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主题环境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

2017-01-26 21:12
珠江教育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主题性素养信息技术

(东莞市樟木头镇实验小学,广东 东莞 523620)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技术教育所关注的重要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多种多样。但如果每节课都按教材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枯燥,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课堂效果也不会好。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挖掘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化资源,再将之与教材整合,应用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和课改的深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植入文化理念将是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信息技术教育中融合人文教育、文化主题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仅可行,而且是必要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营造出贴近生活情境的氛围,并与本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则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情境中学习信息技术,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提高其信息素养。

一、在教学中积极创设文化主题性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创建主题性活动,这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开放性特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实际在教学安排上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对传统文化、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社会文化及社会热点等方面的问题,尝试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方法分析并解决这些问题。传统文化可以是戏剧、诗词等;日常社会文化可以是当地的特色文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挖掘信息社会中的文化价值元素,使信息技术课堂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并能熟练掌握获取、处理、灵活支配信息的能力。教师要使学生无论面对何种情境,都能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增强其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创建文化主题性课堂,提高小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文化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结合传统的中国文化;二是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三是结合优良习惯、德育教育等主题文化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文化主题性课堂,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加以灵活运用,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形式,并且要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的,不能因为盲目追求课堂氛围,而选取一些不适合或者与课堂教学内容关联不大的主题。

(一)创设传统文化主题性课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笔者在教学中试图将信息化技术作为学习工具,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可以挖掘的文化主题非常多,教师可以以戏剧、民间艺术等作为主题,也可以用诗词、名山大川等作为主题。创设文化主题性课堂,需要教师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才能让信息技术课变得精彩纷呈。

笔者在讲授“制作特色贺卡”这节课时,结合民间艺术作为本课的主题。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镇有什么传统文化吗?”学生们积极发言,纷纷说出自己知道的特色文化。接着我说:“我们镇是‘中国麒麟之乡’,麒麟舞是我们镇的特色之一,曾在美国、加拿大、新加波等国家演出,还在亚运会开幕式上演出过。”随后通过课件出示麒麟舞在亚运会上的表演片段,同学们看过后都为本镇的麒麟舞感到自豪。然后我出示任务:我镇将要举办旅游节,请同学们利用麒麟特色,制作一张特色贺卡,送给参加旅游节的嘉宾。通过这种形式引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其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均得到了升华。

(二)创设生活文化主题性课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极为密切,教师在进行课堂导入时,如果能够营造出生活情境的氛围,并将之与本土文化资源结合起来,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情境中学习信息技术,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教学活动的强烈愿望。生活文化资源可以是旅游资源,也可以是历史文化资源,同时还可以是环保、节日等文化主题生活实例。

例如在学习“描旅游路线,游美丽东莞——多边形工具的应用”这节课时,我就采取联系生活实际,与东莞旅游资源相结合的导入方式。首先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学生都说非常喜欢。然后我继续说:“小熊贝贝也很喜欢旅游,它听说我们东莞有很多美丽和好玩的地方,准备到东莞旅游,同学们欢迎不欢迎它?”同学们闻听此言非常高兴,学习兴趣倍增;然后,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东莞非常有名的景点,同学们的眼睛都紧紧盯着屏幕,看着家乡美丽的风景,同学们不时发出阵阵赞叹,看得出同学们对这节课非常感兴趣。接着我说:“小熊贝贝想到我们东莞旅游,但是它不熟悉东莞,同学们能帮它介绍一些景点,并介绍一下旅游路线吗?”同学们听后积极性很高,都非常愿意帮贝贝描绘路线图,同时也很想和它一起去旅游。通过这样的情境和问题创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提高,他们不但欣赏到东莞美丽的旅游风光,丰富了旅游知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又如:在讲授“曲线工具的使用”这节课时,我通过对教材进行适当改编,引入旅游文化主题,创设学生“畅游迪士尼乐园”这个情境,让学生在游玩过程中发现1个弯的物体、两个弯的物体和封闭的物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1个弯、2个弯的曲线和封闭曲线的画法。通过创设文化主题性课堂,让学生边玩边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在教学中,笔者选取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文化题材时,尽量源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同时设计一定的与主题相关的任务,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利用学习到的信息技术,了解、解决这些问题。任务驱动法更适合学生的知识学习和技能掌握,能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思想的意识和习惯,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1

