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提升生态自觉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17-04-02 18:16俞白桦罗贤宇
关键词:美丽生态农村

俞白桦,罗贤宇

(1. 三明学院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低碳经济研究中心,福建 三明 365004;2.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基于提升生态自觉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俞白桦1,罗贤宇2

(1. 三明学院 福建省高校人文社科基地低碳经济研究中心,福建 三明 365004;2. 南京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4)

美丽乡村不仅仅是外在美,还要有内在美,而这就需要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农民的生态自觉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生态自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发生质的改变。生态自觉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本质要求,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内在要求。探索有效途径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生态自觉问题,以生态文明理念指导美丽乡村建设,有效提升生态自觉,才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美丽乡村;建设;生态自觉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1]。”改善农村的居住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是广大农民群众的热切希望。美丽乡村不仅仅是外在美,还要有内在美,而这就需要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生态自觉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生态自觉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会发生质的改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2]。”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要实现美丽中国,就必须坚持不懈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所负载的诸多使命,决定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乡村自身之事,更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美丽乡村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如果脱离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生态文明建设将失去其主要现实依托。而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在各个方面都主动地树立、提升生态自觉,才能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因此,重视基于提升生态自觉的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使生态文明理念和实践“知行合一”,成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成为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课题。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提升生态自觉的价值意蕴

(一)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本质要求

“生态自觉”的内涵,是指通过对生态问题的反省,达到对生态与人类发展关系的深刻领悟与把握,并由此内化为人们的心理与行为习惯。生态自觉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梯和桥梁[3]。提高生态自觉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长期性、基础性、艰巨性工作。自觉的程度越高,美丽乡村建设的水平也就越高。党的十八大要求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之中,既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并为美丽乡村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美丽乡村建设要求提升生态自觉,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自觉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知行合一,把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因此,提升生态自觉是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本质要求。

(二)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必须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也必须通过经济发展来解决。立足于经济发展,不仅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客观要求,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因为只有农村经济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才有可能在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提升人们的生态自觉,使人们更加注重如何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而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快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化转变,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好美丽乡村。生态自觉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的必然要求。只有主动地提升生态自觉,才能更好地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绿色化的转变。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时,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根据农村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生态状况等要素,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把经济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着力推进农业绿色化生态化生产,构建各具特色的生态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化。

(三)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绿色化的内在要求

提升农民的生态自觉,对于美丽乡村建设来说至关重要。生态自觉就是意识到在自然界中破坏生态环境的许多生产和生活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对整个世界的和谐共生是不利的,因而必须在自身的生活方式中保持自觉的心理与行为习惯,提升保护生态系统的自觉性,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了“绿色化”概念[4],由此可以看出,“绿色化”在我国战略布局上的重要地位,深刻揭示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内在要求、必由之路、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绿色化的实现需要公众的全民参与,要培养公众建立的生态自觉是源于公众价值观体系内部的爆发和变革,最终目的是要体现在公众具体生态行为由无意识破坏生态转变为主动保护生态,推动农村生活方式绿色化的转变,使公众在农村的生活当中牢固树立、努力提升生态自觉。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生态自觉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对我国实现全面小康、逐步走向富裕的历史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自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以来,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如何以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丽乡村,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乡村建设规划的科学合理性有待提高

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环境、生产形式,甚至村庄的形式都发生了许多变化,需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进行统一规划。但一些地方还不够重视规划问题。首先,总体规划设计不够科学,照搬一个模式,一些项目实施点建设主要选择大路沿线,也常常可见许多乡村建设在布局、外饰等方面“千村一面”,乡村的自然景观、空间布局缺乏自身的特色。其次,根据乡村区域生态资源条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如何走一条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经济发展道路,缺乏科学规划,乡村在经济发展规划与生态保护方面存在不够协调的状况。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视考虑经济发展,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现象仍然存在,对如何坚持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缺乏自觉,缺乏生态护民,缺乏绿色GDP的发展理念。再次,乡镇工业企业的环境规划、合理布局没有跟上,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乡镇工业企业发展初期,由于认识上的原因没有重视环境规划和合理布局,给污染的集中控制和治理以及环境管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过分强调农村的经济建设,盲目引进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不惜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尤其是在中部、西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加明显,导致部分农村环境污染加剧。

