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2017-04-08 12:26王莉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弱碱弱酸盐类

⌾王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王莉

本文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改变以前从宏观现象到微观分析的教学模式,从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移动的角度出发,围绕水溶液中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盐类的水解第1课时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构建盐类的水解的概念和意义。

建构主义;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建构知识主要是通过改变、组织和重组原有的知识和信息。教师应该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非领导者或权威性学习的模板。这就要求教师在化学教学设计中融入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实施中要了解学生已有认识,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与任务,让学生在启发讲授、活动探究、交流研讨和自主学习等过程中积极构建知识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的分析

人教版“盐类的水解”是选修四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中第三节的教学内容,也是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本节主要内容是盐类水解的概念、规律、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应用。本节教学就是要利用电离平衡的理论来揭示盐类水解的实质,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水解平衡的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有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生成沉淀、生成气体和生成弱电解质;根据酸或碱在水溶液中是否全部电离的对其进行分类。盐是酸与碱反应的产物;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及影响因素;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等已有知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经过实验探究和教师问题链的引导,学生的认知结构完全可能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新的平衡。

三、盐类的水解教学设计

复习引入:

[教师活动]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请同学们回忆并回答:

1、常温下,纯水中c(H+)和c(OH-)是多少?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2、溶液的酸碱性是由什么决定的?

3、向纯水中加入酸或碱时,平衡如何移动?c(OH-)与c(H+)怎么变化?

4、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学生互评。

教学环节一:强碱弱酸盐的水解

[教师活动]问题:1、向纯水中加入什么物质可以降低水电离产生的c(H+),同时促进水的电离?说明理由并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

2、分析上述几种盐的组成和溶液的酸碱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3、试着写出醋酸钠在水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位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4、你认为HCO3- 和CO32- 谁结合H+的能力强?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并提供实验方案,总结规律。

[提问]醋酸钠等强碱弱酸盐与水的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小组成员交换结果。(1)来自盐的弱酸根离子都与水反应生成了弱酸;(2)反应都是可逆的,且进行程度很小。(3)这些反应都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呈碱性。

[板书]强碱弱酸盐与水反应的特点。

教学环节二:强酸弱碱盐的水解

[教师活动]按照刚才讨论的思路, 思考向水中加入哪些物质可减少水电离出来的c(OH-)从而促进水的电离,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并写出相应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学生互评。

教师强调离子方程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多元弱碱盐与水的反应也是分步进行的,但是一般一步书写。

[板书]强酸弱碱盐与水反应的特点。

来自氯化铵等强酸弱碱盐的弱碱阳离子与水电离的OH-反应生成弱碱,促进了水的电离,使溶液呈酸性。

教学环节三:规律总结,形成结论

[教师活动]通过我们对上述盐的分析,我们知道,盐电离产生的某些离子可以和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或者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弱酸或弱碱(弱电解质),从而促进水的电离,我们把这类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根据刚才的讨论思路,围绕四个问题(1) 哪些盐会水解? (2) 盐类水解的本质? (3) 盐类水解导致的结果?(4)盐类水解的表示方法?谈谈你对盐类的水解的认识。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盐类的水解

1、定义:

2、反应的条件:

3、实质与结果:

4、表示方法:

教师强调:一般盐类的水解程度很小,生成产物很少,一般不生成沉淀、气体,也不发生分解,因此书写盐类的水解离子方程式时一般不标“↓”或“↑”符号,也不把生成物如H2CO3、NH3﹒H2O写成其分解产物的形式。

教学环节四:巩固练习

[教师活动]利用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①为什么在焊接铁架的过程中通常用(NH4)2SO4溶液清洗铁锈?

②为什么镁条放入AlCl3溶液中会出现大量气泡?

③你还能举出其他与盐类的水解有关的生活现象的实例吗?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设计

(一)强碱弱酸盐与水反应的特点

强酸弱碱盐与水反应的特点

(二)盐类的水解

1、定义:

2、特点:

3、实质与结果:

4、表示方法:

四、教学反思

盐类的水解既是高考的重点,又是高考的难点,本节课的处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设计开放性、学生通过思考可以回答的问题链层层推进,并让学生通过实验出发来验证自己的假设,从而加深学生对于盐类的水解的认识和理解。通过直接从微观——微粒间的相互作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促进了水的电离——本质进行分析,强调从化学平衡的角度分析微粒在水溶液中的行为, 重在突出和形成核心概念—电解质溶液间的反应本质是微粒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盐类的水解概念的建构任务。在学生活动中让学生暴露思维过程,在思维的冲突碰撞中不仅体验到了分析思考的乐趣,也可以建立前后知识的联系。对于本节课教学效果的分析,采用了常规的评价方式,要求学生结合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来解决两道思考题,同时对于盐类的水解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一方面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另一方面也是检验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M].

[2]宋心琦.化学反应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M]

[3]赵长虹.围绕核心概念进行“盐类的水解”的教学设计及实施.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8(2).

陕西省西安市八一民族中学 710108)

猜你喜欢
弱碱弱酸盐类
一元弱碱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计算
弱碱三元复合驱与强碱三元复合驱成垢特征对比
石盐类矿物药的矿物学探究
多元弱酸的准确滴定
盐类水解的原理及应用
二元羧酸盐类聚丙烯β成核剂研究进展
谈弱酸强碱盐溶H+、OH—的关系
三思而后行 强酸制弱酸规律的应用与思考
萤石与方解石、重晶石等盐类矿物浮选分离现状
强酸和弱酸的对比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