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细小病毒变异株引起肉鸭大舌头病

2017-01-06 02:37贾佳丽于沛江王新伟王群义
中国兽医杂志 2016年11期
关键词:鸭场病鸭鸭群

贾佳丽 , 于沛江 , 王新伟 , 王群义

(1.河南省新乡市农牧局 , 河南新乡 , 453000 ; 2.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监督站 ,山东即墨266200 ; 3.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32)

鸭细小病毒变异株引起肉鸭大舌头病

贾佳丽1, 于沛江2, 王新伟2, 王群义3

(1.河南省新乡市农牧局 , 河南新乡 , 453000 ; 2.山东省即墨市移风店动物卫生与产品质量监督站 ,山东即墨266200 ; 3.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山东青岛266032)

“大舌头病”是一种发生在肉鸭、番鸭,以鸭喙粗短,鸭舌外露,生长受阻,骨骼易断等特征为主的疾病。该病2013年首先在江苏的丰县、沛县发现,2014年发病范围扩大到山东的临沂等地,2015年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肉鸭养殖密集区域大面积发生,给肉鸭养殖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经流行病学调查,病原检测和血清学检测证实,“大舌头病”是由鸭细小病毒变异株引起的。

1 流行特点

1.1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于10-25日龄。主要发生在樱桃谷肉鸭和商品番鸭,樱桃谷种鸭和商品蛋鸭发病较少。河南、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广西等省份养鸭密集的区域均有发病,个别区域如山东临沂发病率较高。

1.2 该病一旦在某个鸭场发生,往往会批批发病,发病率呈增加趋势,从首次发病的0.5%,逐渐增加到10%以上。并且向周围的养殖场传播。

1.3 发病率与病原污染程度、管理水平、鸭舍卫生、细菌继发并发感染和饲料霉变等因素有密切相关。管理水平低(如不空栏、不消毒、密度大、温度低、湿度大、通风不良等)和卫生条件差的鸭场发病率高。地面平养比网上养殖的发病率高。

1.4 病鸭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该病死亡率低,但残鸭率极高。从开始发病到出栏,病鸭可达10%以上。料肉比差,屠宰废弃率高达60%以上,经济损失巨大。

图2 基于16S rRNA 基因进化树

2 临床症状

2.1 发病初期:大群正常,不断出现病鸭,病鸭翅膀张开呈直升飞机状,站立不稳、跛行,严重的瘫痪;发病中、后期,鸭子出现跛行,生长受阻,成为僵鸭。部分病鸭的喙变短、变粗,鸭舌头伸出口外,不能正常收缩,鸭舌肿大、僵硬。病鸭有食欲但采食受影响,病鸭的体重仅为正常鸭体重的1/3~1/2,发病日龄越早与正常鸭的体重差别越大。

2.2 鸭舌外露的病鸭以及瘫痪和发育不良鸭子的比例为1%-10%;鸭群在抓捕、脱毛和屠宰时,翅膀和腿易断,喙易碎,屠宰废弃率可高达60%以上(见中插彩版图1)。

3 剖检变化

多数病鸭内脏器官无特征性病理变化;当发生继发感染时,可见脾出血、坏死,脾脏上有黄色的坏死结节,见中插彩版图2、3。

4 实验室诊断

4.1 病毒检测 取脾脏按1∶4的比例加入生理盐水,研磨、冻融、离心取上清液,用0.22 μm微孔滤器过滤后备用。

4.2 PCR检测和序列测定 取病鸭脾脏匀浆上清应用小鹅瘟病毒(GPV)VP3基因全长序列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结果如表1。将PCR阳性产物测序,其核苷酸序列与小鹅瘟病毒(GPV)和半番鸭细小病毒(MPV)的VP3全基因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和81%。

表1 PCR检查结果

4.3 病毒分离 将处理后的样品接种12胚龄的鸭胚,传至一定代次可引起鸭胚死亡,胚体充、出血。用PCR可检测到特异性条带(1 605 bp)。

4.4 血清学检测 经特异性检测试剂对35日龄的发病鸭血清进行检测,可检测到高低不一的GPV-LPAI抗体,有些抗体高达8 log2以上。

4.5 细菌及真菌检测 在发病鸭群中,常分离到大肠杆菌、沙门菌、葡萄球菌和真菌,说明发病鸭群易继发或并发细菌性疾病。笔者在某些地区鸭群进行了细菌分离和细菌鉴定,结果如表2。

表2 继发或并发分离结果

5 部分鸭场疫苗免疫效果跟踪情况

自2015年11月份商品鸭1日龄注射鸭细小病毒变异株双价疫苗,对该病的保护率达到96%以上,同时加强育雏早期管理,对进鸭前鸭舍严格消毒、空舍等措施。基本解决了肉鸭生长缓慢和屠宰废弃率高的问题。

6 “鸭大舌头病”的防控措施

该病的防控需要从种鸭、饲料、卫生消毒、饲养管理、疫苗免疫等方面采取综合的防控措施。

6.1 种鸭场 开产前注射鸭病毒性肝炎疫苗,提高商品鸭的母源抗体,避免雏鸭早期感染病毒;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来降低沙门菌的阳性率;出雏室每天要冲刷、消毒。

6.2 保证原料质量 保证各种饲料的质量,特别要关注油脂的酸败情况,减少花生饼等易霉变原料的添加比例;用户要做好饲料的储藏,饲喂时要少喂、勤加,避免饲料在高温、高湿的鸭舍霉变。

6.3 加强饲养管理 消毒:用2%火碱、0.5%福尔马林和0.2%次氯酸钠可收到较好的消毒效果。鸭舍清理、消毒、空舍1-2周后方可进鸭;进鸭后可每2-3 d带鸭消毒1次。

饲养密度要合适:在调查中发现,饲养密度大的鸭群,发病率高。发病鸭场可在原饲养数量的基础上降低5%-10%。

温度控制:温度要逐渐降低,避免鸭舍内温差过大;鸭群脱温早,温差大、密度大、通风不良、湿度大等不良因素都可诱发或加重该病的发生。

6.4 疫苗免疫 建议在1日龄颈部皮下注射鸭细小病毒变异株双价活疫苗。在疫苗中添加头孢噻呋钠(500只鸭用1-2 g)等药物,可提高鸭苗存活率和免疫效果。

2016-07-04

贾佳丽(1983-),女,兽医师,本科,从事动物检疫工作,E-mail:26274304@qq.com

王群义,E-mail:wangqunyi1977@126.com

S858.32

B

0529-6005(2016)11-0053-02

猜你喜欢
鸭场病鸭鸭群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浅析鸭传染病的鉴别与治疗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鸭几种常见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分析
鸭群中的鸵鸟
规模化鸭场防控鸭病的综合措施
《安徽六安地区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并发细菌感染初报》图版
鸭霍乱病诊治与预防
鸭场的环境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