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食品分析研究性教学方法的改革

2016-12-16 04:03金铁岩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48期
关键词:食品分析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

金铁岩

摘要:本文首先对研究性教学方法在食品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概括,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本文还对食品分析中的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两个方面的教学方法的改革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具体教学案例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食品分析;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36-02

食品分析是汇集了众多实验分析方法,包括样品采集和前处理、食品中一般成分的检测、食品添加剂的测定、食品中微量元素的测定等多个实验内容的重点学科,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好理论知识部分,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实验动手能力,能够熟练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对样品进行分析和检测。

从目前的教育情况来说,学生的学习能力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实验操作能力还不是很理想,原因是食品分析学科中原理较多且复杂难懂,知识结构不清晰;实验报告加上结果分析虽然能够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但是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学生没有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最严重的还是对学生敷衍的学习态度。大部分学生适应了中学和高中的学习思路,到了大学与以往的应试教育思路不同,学生最缺少的就是驾驭知识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学习经验[1]。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的特点是重点突出学生的主导作用。教育部曾多次在相关文章中提及到关于如何改革研究性教学方法的若干意见和看法,主旨就是希望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能够积极针对研究性教学进行研究,竭尽全力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增加实验科目和提供最新的参考文献资料,让学生能尽快适用实验室研究的运行机制和具体制度,并积极推进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教师所授的知识主动在思考中学习,不断丰富学生个人的学术水平,善于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最后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习惯[2]。

一、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

人们对教师的理解大多是知识的授予者,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往的教学模式正逐渐出现弊端,无法满足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新的教育形式下,研究性教学提倡教师应多方面发挥自身的作用。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多起到“启发者”和“促进者”的作用,不应该作为高高在上的“领导者”进行总结型的教学活动[3]。

教材是教学过程中的基础内容,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也是教师实施教学活动的第一手材料。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对于教师,首先要做的是详细理解教材内包含的知识结构,这也是研究性教学的首要环节。中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只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让学生各个学科都能够有大概的理解,内容相对简单。对比于中学教学,大学课堂教学理论性较强,知识点密集,要求学生具有充足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在理解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展和感悟[4]。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深刻理解研究性教学的内涵。教师不能像往常那样一味的以课本进行授课,要去思考如何把知识合理的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能让学生主动的去掌握研究方法,让学生认识到内在的逻辑。比如对于难理解的部分,教师可以采取倒向研究或者提出引导性的实际应用例子来丰富教材的结构,这样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达到了使学生认真学习的目的。

二、食品分析理论教学的改革

理论知识的教学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讲授。教师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刚开始应该降低学习难度,先将基础知识和必须掌握的重点渗透给学生,其他浅显易懂的部分留给学生课后自己预习和掌握[5]。

食品分析中蕴含多种学科的交叉,例如有机、无机、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及物理化学等多个专业知识,未来学科的发展也是向着各个学科之间协同合作、互相渗透[6]。这些学科同样也是食品分析、检验,更是食品样品中营养成分分析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持,但问题是这些学科的内容学习起来十分困难,课时少、任务多,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全部掌握,而且容易产生知识点的混淆。所以,在实验理论教学方面,我们应该重点针对知识结构的框架进行调整和改进,保证学生在理解好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学习效率。

食品分析中营养成分分析较为关键,如检测食品中抗氧化性物质花青素物质的含量。学生对花青素的结构理化性质较为陌生,学习起来很困难,这时教师要先重点讲解花青素的分子式及主要官能团,对应具体结构,学生能清楚地明白花青素为什么会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

目前,食品分析正逐步朝着高科技方向发展,各种高端仪器的运用加快了食品分析的检测效率和结果的准确性。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和实验仪器,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向学生讲解氨基酸的种类及其成分的常规测定时,主要利用的分析手段是高效液相色谱(HPLC),但是这种检测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日渐苛刻的检测要求,教师可将最新的分析理念液相色谱仪和质谱仪联用的检测方法的原理和仪器运行的结构介绍给学生。

三、食品分析实验教学的改革

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今后在工作中的能力和业务水平。最近几年,针对食品分析的实验教学,部分学校做出了一些大胆尝试,总结了如下几方面的经验和改革思路。

1.实验方法。实验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学习情况的考核,要求知识点的灵活运用。实验部分的教学难度就在于如何真正的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全面结合,所以教师可以将发生在身边的具体案例结合起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有助于学生理解。例如,近来引起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性问题,苏丹红、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让学生都认识到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意义。如凯氏定氮法测定蛋白质的含量,可以从三聚氰胺事件入手,强调凯氏定氮法能应用于食品中所有含氮化合物的测定,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于选择检测方法的理解[6]。另外,实验教学中对于一些频繁出现的专业术语,教师要给予重点解释,实验过程中要做到及时和学生探讨和沟通,这样也有助于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7]。

2.实验考核手段的改革。考核是检查学生学习情况好坏的一种体现,同样也起到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现阶段的大多数高校,考核方式还是以平时出勤和期末考试两部分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的弊端是出题模式固定,学生出现为了应对考试死记硬背、“临时抱佛脚”的现象,知识考完就忘,意义不大。针对这种问题,研究性教学提出需要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例如,教师在出题内容方面,题型应该新颖,在满足重点知识的考核外,可以添加自拟的主观题,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对某个前沿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每个人的想法都算是一种答案,这种考试要求学生有很强的临场发挥水平,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活跃学生的头脑。

四、结语

从目前的部分教学改革形式来看,食品分析的研究性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基本素质得到了提高,但研究性教学不光只应用在大学教学方法改革当中,我们应该将食品分析研究性教学的宗旨和要求深深渗入到高中和初中的课堂教学理念当中,让学生在步入大学生涯之前尽快适应研究性教学模式。

教育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如何教育和培养好学生,为国家经济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贡献的年青一代人才,一直是我们需要去重视的关键环节。其中,教育方法的改革和推进作用正一步步优化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学校和教师总结研究性教学的经验,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大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林华娟,蒋志红,曹湛慧,吉宏武.食品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教学效果分析[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03):95-98,125.

[2]郑炯,阚建全,张甫生,索化夷.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2):156-159.

[3]顾沛.试论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数学教育学报,2006,(03):4-7.

[4]胡油油.研究性教学思想在大学思政教学中实践应用[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6,(06):228-229.

[5]邱春江,李升福.《食品分析》理论与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考试周刊,2008,(22):27-28.

[6]李霁昕,蒋玉梅.食品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4,(02):17-18.

[7]熊双丽,魏明,韩珍琼.食品分析与检验课程理论与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与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09):166-167.

猜你喜欢
食品分析研究性教学教学改革
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策略
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数字电路与系统实验教学改革
水质工程学课程群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
研究性教学理念下的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职《食品分析》教学内容的重构与优化
“课内任务驱动,课外项目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