅读的时代

20世纪90年代的流行阅读呈现了与80年代迥异的特点,阅读共同体开始分化,出现了所谓的知识分子阅读和大众阅读。知识分子的阅读越来越专业化,而大众阅读更趋于休闲、娱乐、消遣。

90年代前期,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是一个茫然无从的年代——对自己定位的茫然,对没有经验过的经济的茫然,对社会文化生活的茫然,每个人似乎都表现得很无奈。知识分子越来越被边缘化,整个社会文化生活越来越媚俗。一时间,大众阅读领域,大量的上不了台面的、很俗气的杂志冒了出来。与之同时,80年代就盛行的言情和武侠继续大热,以梁凤仪为代表的港台商战言情小说也加入畅销圈,而外国文学阅读已向时尚化转变。金庸的作品,由通俗文学走向被经典化。王朔的小说,至90年代达到最热。

有意思的是,80年代后期开始兴起的先锋文学,苏童、余华、莫言、格非、马原、孙甘露的作品,到90年代居然成为了一种时尚符号;同样尴尬的还有张爱玲热、林语堂热、梁实秋热、王小波热、钱锺书热,以及周作人散文的兴起,在不断的文化生产中一层层地被剥去了本来丰富的内涵,塑造成了精致而易于消费的“精品”。1993年引起知识界和大众共同关注的贾平凹作品《废都》,似乎更能说明这种奇怪的阅读图景。一个非常雅的内核用了一个非常俗的包装,知识界看见的是人文精神的崩塌,而大众热议的是“此处删去××字”的情色描写。

90年代,市民化书写、市民审美趣味(人生沉浮、金钱美女、传奇故事、趣味噱头等)占据了文坛的广阔领域,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报刊和出版业的走向。譬如,“新写实”的代表人物池莉的作品,由平民“仿真”走向了都市传奇,跟大众文化趣味一拍即合;一批作家,比如皮皮、张抗抗等,关注当下社会生活中引起的情感、家庭、伦理的变化,《遭遇爱情》《情爱画廊》等一批小说被改编为电视剧,海岩也在此时崭露头角。同时,名人传记大量涌现,赵忠祥、庄则栋、倪萍、杨澜、姜昆等成为时代偶像。

与之同时,要给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社会变化和转型提供解释和思考的流行读物大量出现,《第三只眼睛看中国》《中国可以说不》等通俗读物成为一时之流行,这类情绪化的解读读物似可看作民族主义的兴起。文化的分层在这个时代变得明显,除了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的分离,小资文化的出现,一个被称为小资或者白领的阶层开始崛起,逐步成熟的市场经济培养出一批中等收入者和他们的后备军,一批给这个群体准备的读物开始大量出现。譬如,《格调》一类的流行读物给这个群体提供他们所希望的生活方式,类似于村上春树的作品给他们提供似是而非的文化想象。90年代中后期,反腐文学、官场文学广为流行,表明了市场经济、经济生活发育成熟的前提下,人们对秩序的渴望,用秩序构建物质生活合法性的渴望。同时,安顿的《绝对隐私》等窥探欲之类的阅读也开始盛行,引领了一批口述实录作品的出现。世纪之交,《老照片》的出版开启了一个读图时代,二月河清王朝书系开创了电视、图书互动的出版新格局,而实用管理类的书也越来越风行,《谁动了我的奶酪》《穷爸爸,富爸爸》成为一时之流传。大到国家小到组织乃至个人的生涯设计,一波又一波,诸如《学习的革命》《比尔盖茨给青少年的11条准则》《哈佛女孩刘亦婷》都表明我们在以不同的方式寻求个人的发展方式。

总之,90年代的阅读呈现出了以下特征:其一,阅读口味与阅读趋向的全面分化;其二,娱乐性、趣味性阅读的兴盛;其三,整个90年代,无论社会还是学界,都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人们的阅读是随意、偶发和破碎的。

三、新世纪是一个功利阅读的时代

进入新世纪,与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身份相适应,流行阅读多向、庞杂、光怪陆离,青春、言情、财经、励志、名人、魔幻、盗墓、穿越、漫画等阅读热接连蹿升,此起彼伏,让我们感受到了大众阅读的蓬勃生命力。