(二)传统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亟待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农村的产业结构也亟需调整。农民是农村的主体,肩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任。因此,农民生态自觉的强弱直接关系着农村环境质量和美丽乡村建设效果的好坏,然而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还相对比较落后。首先,农民生态自觉性不强,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对美丽乡村建设造成破坏。目前,虽然我国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但科学的、绿色的生活消费意识和生活习惯在农村并未随之形成。在广袤的农村,受自身素质偏低和多年来养成的不良习惯影响,很多农民还是按照以前的生活方式生活,对生产和生活废弃物的处理十分随意。据调查,目前大部分农户对生活废水不做任何处理,就地排放;对于日常垃圾随意丢弃,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生活垃圾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大部分农户均选择将其露天堆放、直接焚烧后直接就地排入江河湖泊中。再加上一些农村地区的居民居住点分散,农村环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这就使得农民因生活方式不当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民自身生活质量的提高。其次,我国农业污染的另一个主要源头是农业生产。农民过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其主要是为了通过增强药效在短期内迅速杀死病虫害,至于对环境的影响则甚少考虑。而高毒农药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危害问题却很少关注,从而导致了有害食品的出现,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

(三)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

农村生态文化还处于建设的初级阶段,生态文化现象逐渐得到大家的重视,可生态文化理念还没能完全深入人心,农村居民仍背负着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农村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需要系统性与全面性,美丽乡村建设仍然缺乏足够的组织力量和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首先,农民的生态文化意识淡薄。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生态科学知识的缺乏,农村居民过多地追求和关注短期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文化建设产生的优美的生活环境等长期综合效益。其次,农村生态文化的队伍建设不足。当前农村仍然缺少专业的环保机构和工作人员承担农村生态文化保护宣传和普及工作,无法对生态文化建设进行持久、深入、有效的普及宣传。再次,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没有注重保留完整的乡村历史文化。如乡村旅游开发时生态旅游没有注重可持续发展,破坏了自然资源。农村有一部分完整的古村落、古民居、古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而这些都是弘扬农村生态文化的重要场所。最后,有关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亟需在制度上不断完善,否则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得不到保障,美丽乡村建设也将成为空谈。只有完善强化制度保障,加强政策调控,建立严格的农村生态文化破坏责任追究机制,才能形成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美丽乡村建设中提升生态自觉的有效路径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促进生态自觉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过程,人类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尊重自然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新给自己定位。生态自觉是美丽乡村建设源源不断的动力,不断探索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促进生态自觉的有效途径,使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每一位农民的自觉行动,才能建成更加贴切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建立一个和谐共处的美丽乡村环境。

(一)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升生态自觉

生态意识是形成生态自觉的第一步,只有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使人们主动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对环境问题产生危机感并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境法律观念,才能将生态意识贯穿到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生态自觉。新时期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立足于社会化、大众化、规范化与系统化,针对不同的社会主体采取不同的环境宣传教育,着力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形成“人人爱护环境,人人珍惜自然”的社会氛围[3]。乡镇领导干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着指导性的作用,对乡镇领导干部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是首要的一环。乡镇政府可以定期开展环境保护知识讲座、形势报告等活动,将环保宣传教育常规化;通过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对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提升乡镇干部环境与地区发展综合决策能力与环境保护的执法能力。其次,乡镇企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对其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意义重大。通过宣传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让他们认清农村污染现状和趋势,明确企业的环境责任,提高他们的生态意识,自觉地转变企业发展模式;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举办各类实际的讲座和学习班,普及生态科技与环保技能,使其熟悉与本行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指标;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农村保护环境的优秀企业进行公开表彰,做好模范典型的树立与宣传,同时对严重破坏环境的企业也要予以曝光,并针对该企业实施全员环境教育,实现污染源头控制,增强他们的生态自觉[5]。最后,针对农民群体,由于其受教育水平较低,需进行大众化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要突出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整个农村的文明程度;要常态化开展文化下乡等活动,围绕科学生产和增效增收,将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和生态科技推广到农户,乡镇部门可与当地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形成合作,邀请相关人员下乡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宣传与生产技能培训,将最新的环境保护技术与生产技术带进农村,动员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实现环境保护与脱贫致富的共同目标;定期开展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农民环保教育,村委会可通过编印环境保护宣传手册和张贴宣传海报等进行宣传,乡镇政府可以组织开展“环保文艺汇演”,以广大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农民传播环境保护知识,促进他们的生态自觉。

(二)健全农村生态保护制度,提升生态自觉

生态自觉是一种内化的思维与行动,它的目标是形成对生态保护的一种自觉性的行为习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生态意识形成后,行为与意识并不能完全趋于同步。因此,需要相关制度规范的约束与引导,使人们转变其生产生活方式,并指导人们规范自身行为去实践环保行动。农村生态保护制度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法律制度建设与环保监管体制等方面。在法律制度建设方面,首先,美丽乡村建设在立法过程中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与“城市中心主义”的影响,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环境法律法规,针对我国农村环境资源的现状和问题,以提高人们的生态自觉、生态理念为目的,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国农村生态保护的法律制度体系。同时乡镇政府可根据当地的具体环境情况制定行之有效的农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可在立法过程中,对环境污染进行量化处理,对宁愿牺牲环境接受处罚也不愿停止环境破坏的企业和个人从严处理。其次,要健全执法体制,制止地方保护主义与部门保护主义,提高各级执法队伍人员的政治觉悟,对农村环保执法人员做好定期环保知识培训,明确其执法任务、权限、标准、程序。在环保监管体制方面,首先,通过完善农村环保监管体制,明确各级乡镇政府部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责任。其次,各级乡镇政府要把农村环境保护和整治的目标纳入政府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有的放矢地对当地水资源、土地资源、植被资源等进行实时监测,上级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农村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和考核办法,定期公布考核结果。最后,环保监管不仅局限于自上而下的单向监督,更要接受社会监督,要建立社会监督体制。实施环境信息公开,各级人大代表、非政府组织共同参与环境监督,利用传播媒体准确发布环境质量相关信息,贯彻落实信息公开相关法律法规,形成制度化、长期化的群众监督体制。

