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棚屋》中的神人关系及其积极意义

2017-03-10 19:29林永成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棚屋神人上帝

林永成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小说《棚屋》中的神人关系及其积极意义

林永成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7)

小说《棚屋》透过主人公Mack周末的一段奇幻经历,描述了处于丧女之痛的Mack从怀疑上帝到最终与上帝“和解”,释放伤痛,走出心中的“棚屋”,获得新生的心路历程。尽管该书的创作动机在于宣扬上帝爱世人,帮助世人完成救赎的宗教思想,但该书通过对上帝形象的刻画及神人关系的描述等方面,渗透了对基督教教义及神人关系的深入剖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基督教教义及其对精神创伤的治疗作用。

《棚屋》;神人关系;上帝观;积极意义

一、小说《棚屋》内容概述

旅居美国的加拿大籍作家William Paul Young的小说《棚屋》出版于2007年。Young创作《棚屋》的初衷是把它作为圣诞礼物给六个儿女,并没有打算出版。在几位读过该小说的朋友鼓励下,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在美国公开出版。《棚屋》出版一年多默默无闻,而到了2008年中期一跃成为畅销书,并于6月8日在《纽约时报》纸质畅销书排行榜上位列第一名。截止到2010年5月,《棚屋》共印刷了一千万册,连续70周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排名第一。后于2011年和2017年两度再版。

小说的背景设定在美国西北部,主角Mackenzie Allen Phillips是五个孩子的父亲,家人和朋友都称他为Mack。在故事主要事件展开的大约四年前,Mack带着三个孩子到俄勒冈州约瑟夫附近的瓦洛阿湖露营,度过了愉快的一个星期,归途中在莫特诺玛瀑布驻足。在准备回家的那天早上,他的两个孩子划独木舟时独木舟不慎侧翻,Mack的一个儿子差点溺死。Mack听到动静后迅速赶到现场,救出了儿子,回到宿营地却发现小女儿Missy不见了。Mack报了警,警方发现Missy被一个绰号为“女童杀手”的系列杀人案凶手绑架并杀害了。警方在森林中找到了Missy被绑架后呆过的一个棚屋,找到了Missy的血衣,却没发现遗体。Mack的生活自此陷入了巨大的悲哀。

小说开始时,Mack从邮箱中收到了一张署名“Papa”(爸爸)的便条,Papa邀请他下个周末到棚屋见面。便条让Mack很疑惑:他十三岁离家后,与自己有暴力倾向的父亲一直没有联系。他怀疑这张便条来自上帝,因为他的妻子Nan经常用Papa来指上帝。

Papa约定的周末来临了,Mack让家人去拜访亲戚,独自前往棚屋。到达后他没发现什么,以为有人恶作剧。就在他准备离开的时候,棚屋及周围的环境展示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他在棚屋里见到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三位一体”中的每一位都与他独处,给了他不同的体验。Mack与耶稣一起走进湖里,穿越大湖。他与圣灵一道,见了已归天堂的亲生父亲,还与上帝智慧的化身Sophia谈了一次话。后来,Mack还与上帝Papa一起远足,Papa带他来到了Missy被藏尸的洞穴。

在棚屋度过周末之后,Mack就离开了,一路上思索着这段奇幻的经历,以至于差点在车祸中丧生。从车祸的伤痛恢复过来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实际上并没有在棚屋中度周末,而是在刚到达棚屋就发生了车祸。他给警察带路,到了Papa启示的洞穴,Missy的尸体还在。借助现场找到的线索,警察成功地逮捕了女童杀手并把杀手绳之于法。

二、《棚屋》中上帝的形象和神人关系

在我们所熟知的圣经故事中,上帝的形象是模糊的,无论是在诺亚方舟故事中,还是在摩西带领犹太人逃出埃及的故事中,上帝给诺亚和摩西的启示往往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麦格拉思在其神学著作中也提到,《圣经》没有赋予上帝以任何性别特征,性别特征是被造物的一种属性,而对造物主本身,我们不能假定任一性别。[1](P202)

然而,在现实的基督教中,上帝却总是以男性形象出现。人们用“He”去指称上帝,对上帝的称呼也是“父”“天父”或“圣父”,因此上帝是父亲,上帝是男性。基督教的“三位一体”(Trinity)是指圣父、圣子、圣灵,这里也只有圣父和圣子,没有母亲或女儿这样的女性形象。[2]在西方的文学或绘画作品中,上帝也总是以白人男性的形象出现,像圣诞老人一样白发白须。如同没有规定上帝的性别一样,在《圣经》中也没有规定上帝的种族,但由于基督教是在西方白人世界里发展壮大的,白人种族主义者人为地赋予了上帝种族的属性,往往把上帝看作是白人的化身,使之为自己的种族利益服务。

