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陶文作品较之其他篆刻载体所呈现的艺术表现差异
——以山东地区出土齐陶文为例

2016-11-21 01:30黄晓蕊
书法赏评 2016年4期
关键词:封泥印面陶器

■黄晓蕊

先秦陶文作品较之其他篆刻载体所呈现的艺术表现差异
——以山东地区出土齐陶文为例

■黄晓蕊

所谓陶文,是指刻画、书写或打印在陶制器皿、建筑材料等上的,是古代文字中出现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文字。陶在我国运用于民、官两阶层间的时间十分久远,而陶器文字也基本伴随着我国历史的发展而变化。陶器文字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在我国篆刻艺术的发展中处于一个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对陶文(主要以齐陶文为主)的艺术分析,加之与篆刻艺术的其他载体,金属、玉、石等形式的比较,试分析陶文作品独特的表现性和艺术性。

陶文封泥金属艺术性

一、陶文的定义及其价值

陶文作为古文字学以及书法艺术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自身具备着十分重要的特点:第一,时代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就已经是先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用品。出于区别陶器的制造者、所有者以及使用者的目的,这一时期的陶器上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刻画符号和象形、会意字。第二,延续时间长。迄今为止,任何一种古文字表现形式都有其特定的流行时期,而自古至今,凡是使用陶器的地方,都有可能存在着陶文。而陶文又往往伴随着书体的演变而演变,篆隶草楷,一应俱全。因此,陶文可以说是一部书法篆刻艺术史的体现。三是陶文的鼎盛时期是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一个空前文明进步的社会大发展、文化大繁荣的时期,但能够保存下来的这一时期的文字材料却是十分匮乏的。而战国时期则恰恰又是陶文最为兴盛的时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战国文字材料相对匮乏的遗憾。因此,陶文在古文字学以及书法艺术发展史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作用。

二、齐陶文

目前出土的陶文资料中,最甚者乃是战国陶文,而其中数量最多的便是齐国陶文。这些陶文作品中表现形式丰富多样、风格看似统一又各具特色,因此本文将以齐陶文为主要论述对象,通过与其他篆刻载体的比较,来看陶文的独特艺术表现性。

齐国陶文,相传多出土于山东临淄市的齐临淄古城,并在临淄古城以西的历城和以东的掖县等地也有发现。①解放后的出土发现证明,确实是以临淄古城附近最为集中,但实际的出土地点并不仅限于一处,传播范围大体与古代齐国的边境范围相吻合。

三、齐陶文的艺术表现特征

(1)文印形式

齐国的陶文主要是用戳印按压在陶器上,并且迄今为止发现的许多玺印恰巧和陶文印文析符相合,印有铜质也有陶质者。刻划的陶文所见较少,但觏者大都体势宽博、狂放恣肆。印文的形式花样新奇,不下方(长方、正方),圆(圆、椭圆)、凹、凸、曲尺和三角形八种。一般官营制陶器陶文多见长方而大,也有作正方形者。民营制陶器陶文则形式多样。字数多着逾十,少者仅一。行款以纵横左右间行者为多,横竖交错跳跃而行者偶见。

(2)从刻画角度来看

齐国陶文整体风貌分为陶坯刻字、成陶刻字。陶坯刻字,因不同的镌刻者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一部分齐陶文,刀痕清晰,字形多见传统大篆笔意,而又与书写之美有所区别;另一部分齐陶文,草率急就,用刀深浅易变,线条肥瘠曲直辉映,出于自然,而入妙境。成陶刻字,因为所用载体已经成型,质地清脆,镌刻凑刀时,往往一蹴而就,线质爽利,字势轻健,予人以劲险之感。

(3)从打制印文角度来看

陶坯印文,印模宛然如初,其字形之密、线条之肥腴,大概只有印陶文才能做到这一点。

(4)从风格角度上来看

陶坯及成陶器物,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作品风格,例如:陶器器形的不同导致受力面积的不同以及凑刀位置的不同、陶坯刻字前的干燥程度、陶土的粗细程度、陶质的疏松或坚密、细微砂粒的意外干扰等等。但总体来说,齐陶文的文印形式都紧密承接着同一时代的金文、墨迹的字法原则和造型基础。但因载体的不同,经过历史的积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不同于齐金文、齐墨迹的书法艺术表现形式,它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

