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呵护,让每一朵花都绽放
——优等生也需要关爱

2017-04-08 12:26黄冬梅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20期
关键词:一朵花后进生家长

⌾黄冬梅

精心呵护,让每一朵花都绽放
——优等生也需要关爱

⌾黄冬梅

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每个学生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等生的教育与后进生一样不容忽视,教师应关爱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启他们的心扉,使他们的“心”与“智”平衡发展,成为真正的优等生。

优等生 ; 关爱

一、基本情况

学生A,女,14岁,天资聪明,学习成绩优秀,课外知识丰富,作文能力强。写得一笔好字,喜欢唱歌、画画,各项活动表现比较出色,深得老师们的喜爱。全家人也视其为掌上明珠,平时比较娇惯。但这孩子比较自私、自由散漫、懒惰、虚荣心强,搞卫生不积极,跟同学关系处理的也不好,在三好学生和团员评选中落选。

二、案例叙述

一次学科竞赛活动结束后,我在课堂上兴致勃勃地给获奖学生发奖,四名成绩优秀的学生在阵阵掌声中陆续走上讲台,手棒大红奖状和奖品。台下四十二双羡慕的眼光,更增添了他们的光彩和气势。我借此机会大力表扬了这四名学生的优点和骄人的成绩,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争当优秀学生,为班级、学校争光。整整一堂课在激励与赞美声中度过了。谁知我回到办公室不久,就有学生来报告,由于一名同学说了声“奖品才一本作文本”啊,获奖学生A竟当着同学们的面赌气将本子撕了。

三、案例分析

当今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上重智轻心。老人的溺爱使他们变得懒惰、任性,滋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劳动能力差、怕吃苦,好发脾气等。在学校里,学生A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能写会画,各项活动表现比较出色,自然成了老师们的宠儿,处处受到照顾和优待,经常享受各种鲜花和荣誉。过度的“甜蜜”与宠爱,使她心理发生了变化,变得高傲、虚荣、自私,由倔强好胜演变成高傲自大,由自重自爱演变成自私自利,最终发展成惟我独尊,目空一切。老师一批评,小嘴厥得很高,脾气很大。一旦外界条件不能满足个人的心理欲望时,就会出现一些异常的言行。

如今,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开始生活在了“6+1”结构的家庭中,即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6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得到强化,于是孩子的事情就是一家的绝对重点,孩子想要什么家长都要千方百计满足。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也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致使孩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私、任性、惟我独尊,养成只知索取,不知感恩的不良习惯,造成了独生子女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学生A的行为虽是个例,却是这种不良心理的突出表现。

四、教育方法

这种不良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直接影响着她的人格,影响着她的健康成长,也与我们的教育目的相悖。要把育智与育心结合起来,做到教书、育人两不误。我反思之后总结经验,结合自己的多年班主任工作实践,觉得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1.沟通交流,促进优等生成长

(1)心灵交流,学会感恩。由于学生A能写会画,学习优秀,许多缺点往往被优点所掩盖,不易引起老师的注意。平常学习生活中只要发现她的问题,就及时沟通交流。在平时顺境情况下,尤其取得成绩和获得荣誉时,要防止优等生心理上的过分自信,也应适时教育。优等生相对其他同学付出相同或较少的劳动而取得较多的报偿,容易积淀成“我了不起”的心理。对此,应经常提醒和劝诫,以防止其因过分自信而骄浮。

优等生高傲、虚荣,总觉得获得的所有荣誉都来自于自己的努力,从不考虑家长长久以来的付出,老师的精心培育,不懂得感恩和回报。这种情感缺失并不是他们本身带来的,而是他们身边的成人没有教会他们如何感恩、如何承担责任。作为家长已习惯了付出,并不要求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样并不正确,会误导孩子,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颗感激之心。每次谈话,我都告诉她,要感谢父母让她先天聪颖,感谢父母从小在教育方面的付出,感谢家人对自己多年来的关心爱护,感谢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器重。感恩教育,种下的是一颗爱的种子。只有让孩子对社会对环境及周围的人心存感激,她才能幸福愉快,才能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才能在遇到困难时得到更多的帮助,只有让孩子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他才会明白成人和孩子一样,也是需要关怀,他才会换位思考,从而懂得对周围的人心存感恩。