《棚屋》一书颠覆了传统的上帝形象,在书中,上帝以非裔肥胖女人的形象出现,自称Papa,名字叫做Elousia;耶稣基督的形象是一名中东木匠;圣灵的形象则是一位亚裔妇女,名叫Sarayu。小说用大量篇幅讲述了Mack在女儿死亡及神人关系方面与Papa、耶稣和Sarayu的对话。书中的上帝与普通人一样唱歌、做饭、讲话。

上帝的这一形象也许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小说的主人公Mack是一个有点自闭、过度保护自己的中年男人,也许非裔肥胖女人这样的形象更容易被Mack接受,让他觉得平易近人,可以让他敞开心扉。事实上,在崇尚健康生活的今天,哪怕是在标榜反歧视的美国,许多人眼里体重超标的人被认为是意志力不强,不能坚持节食减肥,非裔女人往往被看做是这类人的代表,而这样一个形象反倒可能靠近警惕地保护自己精神世界自由的Mack,不被他所抗拒。

Mack出生在美国中西部农场的一个爱尔兰裔家庭,父亲信教,但嗜酒如命,酒后经常殴打妻子,清醒后又祈求上帝宽恕。Mack在13岁参加教会活动时含泪忏悔,说多次目睹母亲被父亲殴打到昏迷而自己无能为力,不料父亲的工友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父亲,父亲呵斥他目无尊长,支开家里其他人,把他捆在房子后面的大橡树上整整两天,酒后醒来就用皮鞭抽打他。两周后,Mack从伤痛中稍微恢复过来,他从外屋挖出了他收藏的小玩意和积攒了很久的15美金,在母亲的枕头下留了一张字条,毅然离家出走。Mack离家出走后大部分时间在海外度过,但一直与祖父母保持联系,寄钱给祖父母,再由祖父母转给母亲。20多岁时他在澳洲上了神学院后,回到美国,与母亲及姐姐们和解后搬到俄勒冈州,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Nan,结婚后有了五个孩子。虽然Mack也和家里一起参加教会活动,但他却不能像妻子一样虔诚。他是一个好父亲,但少年时期所受的虐待对他影响很大,他闭口不谈自己的父亲。他思维活跃,靠手艺谋生,话语不多,但观点往往与众不同,因此朋友不多。女儿Missy失踪后,他一直非常内疚,认为自己没有尽到保护女儿的责任,这种自责让他意志消沉,久久难以解脱,话语更少了,生怕与别人交谈会解开女儿失踪的伤疤。

在成功取得Mack的信任后,Papa利用和Mack相处的时间,解决了Mack内心深处的问题,解开他心中很多迷惑,治疗了他的伤痛。没有道德说教,没有外力胁迫,Papa只是引导他,让他通过经历明白了很多问题。当Mack离开棚屋回家时,他摆脱了日夜伴随着他的“沉重的悲哀”,也换了一种眼光来看这个世界。

三、《棚屋》阐释的教义及其积极意义

小说描述的是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惨故事,剥去层层悬念的故事外衣,里面包裹着的是骨肉间的生死离别之情,但究其核心,是对基督教教义、神人关系的阐释和深入剖析。

Missy失踪的那一刻,Mack正在不远处挽救溺水的儿子。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上帝在儿子和女儿之间,一定要夺走一人的生命呢?还将这个选择权间接地转移到这个父亲身上!他怀疑上帝是否真的来过这个世界?他是否真的是爱着众生?为什么该死的是Missy而不是那个恶魔……

面对Mack的质疑,Papa笑着回答,“Mack,我不是你想象中那样,我不因人们有罪而惩罚他们。罪恶本身就是一种惩罚,它从内部把你毁灭。我的本意不是惩罚,而是救治。”[3](P122)“有数以百万个理由容许痛苦、伤害和苦难存在,而不是消除。但是这些理由只能透过每个人的经历来理解。我不是邪恶的,你们可以选择恐惧和痛苦,也可以选择力量和权利……”[3](P127)在与Papa相处期间,Mack引用《圣经》,指责上帝放弃自己,如同当初放弃耶稣一样。Papa指出Mack的错误,说明耶稣受难时他一起陪伴身边,并解释说他一直没有放弃Mack。接着,Papa用很耐心的口吻解答了Mack心中的诸多疑惑,如上帝以什么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上帝与耶稣、圣灵之间的“三位一体”是什么关系,人为什么生来就有罪,上帝怎么通过耶稣拯救人类,为什么上帝有无边的法力,却不阻止罪恶的发生,为什么不能妄议上帝、妄议世人,为什么要原谅别人,等等。