此时,阅读由一元走向多元,文化分层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每一种类型的阅读都有明晰的阅读圈子,原来那种不考虑消费者需求的文化生产模式已经过时。

如果说,80年代的阅读没有群体,只有主体的话,则90年代阅读群体开始分化,至新世纪开始突出。而在这价值取向多元的大众阅读中,阅读审美的风尚和风潮就是务实,追求实效、实用,国人的阅读与现实形成了特别直接粗糙的联系,表现为几个方面:

第一,这是一个商业图书爆炸性膨胀的年代,商业文化成为主导文化,企业家取代80年代的哲学家和90年代的文化明星,成为时代的偶像。马云等企业家的传记成为“中国梦”之一种,广为流行。而中国经济的提升,世界地位的提高,中国人告别民族悲情,需要一个中国和世界关系的解释,这种解释是理性的探讨,如《世界是平的》,而非90年代的宣泄性的《中国可以说不》。

第二,新世纪的中国作为世界新舞台,也激起了国人对大国的想象,《大国崛起》的流行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如何应对现实生活挑战的阅读成为一时之流行。《孙悟空是个好员工》《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细节决定成败》《蓝海战略》《圈子圈套》等职场书,一直是白领阶层的主要充电读物。市场的逻辑就是,在竞争中胜出。在就业压力下,增加有用性保持竞争力,成为流行阅读主要目的之一。至今仍然畅销不衰的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很多人就认为这本“讲史书”更大程度上像是一本职场宝典。

第四,在压力陡增的现实生活中,通过阅读来慰藉心灵,释放压力,也成为流行阅读的风向标,如:畿米的“都市温情绘本”系列,抚慰都市人孤独易感的心灵,市场大热;于丹的“论语系列”,正是指导人们在市场的压力下寻找心灵的快乐。

第五,近几年来,流行阅读领域迎来了一股传统文化的复归,书店里摆放着各种版本《三字经》《论语》《孙子兵法》等经典读物似乎说明了大众的热切需求。作为精神动物的人,即使生活在极度物质的当下,也仍然需要精神家园的归宿。传统文化热是国人寻找精神家园归宿的一条现实之路,同时又与消费文化间有“很奇怪的合谋”,有经济的杠杆在里面。

还有,魔幻、盗墓、穿越、漫画等大众阅读,正是为现代人舒缓、释放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提供了出口。值得注意的是,至90年代后期互联网崛起以来,流行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网络或者网络游戏的影子。流行文学从网络转场,带有明显的游戏色彩。全然架空历史的想象写作,人物随意进入文本,犹如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成为这类作品的特点。与此同时,现代人更关心个人身体的健康,身心健康类书籍热卖,背景是医疗费用的飙升。估计电视里每播放一个因病返贫的故事,书店里就可能多卖出一本《登上健康快车》或《人体使用手册》;每个病人,一走出医院的大门就有冲动去买一本《求医不如求己》。2003年的“非典”妄图恐吓国人改变饮食习惯、居住环境与生活方式,客观上起到了普及健康教育的作用。同时,新世纪成了80后年轻人文化主导的社会。韩寒、郭敬明等一批青春写手的崛起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重大文化现象。一种全新的青春心理体验、没有历史负重感的写作,取代了原来的社会现实描写。青少年阅读群体壮大,同时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青少年也具备相应购买力,并有强烈表达群体愿望的诉求,支持了这样一个写作群体。

总之,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最汹涌的文化潮流,功利阅读成为最主要的阅读动力。究其原因,再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观念了,社会一方面是功利的,功利的价值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功利的价值其实就是实用;另外,文化信仰观念越来越淡薄,关于身体、消费、欲望的满足成为普遍的准则。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三十多年来的大众阅读由虚到实,由集体到分化,完成了由精神解放、物质着地、到功利应对日常生活的过程。

(作者单位系海燕出版社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上汽大众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取舍之道 上汽大众Polo Plus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