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句细微辨析例谈

2017-01-12 14:29卢成东
黑河教育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主体地位诗意古诗词

卢成东

[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加强古诗词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使其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前古诗词教学中,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不仅缺乏热情,而且感到理解起来有压力。对此,教师可尝试采取词句细微辨析的方法进行古诗词赏析教学。具体策略为找准赏析点,推敲延伸点,赏析关键点等三个步骤,在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课例开展古诗词赏析教学。

[关键词]古诗词;传统文化;诗意;主体地位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加强古诗词教学指导,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在提升语言鉴赏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当前很多古诗词课堂教学缺乏一种诗意的流淌,教师机械地教,学生机械地背诵,结果学生感悟不到诗意。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不仅是积累,更需要的是打造诗意想象的天空。

一、找准赏析点,孤帆远影并不单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教学中,针对“孤帆”二字,两位教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不同的练习:

教师一:

根据诗意结合自己的理解填空:孟浩然坐在船上,顺着江水东去,而李白却站在江边,久久地凝视,过去孟浩然与他的交往情景在其眼前一一呈现。他们曾一起 ,一起 ……那是多么快乐!而现在,孟浩然却要离开,在眼前有的只是孤帆,哎,想想与他再也不能 ,再也不能 ,无情的“孤帆远影”把我们的快乐都带走了……

教师二:

根据自己想象结合诗意进行填空:李白孤独地站在江边,眼前的孤帆逐渐离去。这里的“孤帆”,并不是说宽阔的长江里只有一条帆船,而是说李白眼里 ,从这里可见李白目送时间之长,与友人之间的感情至深。这时,李白心里想到很多,有 之情,有 之情……

对于这首诗来说,“孤帆”是一个赏析重点。认真品析,仔细回味就会发现这首诗中有着特殊的情感基调。王勃送别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虽有着一种豪情,但过于刚性;王维送别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多的是一种“自此一别知音少”的伤感离别,而在李白这首送别诗中,则更多的是一种浪漫,一种愉快,乃至充满诗意的想象。

这也许更多的是与诗人的个性有关。李白与孟浩然都是生性洒脱,经常到处游览风景山水。李白也曾写诗赞过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而对于这次离别,到烟花三月的扬州去,这同样也是李白比较向往的地方,因而他此次送别孟浩然,其实心也在跟着一起飞翔,跟着到扬州去,跟着心潮澎湃。对于李白这个充满浪漫的诗人来说,其心境是开阔的,送别的心情是热烈的。与其说这种相送是离别曲,不如说是一首畅快的抒情曲。

站在这个角度进行赏析,李白的心情绝不是那种惆怅,更不是“无情的孤帆远影”,因此教师一设计的课堂练习中的“忧伤”与之不太适合;而教师二的课堂设计比较合理一些,相比起来也豪放一点。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过程中,重点理解“孤帆”,并不是说整个长江上只有一艘帆船,而是说诗人眼里只有“故人”的那艘帆船,诗人的注意力和情感全部汇聚在“孤帆”上,可见这里“孤帆远影”其实并不“孤单”。

二、推敲延伸点,删繁就简是正道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教学中,有的教师设计了如下课堂教学流程:

1.多媒体呈现地图,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华山之东”相应位置。

2.多媒体呈现“茱萸”图画以及相关百科知识,让学生了解茱萸的植物属性以及药用价值,解释相关古代风俗,即登高佩戴茱萸布囊。

3.品读古诗,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品读古诗内容,理解具体诗句着重意思,其中“异乡”“倍”“逢”是理解品析重点。

4.多媒体呈现《静夜思》,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品析两首诗之间的异同点。

5.课堂小结,播放《九月九的酒》这首歌曲,引导学生跟着哼唱,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说说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一教学流程设计,对古诗外延进行了一点拓展,在丰富学生知识容量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古诗词教学更多的是强调品析、领悟和体验,因而对于古诗教学最好的方式就是抓住关键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从而架设时空桥梁,走近诗人,与诗人进行对话。而在此案例中,第1、2乃至5点,某种程度上讲可以摒弃。毕竟短短一节课,时间有限,容量更有限,应该留下更多的时间给学生感悟体验,而通过图画呈现,歌声嘹亮,表面上看课堂热闹非凡,但是效果却不佳。