四、与其他篆刻艺术载体的艺术表现比较

(1)封泥

封泥是与陶文表现形式最为接近的篆刻艺术载体,但不同于陶文的是:一,制作形式的不同,封泥为先印后定型,且没有烧制过程,属于自然定型。而陶文先印后定型,虽然步骤相同,但陶文需要进一步烧制,在烧制的过程中,陶土经过烧制,并由于陶土材质的不同,烧制的过程中影响的程度便不同,从而印面的变化也是不确定的。二,使用途径的不同,导致对印面的客观改变也是不同的。封泥的主要作用适用于重要文件的密封,多数情况下,只能使用一次,便进入府库存档;而陶文的使用途径有两种:日用器和祭祀器。日用器因日常使用的原因,而且钤印多为器物侧部或底部,这些部位会经常受到身体接触,故而对印面的摩擦,也会导致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样即使对照原印,也同样会有不同的艺术感受,就像是我们盘弄古玩,盘的越久,包浆越厚,器物越温润。祭祀器虽然不是常用器,但是其与封泥的不同之处在于,陶土经过烧制后变硬,而封泥自然相对清脆一些,相较之下,封泥更容易出现印面破损的现象。三,表现形式的不同,除了钤印外,陶文还有一种便是成型后直接刻制,这也是近年来流行刻制陶印的主要艺术启发来源。陶土烧制成型后,不同地区出产的陶土硬度不同,所以即便是陶印,也有爽利、绵软等不同的特征。而相对封泥而言,封泥的用途单一、所以直接用印钤制即可。

(2)金属

金属印章含金、银、铜,多出现在秦汉以后,金属材质的印章的成形主要通过两种手段:铸造和镌刻。铸造是通用手段,即是在成形的模范中灌入特定的金属材质,冷却后方可使用。而金属材质因制造工艺的繁琐,除特定的官方使用人群外,少有其他形式,因此金属印的表现形式多为严谨大气,体现官阶的威慑力大于其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同时,刻制的金属印因为需要特定的工具,且相当耗费时力,故而对镌刻者也是一种考验。这就不同于陶、石这两种材质,相对而言,陶和石易于凑刀,更具备镌刻者自由发挥其艺术想象的条件。但金属印所特有的金石气,因其特有的属性,印面易腐蚀变形但不易破碎,故而其特殊的性质导致了特有的印面表现形式,这是陶文印、石质印章不易追求的。

五、结语

在书法篆刻艺术发展史研究方面,陶文的艺术可考性也是独具色彩的。陶文的文字形式、章法处理、刻画痕迹等等引起国内外书家借鉴和学习,同时,战国齐的戳印陶文,更是丰富了篆刻艺术的形式来源。通过对齐国陶文印脱的借鉴与学习,众多篆刻家、书法家均从中受到了深刻的启发。近年来篆刻家对材质的探索日益重视,目前对陶质的篆刻作品也是越来越重视,陶制作品的独特艺术表现形式也在逐步探索之中。

注释:

①顾廷龙《季木藏陶序》

[1]王恩田《陶文图录·自序》,齐鲁书社2006年6月第一版

[2]潘天寿《治印谈从》,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4月第一版

[3]丛文俊《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4]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一版

[5]沙孟海《印学史》,西泠印社,1999年11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封泥印面陶器
传统陶印制作技艺及其应用研究
热烫印技术在汽车内外饰件中的设计要求
辽宁省博物馆藏安杖子出土封泥的再认识
吴大澂和封泥研究
黄河流域灿烂的齐家文化——陶器
淅川县双河镇遗址M19及出土陶器组合
封泥的艺术魅力
新砦期 猪首形陶器盖
新砦期 陶器盖
选篆与用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