北美基督教诸派系以新教的影响力最大。在基督教的三大主流教派中,新教主张坚持圣经本身的绝对权威,不赞成以教会来主导对圣经的解释,提倡信徒个人凭借自己的信心和良心还有圣灵的感动来理解教义。尽管新教认为神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不需要教会发挥太多的中介作用,各教会团体一般比较独立化,较为自由,《棚屋》中的宗教观点还是遭到了一些教会人员的抨击。Mars Hill教堂牧师Mark Driscoll批评该书,指责该书“歪曲了上帝”,并斥责作者Young为“异教徒”。福音派作家Chuck Colson写了一个名为“远离《棚屋》”的书评,指责作者错误理解《圣经》,不该用愚蠢的句子描绘代表“三位一体”的角色。

尽管遭到一些非议,《棚屋》一书总的来说是备受好评的。透过小说,作者宣扬了基督教的“救赎”和“爱人如己”的观点,尽管书中的宗教观点可视为一孔之见,但其中关于“爱”和“原谅”的观点有着积极的意义。瀑布前Mack和Missy父女相见,虽是阴阳两隔,但Mack的仇恨被Missy的欢声笑语和一泉瀑布洗净无痕了。Mack放下仇恨,认同了Papa的话,“原谅并不是忘却,原谅是放开掐住别人喉咙的一双手”。[3](P226)他因此获得了新生。

正如作者Young在一次电话采访中谈到,《棚屋》一书的书名本身就是一个暗喻,是“在痛苦之中建立起来的房子”,“棚屋”指的是“你受到伤害的地方……集合了伤痛和羞辱”。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不但心中存在“棚屋”,而且非常恐惧回到“棚屋”,“棚屋”里深藏的是黑暗的往事、邪恶的事件,或是残忍的画面、不堪回首的经历。“棚屋”可能是实际的某处,也可能位于你的内心深处。

Mack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再顺利,总免不了要经历各种坎坷,遭受或多或少的磨难。与其遭受打击后一蹶不振,陷入痛苦不能自拔,不如面对现实,克服心魔,忘记过去,面向未来。《棚屋》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作为人类意识的产物,“上帝”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上帝观与人类的历史、文化、社会现实息息相关,由于文化身份不同,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人的上帝观必然存在差异,但《棚屋》一书通过对上帝形象的描述和神人间的对话,似乎想让读者相信:上帝就在我们身边;上帝爱世人,就像牧人引导迷途的羔羊一样,引导世人信奉上帝,完成救赎。

[1]McGrath,Alister E.Christian Theology:An Introduction[M].Trans.Ma Shulin and SunYi.Beijing:Peking UP,2003.

[2]张宏薇.三重文化视野下莫里森的上帝观及其小说中的上帝形象[J].外国文学研究,2015,(4).

[3]William Paul Young.The Shack[M].California:Windblown Media,2007.

OntheRelationshipBetweenGod&Humansin“TheShack”andItsPositiveImplications

LIN Yong-cheng

(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 College,Guangzhou 510507,China)

Through Mack’s bizarre experience in a weekend,the book “The Shack” describes th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s of Mack—how he was obsessed with the great sadness of losing his daughter,how he doubted the existence of God and how he was “reconciled” with God,relieved himself of the great sadness and went out of “the shack” in his mind. Although the book intends to preach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love of God and God’s intention for salvation of humans,nevertheless,the depictions of the images of God and the descrip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d and humans help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doctrines of Christianity and its healing effects.

“The Shac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d and humans;views on God;positive implication

2017-10-30

林永成(1968-),男,广东南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英语教学法研究。

1004—5856(2017)12—0079—03

I106

A

10.3969/j.issn.1004-5856.2017.12.019

李新红

猜你喜欢
棚屋神人上帝
胡迎建
寻找荒野棚屋
澳一家九口与世隔绝住棚屋过田园生活
人间相与神人涵化——尹向东创作论
120秒的“上帝”
“战场神人”拼好运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是否气人
良渚玉器神人兽面像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