(2)改变家长观念,达成教育共识。优等生的许多不良习惯都与家庭教育有关,要教育好优等生,与家长及时沟通很重要。通过与家长的一番恳谈,让家长明白对孩子应该爱而不宠,养儿不娇。溺爱孩子,什么都顺从孩子,孩子就会受不得一点委屈。而人生中常常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老师家长不能事事都帮他们解决,应该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积累宝贵的人生财富,去实现自己的目标。事事包办代替只能害了孩子。转变了教育观念,走出教育的盲区,家长明白了应正确把握严与爱的度。

(3)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对班里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对优等生,我们应该严格要求,“玉不琢,不成器”,纵使一块璞玉,仍需要精雕细琢。对于后进生,我们绝不能嫌弃他们,也许未来的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就在他们中间。因为人与人各不相同,有的人语文好,但数学不行;有的人文化课好,但音体美不行。另外,我们还应该意识到,由于大脑发育的不平衡性,一些学生会大器晚成。历史上,小时被当作“低能儿”而后来成才的人大有人在。我们应牢记着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2.表扬适度,避免过度骄浮 学生A优点十分明显,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赞誉,如同一个美丽的光环无形中将她罩住,使她得意忘形。我注意把握对她表扬的“度”,使其避免太受宠而自以为是。有时可采用转移视线法,降低“赞美”声调,避免“推波助澜”,多表扬一些后进生的长处,其他学生的闪光点,同时也分给他们一些荣誉。这样做,能促进她冷静思考,调节自己的心理,冲出不良心理的羁绊,稳步地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优等生,谁都爱他们。也正因为如此,优等生的缺点往往容易被忽视,掩盖,被原谅、袒护。但小的缺点也会造成大的隐患,对这类学生,不能宠,更不能迁就。应时时提醒他们“做学问得先做人”,做一个正直、热情、向上的人。优生不单纯是学业要优,更重要的是人品要优,心胸要广,心理要健康。成天被人赞誉的学生,只能在理智深沉的爱之中,严格要求,警钟常敲,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扬起风帆前进。

3.运用公平公正的原则,树立平等观念 由于优等生优秀,他们犯错误,老师易忽视或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这样,只会让优等生自我意识膨胀,产生过强的自我优越感,觉得自己了不起,做错事也不要紧,进而看不起任何人,甚至在老师面前也傲慢无礼。所以教师必须公平公正地对待优等生,使他们坦然地面对各种批评、挫折、打击,从而变得更加勇敢、坚强,才能锻造出健康的心理素质。

五、教育反思

从学生A的教育中我得到了启示:

1.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爱是一种重视,一种呵护,每个学生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们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和赏识,不管是成绩优秀,还是学习有困难的,优等生的教育与后进生一样不容忽视,教师应关爱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开启他们的心扉,使他们的“心”与“智”平衡发展,成为真正的优等生。关注优等生,让教育真正触动优等生的心灵,让教育结出丰盈的果实。

2.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学生眼里,公平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最不满意教师凭自己的个人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教师应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把“爱”的阳光撒向每个学生的心田,这是教育艺术的最高表现。

3.教育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这就象烧菜的“火候”或军事上的“战机”,往往稍纵即逝,而把握住时机则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智慧育人,让教育无痕。对于教育不简单说教,粗暴教育,但要达到教育效果,这就需要一定的教育艺术、教育智慧。坚持正面教育,让犯错误的班长自己来纠正错误,既达到了教育目的,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种无痕的教育带给学生的是成长的动力。

每个学生都是含苞待放的花儿,每朵花都有开放的理由和权力,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生命的流程是痛苦还是快乐,是压抑还是提升,全由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应该珍视每一朵花。我们应该珍视眼中的每一朵花,精心呵护,让每一朵花都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2]《甘肃教育》.2013年,第九期。

[3]方铭琳 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机制[J].中国农村教育,2007

[4]巩波.实施分层教学,整体提高学生素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第四十八中学 730020)

猜你喜欢
一朵花后进生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效转化后进生
我心中的好家长
在一朵花前失语(外三首)
一朵花开
家长请吃药Ⅱ
真想变成一朵花
如何对待后进生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后进生”逆袭成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