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让初中数学课堂更精彩

2016-11-15 06:51郭瑞金
江西教育C 2016年9期
关键词:自主探究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郭瑞金

摘 要: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亲历知识的建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就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给初中数学教学以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 自主探究 教学策略

新课改提倡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该理念。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习得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建构主义理论也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能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能够更全面与深刻地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自主探究学习模式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且能够自觉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当中。但是由于不少教师对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解存在偏差,自主探究教学在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异化现象。例如,一提到探究性学习就是小组合作,课堂教学只追求表面的活跃与热闹,而学生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课堂教学陷入高耗低效的局面。如何运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提升数学教学实效,是初中数学教学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明确师生定位,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一直以来,受传统“师道尊严”观念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一直处于对立状态。教师在课堂上是高高在上的训导者,学生则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角色。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在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无从体现,学生没有自主探究的机会。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明确自身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要明白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配合者,应发挥组织与引导的作用;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平等交流,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教师还必须摆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是讲解者与听讲者的关系,学生要以主体的身份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在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产生学习的动机。学生有了学习的动机,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责任,把探究当成一种乐趣。如学习“轴对称”这一内容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是照本宣科地讲解,让学生机械地记忆轴对称的概念。但学生经过这样的记忆与背诵,往往还是对概念模糊不清。而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可以得到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知识,自主建构知识,教师只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与组织者,跟学生地位平等地参与教学活动。

如对上述“轴对称”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内容,有疑问主动提出来,在组内进行探究,组内优秀生可以给学困生做示范讲解。这样一来,学生学得深入,理解透彻,可以有效达成教学目标。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心灵深处最根本的需求,就是期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与研究者。事实上,初中学生普遍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有追求卓越的上进心。因此,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例如,教师在教学“循环小数”时,结合学生接受能力设置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现象中理解什么是“循环”。教师先从平时常见的时钟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观察时针是怎样转动的,然后再让学生思考课程表的安排周期与循环的关联。教师边问边演示,时针始终按顺时针方向从1转到12,再从12转到1;课程表上的内容每周重复。这样,学生直观理解了“循环”的含义,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生活中出现的其他循环现象,从生活现象导入到对数学现象的理解,在小数中也会出现这种循环不断的现象,将学生引入循环小数的探究当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就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提了一些简单的问题,但是这些简单的提问却给学生以有效的点拨。教师的点拨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发现、探究与认知。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味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三、促进互动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只是专注于如何教,而忽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在现代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逐渐弱化自身绝对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如何学,将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多向交流与合作的过程,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小组与小组的交流,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改变了过去由教师传授与灌输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多元互动的探究性学习模式,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学习“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个知识点时,如果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无非是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与强调,最终学生所记住的只是一个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至于公式是如何推导出来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建构的都知之甚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遇到问题也只是机械地套用公式,如果题目稍加变化,学生就会束手无策。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互动探究学习,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与交流的平台。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剪一剪,剪几个正方形、长方形,学生已经理解了作为四边形的特殊形式的正方形与长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它们的内角和为360°,那么对于一般的四边形来说,存在着怎样的规律呢?学生们通过剪切、拼接等方法,通过角度相加、画对角线分割成三角形的方式得出了四边形内角和为360°的结论。在这一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渗透了分割转化的数学思想。以此为基础,教师还可让学生探究五边形、六边形以及n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最终得出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的规律性结论。接着,教师出示相应练习题目,加以巩固,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四、结合生活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也为生活服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引入现实生活中,将枯燥的知识讲解变成学生有趣的探索,这样才会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形成用数学的方式去思考生活问题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一次函数在生活当中的应用”时,教师给学生提出了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某人要购置两室一厅的房子,在许多的房产资料中,发现了甲、乙两个小区符合自己的购房条件。现在把两个小区的情况告诉大家,请同学们帮助他出个主意,甲小区首付是25万元,每月还贷是2180元;乙小区是零首付,而每月需要还贷3600元。贷款的要求是一样的,不超过30年,不低于3年。那么他选择哪个小区比较合适?”这个问题是当前房地产的热门话题,学生对此也很感兴趣,他们结合生活中人们买房时考虑的问题,畅所欲言,像是精打细算当家过日子的户主。例如,有的学生说:“如果有25万元,可以选择甲小区,如果没有呢?就只好选择乙小区了。”如果再深入探究下去,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两个小区在付费方式上的优缺点。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总之,为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应该摆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组织者,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切入点,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让教学过程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相联系,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激活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自主探究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