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和“鲁科版”知识结构编排比较

2017-04-08 12:26毕远相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机械能人教版课程标准

⌾毕远相

“人教版”和“鲁科版”知识结构编排比较

⌾毕远相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物理课程标准》要求物理教学立足于高中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物理学的特点,以《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为依据,本文以“人教版”和“鲁科版”物理必修二为例,简析现今我国高中物理教学主要用的两个版本教材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顺序方式两方面的特色。

必修2;人教版;鲁科版;物理课程标准;教材选用

一、知识内容的选择

在知识内容的选择上,两套教材都能够紧扣《物理课程标准》“体现基础性、时代性、选择性”的基本理念。

1.教材强调基础知识的探究学习 教材都对对于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以及基本思想方法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用大量的篇幅予以讲解说明。

2.教材注重科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和实验与理论探究内容 两版教材都对科学思想方法做了重要提示和说明。“鲁科版”主要是在各节教学中插入了实验探究内容,并且占了教材大量篇幅,足够重视实验教学。“人教版”不仅通过“实验”、“演示”、“做一做”等栏目加强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教学,而且还将一些主要的探究内容直接设为一节课,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3.教材知识和教学扩展材料体现发展观念和时代性 “人教版”通过“科学漫步”、“STS”等栏目展现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鲁科版”的“导入”、“信息窗”、“物理与社会”、“科学人物”等栏目介绍了学习物理回归生活的应用。

4.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智力,为不同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鲁科版”教材通过“拓展一步”栏目,在基本要求上适当拓展,适应不同差别水平的学生学习。两版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说一说”、“课题研究”、“主题研讨”等栏目开放性很强,不要求全体学生掌握,而是供不同地区、不同条件下的师生选用,为不同方向的学生提供了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二、知识内容的呈现方式

两套教材都采用“章—节”式结构,不同的是,人教版采用“大章”,而“鲁科版”采用“小章”。

下面我就“功和功率”和“能的转化与守恒”与“曲线运动”两大模块的知识内容的编排结构进行比较分析。

1.“功和功率”和“能的转化与守恒” “鲁科版”中,主要是将“功和功率”和“能的转化与守恒”两个知识分别编排到第一章和第二章,将他们分开,从一个角度强调了“功和能”的不同,也从“能的转化与守恒”将他们联系起来,从“功和能”的角度去认识运动(主要是直线运动),这样降低了难度,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有些缺憾是在重点“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中我们只能以直线运动为主,而不能应用于曲线运动中。

“人教版”这两个知识联系十分紧密的内容放到了“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一个大章中,并且从把它编排到了最后一章,有助于内容的整合;教材有一大特色是“5.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这是十分必要的,这是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也让学生能更进一步研究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进一步体现了新课标的“过程与方法”这一目标,同时为后来的各种势能的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在本章中更注重“6.实验: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和“9.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两个实验配套,一个探究性试验,另一个验证性试验,这对学生认知物理实验有非常大的帮助,这里实验也充分说明实验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从知识的应用的角度,本部分的重点是“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综合了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当然,类比“人教版”和“鲁科版”在“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这一部分的知识结构体系,我认为“人教版的编排更为合理,更实用。

2.曲线运动 “鲁科版”中,将“曲线运动”分成了“抛体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两个知识分别编排到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化了他们的内在联系,但分别强调学习了我们生活中两种常见的运动;同时,在研究“平抛运动”和“向心力的实例分析”时,可以合理利用上一章已经学习的“能的转化与守恒”知识,重新认识曲线运动,这里,我们“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中要重新研究曲线运动了,似乎合上一章有些重复,但是我认为这正是本教材的一大优点,侧重点更明确,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物理学特点,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认知。“人教版”把“曲线运动”第一章中,重点学习“平抛运动”和“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强化了他们的内在联系——曲线运动,学习对于他们的研究方法的不同,有助于内容的整合,相对简单;但是,本教材中,在研究“平抛运动”和“生活中的圆周运动”时,由于没有“机械能守恒定律”知识的准备,只能从动力学的角度去研究他们的运动,因而不能从“功能关系”角度进一步认识曲线运动的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

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中,鲁科版是从向心力的作用效果得到其方向,再由实验找到向心力的大小,进而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的,这个和“必修1”教材学习“牛顿定律”相互联系,承上启下,是一种很好的研究顺序和方法,而且也较为简单。“人教版”是从匀速圆周运动的受力得到该运动的加速度—“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是指向圆心,然后又从加速度的定义直接得出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的计算公式,这既呈上应用了“力和运动”的关系确定方向,还应用了加速度的定义和矢量式的应用,从一个侧面强化了物理研究中“矢量”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也学会了使用“矢量式”的方法,这一方法是学习物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顺序,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当然难度也较高,仅作为一种认知方法去学习。

[1]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2(必修)[M]. 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2(必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廖伯琴.《教师用书》物理2(必修)[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5]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物理2(必修)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四中学 553000)

猜你喜欢
机械能人教版课程标准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机械能及其转化』知识巩固
功和机械能 理解要避坑
“功和机械能”知识拓展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