(三)创设德育主题性课堂,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俗话说:“好习惯终身受益。”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体现。习惯培养在小学阶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课堂可以培养学生在品德、学习、做人、做事等方面的良好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优良习惯养成教育带进课堂,则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信息知识,提高信息素养,还能深化学生优良习惯的养成。

例如:笔者在讲授如何利用画图工具填充颜色内容时,将“热爱环境”的好习惯引入课堂。我以故事形式提出问题:“同学们,有一天小明去上学,他突然遇到了一件奇怪的事,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事吗?”在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后,我请同学们看屏幕,课件展示以下情景:小明高高兴兴地去上学。走着走着,他突然看见一只漂亮的蝴蝶从身边飞过,小明追了上去,追着追着,他突然走进了一个神秘的地方,这是一个没有颜色的世界。这时突然跳出来一只小白兔,小白兔说:“这是动物王国,因为我们破坏了环境,太阳公公把颜色都收回去了。”“那怎么办呢?”小明想。小白兔接着说:“太阳公公说,只要我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给动物王国涂上漂亮的颜色,就能找回以前的颜色了,你能帮助我们吗。”看到这里,同学们都跃跃欲试了。这时我及时提出问题:“同学们愿意帮动物王国找回颜色吗?”大家齐声回答:“愿意!”。通过以上的情景创设,让学生了解环境对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与习惯。

又如:在讲授“红绿灯前——制作逐帧动画”这节课时,我根据教学内容将“遵守交通规则”引入课堂。上课时首先提问学生:“同学们上学的路上有没有经过红绿灯?你是如何看红绿灯过马路的?”接着播放一段人们过红绿灯的视频,并提出问题:“这段视频中,人们在过红绿灯时有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不对的?”学生观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了解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制作红绿灯动画,让学生加深对红绿灯的认识。这样,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好习惯。

三、结合文化主题进行教学的反思

在信息技术中通过创设文化主题性课堂进行教学,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还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不断反思,发现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一)缺乏适用教材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贯穿文化主题教学,但缺乏相应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信息技术课中结合民族相关文化进行教学,教材上没有提供相关内容或者很少涉及,所以,每次要想添加这方面内容,必须自己设计课程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积累,注意收集整理相关文化资料,并且将之与教学相整合。我们可以采用集中备课、科组共享、校校共享等方式进行资源共享,以节省教师备课的时间。

(二)注重文化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学生文化方面的学习,教师也要加强文化方面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有时发觉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对于有些授课内容根本不知如何将之与文化主题相结合,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因此,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学生缺乏民族文化素养,许多教师也对民族文化不够重视,所以教师加强文化方面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师的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也要注意及时更新,做到与时俱进。教师平时应该多看一些相关书籍,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努力积累文化知识,积极开阔自己的视野,不断丰富文化主题性课堂的内容和形式。

在网络不断发展的情况下,面对国外不同文化的冲击,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生会对本土文化失去兴趣。在这种环境下,教师通过在信息技术课中采用文化主题进行教学,创设出一个有浓厚文化氛围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因之得到很大提高。学生在主题任务的驱动下,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学习等方式进行学习,可以有效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能促进其信息素养的提高。学生在文化理念的指引下,受到我国传统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文学艺术等文化精髓的熏陶,不但陶冶了他们的性情,丰富了其信息文化内涵,端正了其品行,而且他们的知识层面也得到不断的拓展,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振余.信息技术新课程教学的文化主题性实施策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2]佑镁,陈敏.民族传统文化整合于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猜你喜欢
主题性素养信息技术
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意义生产与传播效应——以山东“腰斩黄河写生活动”为例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图案之于空间:概念性图案设计课程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