(三)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生态自觉

生态自觉归根到底是人的自觉。坚持以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自觉,以生态自觉实现绿色发展。首先,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建设美丽乡村,最核心的是要发展产业,只有培育富民产业,壮大农村经济,才能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强劲动力。通过不断强化绿色理念指导,加大对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的研发,配备和使用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逐步淘汰落后的农业产业,共同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坚持产业推动,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使农村在环境变得优美的同时,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利用当地特色优势,在科学合理规划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不断推动机制改革,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其次,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农业污染防治。推动科技创新,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优先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逐步减少传统能源的直接使用,提高太阳能或其他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率。努力形成预防农业污染的机制,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污染。最后,推动农村实现生活方式的绿色化。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培育绿色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同时,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广泛开展绿色生活行动,倡导和培养正确的生态消费理念,使人们明白奢侈、浪费、过度开发的危害,合理控制好自己的消费方式和行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消费理念,推动转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提升生态自觉[6]。

(四)推动生态文化建设,提升生态自觉

生态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是指遵循生态规律,以实现自然与人和谐为目标,呈现生态主题,以自然生态为主要的文化形态[7]。生态文化是从建立新的社会价值观与新的生态道德体系出发,主张人是自然的成员,人与自然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平等,当生态文化上升到价值观层次,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产生公众共鸣,将会推动形成生态自觉。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文化必将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首先,保护自然的乡土生态文化。加强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发掘和保护一批具有生态内涵的农村历史文化遗产,推进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促进生态自觉。其次,加强农村生态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加大对农村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帮扶力度,鼓励社会团体参与,采取多种模式搭建文化服务平台,鼓励开展生态文化基地创建活动。同时创新生态文化服务内容,例如可就当地资源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文化博物馆,发挥其服务社会的文化效益,为人们普及生态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最后,创新农村生态文化产业。倡导乡村绿色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推进生态文化休闲游憩园的建设,在提前做好合理规划的基础上,丰富和创新生态旅游休闲项目,以“农家乐”的形式开发乡村生态休闲文化项目,采取各种扶持政策鼓励规范化的发展,从而培养农村绿色生活的能力,优化各种不良风俗,传播生态文化理念,提升生态自觉。

四、总结

生态自觉是人类的责任,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动力。在一个稳定多样、和谐美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的福祉。我们应反思当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认识到人类应当协调审视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促进生态认知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努力践行生态文明理念,达到“知行合一”,实现生态自觉。

[1]人民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EB/OL].(2017-02-06)[2017-02-20].http://finance.people.com.cn/n1/2017/0206/c1004-29059483.html.

[2]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9.

[3]于冰.论生态自觉[J].山东社会科学,2012(10):17-20.

[4]新华网. 授权发布: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EB/OL].(2015-05-05)[2015-12-2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5/05/c_1115187518.htm.

[5]花明.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的挑战与对策[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163.

[6]俞白桦.关于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94-97.

[7]廖福霖.生态文明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301.

(编辑:程俐萍)

On 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 based on promoting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Yu Baihua1,Luo Xianyu2

(1.ResearchCentenofLowCarbonEconmyofFujianProvince,SanmingUniversity,Sanming365004,China;2.SchoolofMarxism,Nanji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Nanjing210094,China)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means the inner beauty as well as the external beauty, which requires the change of farmers' ideas. Farmer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is the inherent power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because farmer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has much to do with their life style. It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establishing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promoting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promoting the rural life style. Building a beautiful livable countryside require exploring effective ways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problems and to guide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eautiful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2017-02-23

俞白桦(1954-),女(汉),福建永泰人,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研究。

罗贤宇(1989-),男,江西丰城人,博士研究生,E-mail:shanhuhaizhuren3@163.com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FJ2015B236);2016年度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ZZ16_0172)

F320.3

A

1671-816X(2017)07-0017-05

猜你喜欢
美丽生态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我们创造美丽
平凡又美丽
谁是最美丽的虫(三)
不可错过的美丽配饰们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