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历史学习中如何按设问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

2017-04-08 12:26宋宗广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历史试题官吏品行

⌾宋宗广

浅论高中历史学习中如何按设问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

⌾宋宗广

本文依据全国卷高考试题,对如何处理高中历史试题材料信息提出了八个建议,为高中学生处理历史材料信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办法,并且说明了理由。这些建议既是建立在高考实战的基础上,又为学生在做题乃至今后的历史阅读和历史研究中,提供了启示,开拓了思路,起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

高中历史;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建议

引言:获取和解读信息,是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中的基本要求和首项要求,也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体现。从新课标以来,历史学科高考试题中要求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分值比重不断增加。本文主要是从主观题试题练习的角度来帮助高中学生探讨从试题材料中按设问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基本途径与可行办法,做到准确完整,有的放矢。

处理材料信息的六个建议。

一、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应逐句阅读,分层推进,概括层意。有时候一句亦有多个信息,有时候几句体现一个信息。不可一概而论。总体应以“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大态度处理。

示例:

1.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2.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

(2)变化: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

如果仔细对照,我们就会发现,按试题要求,从秦汉开始直到西魏,答案几乎是与材料一一对应的。在分值非常重,材料又特别短的试题里面,我们更加要小心翼翼,不要仅凭感觉。有些考生感觉这句话与设问有关联就摘录下来,感觉这句话没有关联就跳过它。等答案发下来,我们往往会发现,那些我们跳过的,感觉和设问没有什么关系的句子,常常是重要的得分点。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从材料中抄得越多就越好,我们还是应该按意思取点。有时材料中的一句话很长,其实意思就只有一个,甚至只须三五个字就可以说清。有时候材料中的一句话看上去很短,但其实它可能包涵了多个信息。

二、特别要重视材料的首尾句,省略号前后的语句。材料的首尾句常常含有有效信息,又往往容易被忽略。

为什么首尾句和省略号前后的句子通常都是有效信息?我们要想一个问题,一张试卷,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命题的老师在选材的时候,一定是精选。为什么这段材料是从这句话开始而不是从第二句开始?为什么这段材料是到这句话结束,而不是到倒数第二句结束?同样的道理,为什么省略到这句话就不省略了?这都说明了这些句子在文中表达的必要性。它们多数本身直接就会成为答案,即使本身不是答案,它也会是得出答案的关键切入点。

三、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可分为直接引用、叙述性概括、抽象概括等方式。直接引用指截取材料中的字、词、短语,缩写、改造句式结构等。

四、关注材料的引文、出处、注解等。

五、图表型材料题应特别关注旁边(前后、左右)对该图表的解释性文字),获取信息、组织答案时应用到其中的词汇、短语等。

材料的引文、出处,多半就是指该材料出自的文章的标题。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统领整篇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我们的材料往往是“断章”,如果不注意出处,我们很有可能就会有“断章取义”的倾向,从而对材料的理解产生偏差。关注引文出处,我们就能更好的把握材料的要旨。当一段材料,作者给出了注解,自然是有给出注解的必要。它很有可能是关键的信息,是得出答案的必要依据。

六、表格题应至少从纵横两个角度解读,特别关注变化之处和相似之处。

末论:如何处理材料信息要注意的事项远不止这些,可以运用的技巧也可以有更多。这就有赖于我们自己不断地去总结和归纳。自己总结归纳出来的东西,总要比别人总结出来的东西有更为深刻的体会与认识,用起来也就轻车驾熟,而不像对别人的方法生搬硬套,具体操作起来,总显得蹩脚、别扭,而且容易遗忘。高考历史试题材料的形式与设问的要求也千变万化,我们如果只是抱残守缺,千篇一律,不懂得变通,是很容易出问题的。我们如果要有自己的东西,或者对上述讲到的方法和技巧有更为深刻的领悟和更为娴熟的运用,必须保持相当数量的阅读与练习。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和练习量,我们阅读材料的速度以及对材料信息的敏感度就会相当的迟钝,在考试过程中,时间一紧张,就更容易慌乱而不得要领。方法很重要,但方法是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之上的。多阅读,多练习,我们的方法会更多,也会更好。

[1]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历 史)Ⅰ考核目标与要求

[2]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第40题

江西省新建区第二中学 330100)

猜你喜欢
历史试题官吏品行
优良品行
聪明的官吏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一钱斩吏
例谈历史试题的系统性设计——以宋朝相关的历史试题设计为例
朝鲜质子陪同官吏姜孝元、郑雷卿案
富川县安监局开展“ 讲道德、有品行” 专题学习研讨会
古代官吏如何严以修身?
彭林军:诚实守信 砥砺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