对于该诗来说,虽然有很多意象,但是真正核心、关键的内容,仅仅是一个“独”,两个“异”字。唐朝交通不够发达,人的交集圈子不广,不同地域、风俗差异较大。诗人作客他乡,一切都会感到陌生,都不够自然,这种隔膜的感觉,就是一种“异乡”“异客”的体验。而在传统的佳节时,更容易激发人的这种思乡之情,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另外,“少一人”也是该诗中品析的关键。“遥想”一次有点曲折,出乎常情。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不说不能与兄弟团聚,反而从兄弟们角度考虑,想象兄弟们因登高少一人而产生的遗憾。这种换位思考,不仅出乎常情,同时还能反衬出诗人思乡之苦,可见笔力深厚。

三、赏析关键点,看似平常最惊奇

在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秋思》的赛课中,有两位教师同时扣住三个关键词进行品析,其内容如下:

教师一:确定的关键词分别是“秋风”“意万重”“又开封”。

教师二:选择的关键词分别中“见”“欲”“匆匆”。

同样的一首诗,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体验,其选择的关键词也不同。但是究竟哪位教师更能触摸诗人诗句背后“平常最惊奇”的情感呢?

在常人看来,秋风是无形的,可以触摸,可以听到,甚至可以感受到,但是却无法看见。在古诗中,诗人却一反常态,偏偏用了“见”这一字,究竟从那些地方可以“见”到秋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甚至可以发挥想象,进行填空:“树叶 、小草 、旗帜 、菊花 ……”这样在学生眼里,原来无形的秋风,却可以随时看见。作为诗人,一个流落在外的游子,面对萧瑟的秋风,往往有着一种孤苦,一种寂寞,乃至一种思念。

对于第二个关键,两位教师分别选择的是“意万重”与“欲”。“欲作家书意万重”。虽然“意万重”表达了诗人很多的想法,见到秋风,自然也会想起很多,这令那种强烈的乡思中有带着更多惆怅。一个“欲”字则值得品析玩味,不仅能够表达出诗人患得患失的矛盾心情,同样也让这种惆怅却无法说起,无法表达。在这里,“欲”与“意万重”成了一对矛盾结合体;对此进行比较品析,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该诗最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里“匆匆”一词值得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析。毕竟诗人“意万重”,有话却无法表达,结果匆匆下笔,但是到了临走的时候,又想起遗漏什么,结果匆匆开封。但是真的这样理解,那么这两句倒成了实录,自然其意境也平淡了许多。其实,认真品析一下“复恐”这一词,可以发现诗人并不是真的要添加内容,而是验证诗人内心的疑惑,说明了这时诗人内心的复杂,生怕遗漏什么。这里其实与李白的“疑是银河落九天”效果一样,李白的“疑”是在“似”与“不似”之间,而张籍的“复恐”则是在“疑”而不是“必”。这里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析,才能深入诗人心境。由此可见,“匆匆”一词更值得学生去品析。

古诗词博大精深,细微之别,诗境却不同。当然,具体辨析还会因古诗词不同而不同,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真正让课堂呈现诗意,最根本的还需要教师认真研读古诗,认真推敲古诗词中的每个字,引导学生跨越时空进行辨析,在提升学生语言鉴赏能力的同时有效提升其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淑娟.浅析小学古诗词的欣赏[J].新课程(上),2016(01).

[2]潘茂魁.浅谈古诗词的有效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

[3]黎少贞.在诵读中走进诗意的空间——古诗词的诵读教学[J].新教育,2016(08).

[4]王芳.精准选点,破译古诗词教学的密码[J].小学教学参考,2016(10).

(责任编辑 付淑霞)

猜你喜欢
主体地位诗意古诗词
诗意地栖居
踏青古诗词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被耽搁的诗意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浅析参与式教学法的运用
古诗词中的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