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象之“利器”,开启诗歌鉴赏之大门

2017-04-08 12:26林建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敬亭山利器意蕴

⌾林建华

用意象之“利器”,开启诗歌鉴赏之大门

⌾林建华

重视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能力及素养的培养,通过三方面开启学生诗歌鉴赏之大门,即:以感悟的方式把握意象,走进诗人情感世界;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意象,准确把握作品基调;从意象的文化内涵入手,深刻挖掘作品的意蕴。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意象;方法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意境创造了一个瑰丽多姿的世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古典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尽管目前古典诗歌的教学内容、课程目标、教学方式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着:学生对诗词不感兴趣、理解作品有困难等问题。有没有一些可作为“青云梯”的蹊径,让学生顺着它便捷地攀登上鉴赏的“青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象就是鉴赏诗词的一把“利器”,它能打开堵在学生面前的一扇石扉。笔者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着的薄弱环节,总结了几点鉴赏的有效方法,希望对教学有所助益。

一、以感悟的方式把握意象,走进诗人情感世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读诗词,总是缺少“诗心”、“诗意”。往往是抓住了意象,却机械理性地去翻译它,一味拘泥于字面之释义,最终很难走进诗人的心灵领域,探求诗人的精神境界。学生不懂得诗人笔下那由方块文字组成的意象究竟传达着什么,茫然不悟经由意象诗人内心涌动着的情感波涛,鉴赏从何谈起?“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诚然,作为导向角色的教师自身的感情投入尤为重要。如欣赏李白《独坐敬亭山》一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人感到当他坐在敬亭山中时,能理解自己的孤独的,只有面前这座敬亭山。如果从理性的角度去解读,那么每一种自然景象,都只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客观具体物象而已。学生也很难理解,为何李白跟敬亭山之间会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笔者教学时曾试着这样点燃学生的“诗心”“诗情”:诗人在敬亭山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是什么?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它们又融合了诗人怎样的一颗“心”与一种“情”?让我们置身于敬亭山中,身临其境去感受吧﹗学生就这样插上想象的双翅,飞进了诗人心灵赖以寄托的敬亭山,感悟油然而生:周围所有的鸟儿飞入云霄,身边缕缕的白云独自飘去。至此,学生终于与诗人产生了情感共鸣:诗人处境极为寂寞凄凉,此时只有敬亭山与他为伴,成为他精神上的慰藉。只有用一颗感悟的“诗心”去把握意象,才能感发无限诗意,从而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学生能用心灵去追寻古人心灵的踪迹,聆听古人的心灵歌唱,读诗将是多么快乐的精神享受!

二、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意象,准确把握作品基调

在鉴赏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些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意象的基本意义,让学生在接到一首陌生的诗词时,能通过所熟悉掌握的有一定稳定性意义的意象去找到“破诗”的切入点。但是,有的学生鉴赏诗词时,会简单地一成不变地用固定性的意义去理解一个意象,曲解了诗的意旨。其实,在实际运用意象时,不同情境下,不同的诗人,对同一意象是会寄寓着独特的个性化情感的。因此,教师还应正确引导学生——注意从作品的具体语境中去分析一个意象,或者区分近似的意象,从而领悟作品的精神特质。下面是曾经出现在高考模拟试卷中的三首诗词:其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其二: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其三:……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了(梅尧臣《苏幕遮·草》)。以上诗句都出现了“夕阳”意象或近似“夕阳”意象,它一般渲染的是黄昏时萧瑟落寞的氛围,带有伤感之情。考生如果形成定势思维,不加仔细辨析,不假思索地一律用“伤感”给它们贴上标签,给每一作品定下悲凉的基调,可能他们得分会很低。不可否认,对于表示黄昏时落日的这些意象,许多作品中表现出的是伤感的“本调”。但是这里的每组意象,前后表现出的作品基调却是截然相反的:马词的“夕阳”与其他一系列意象如枯藤等,共同渲染了萧索悲凉的氛围,衬托了游子浪迹天涯的肝肠寸断;白诗的“残阳”着一“残”字,初看起来似乎比“夕阳”更不堪忍受,但是在这个玉露轻笼的可爱秋月夜的具体意境中,“残阳”也成了一种“乐景”,与其他意象共同衬托了诗人的喜悦惬意之情;而梅词的“残阳”,结合花尽春了的语境,又完全变成了一种“哀景”,衬托词人伤逝之感。我们既要掌握同一意象或近似意象的共性,又要辨析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个性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品出作品独特的“味”来,准确把握作品的基调,而不至于作出错误的评价。

三、从意象的文化内涵入手,深刻挖掘作品的意蕴

有些意象已跟某些作家的品格结合起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文化内涵。“一叶落知天下秋”,学生若能掌握这些意象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内涵,就能由此及彼,拓展延伸,毫不费力地准确抓住某些诗歌的象外之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面,即是文化意蕴的层面来分析意象。如陶渊明归隐之后写过的一首《饮酒》(其五)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的怡然自得,超凡脱俗!这里的“菊”,已成了陶渊明的象征,也已跟隐士傲世离俗、追求自由、高风亮节的品格结合在一起,成了一个文化的符号。掌握诸如“东篱”“采菊”意象的文化内涵,我们就能深刻挖掘到某些作品的意蕴。再看一道高考诗词鉴赏题,晈然的《寻陆鸿渐不遇》: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这首诗语言朴实简洁,如话家常,一般学生是能直观明白其内容的,即是写诗人访问友人而不遇。而我们所要求的鉴赏就仅仅停留在这表层面上吗?不!但是,能将触角伸进鉴赏层面去挖掘诗歌的深刻意蕴的学生,恐怕为数甚少。有鉴赏经验的读者会进一步去追问思考: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如果积累深厚,就会敏锐抓住诗歌中一个特殊的意象——“篱边菊”。由陶渊明联想及此,陆鸿渐这个人物形象便清晰可鉴:他是一个不以尘事为念的具有逸致雅怀的高人逸士,诗人在“不遇”中蕴含的对友人襟怀风度的仰慕之情。可见,鉴赏晈然的《寻陆鸿渐不遇》,非有对“东篱”“采菊”意象的文化内涵的深刻把握,便无以领悟诗歌的精神精髓。

教师要引导学生努力在品读中积累一定的鉴赏经验,做学问贵在精,贵在深,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去掌握一些特殊意象的深刻文化内涵,以期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挖掘到作品的深层意蕴。“学诗功夫在诗外”,语文教师还应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厚积才能薄发!

[1] 史亚琴. 在诗词中明意唤情——高中语文诗词鉴赏策略研究[J].课外语文,2017(13).

[2] 王香. 高中古典诗词鉴赏教学研究 [D]. 苏州大学,2009.

广东省普宁市第二中学 515300)

猜你喜欢
敬亭山利器意蕴
独坐敬亭山
用好审计利器,促进管理提升
轻轻松松聊汉语:安徽敬亭山
讴歌新利器
《敬亭山》
为什么要去敬亭山(诗)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光绘利器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意蕴难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