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档案袋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2017-04-09 07:46
珠江教育论坛 2017年4期
关键词:档案袋易学笔者

(广州市从化区和睦小学,广东 广州 510900)

一、研究背景

(一)学生课前已接触计算机

网络时代的到来,让计算机走入了家家户户的生活中,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几率大大提高,在没有进行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前就已经能对计算机进行基础性的操作,例如玩游戏、网络聊天,等等。

(二)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情有独钟”

几乎所有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都情有独钟,然而这种爱好却只停留在以为可以像在家里一样自由地玩游戏、上网聊天等,而对一些教材中的知识和技能持有轻视的态度,不愿意认真、主动地学习,认为可学可不学。

(三)学科边缘化,课堂作品被敷衍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是非考试科目,一直处于边缘化,很多教师不重视本学科的教学。在笔者的多年教研活动中,发现大部分教师每节课均未能要求学生保存作品,提交作品,不重视课堂作品的收集以及评价,无法真正掌握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导致学生随意地敷衍课堂学习,只为争取自由时间玩电脑,课堂教学效果差。

(四)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

在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的3年学习中,对于每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很多学生被动地进行机械的操作与模仿学习一个个软件(如画图、金山打字通、Word、excel、PowerPoint、Scratch等),基本上是毫无知识需求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个毫无知识需求的学习者对长期的有意义学习是不会作出努力的[1]。他们表现出一种不能胜任有意义学习的心向,不能把新的材料同自己已有的观念组合起来,所习得的知识就不巩固,也谈不上为随后的学习打下基础[1]。因此要进行长期有效的认知学习,较强的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

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效果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等诸多因素紧密相联[2]。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改变这些课堂现象呢?

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电子档案袋的结合分析

广州版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知识为基点,以活动为主线,以任务为驱动,在做中学,学中做。每一课都有相应的半成品作品需要学生根据新知的探究学习来完善,对作品进行有效评价,将能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纲要要求改进教育教学评价,做好学生成长记录,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因此,这些课堂作品若都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进行保存,不但能展示学生在一个或多个领域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或成就,还能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进行对比评价,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3]。

电子档案袋评价是对国家“十三五”教育规划要求的有益尝试和探索。学者巴莱特(Barrett)将电子档案袋概括如下:电子档案袋应用电子技术,允许档案袋开发者以多种媒体形式收集、组织档案袋内容(音频、视频、图片、文本)[4]。由此可见,电子档案袋就如同一个庞大的积木库,收集着学生不同时期的学习成果,并将它们摆放在已编号的电子储物柜中,使用者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将这些积木取出并拼成自己想要的模型即可[5]。这样的电子档案袋恰好可以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实现该学科信息化作品的保存收集。

三、电子档案袋评价的设计

电子档案袋评价的设计需注意以下方面:

(一)制订学习目标,明确评价目的

笔者整理了广州版小学信息技术整套教材的知识点(如图1),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每一课均有一个半成品素材需要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来完成,而课后却没有再次利用这些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缺乏对知识的再次呈现。同时,在学习PowerPoint2007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时,教材虽然是以“多彩的童年”为活动主线来展开教学的,但由于教材中提供的学习素材是广州某所小学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片,与本校的学生无关联,学生们兴味索然。而笔者曾经尝试过,特意为学生收集其在校学习、活动等相关的照片,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极高,作品富有生命力。然而笔者辛辛苦苦收集的资源到了下一届学生时,又因为不涉及到学生本人的参与,变成了“废品”,与教科书提供的素材一样,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图1 教材知识点

因此,笔者重新审视教材,发现Windows操作与中英文打字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可以在每节课中涉及到这方面知识的时候进行渗透教学;而画图、Word、Scratch均能让学生创作出个性十足的作品,excel则能对数据进行分析生成图表,这些作品均能在PowerPoint作品中得以呈现。故结合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与区别,笔者决定尝试对教材的教学顺序进行微调整(如图2),将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教学调整到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单元,并以《我学习,我记录,我成长》的主题进行学中做,做中学,让学生在这份多媒体作品中呈现自己得意的画图作品、Word作品、Scratch作品、excel的统计图表等。该主题创作需要收集学生自己3年学习过程中的资料才能得以呈现最终作品,因此,笔者以此作为学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电子档案袋评价,以评促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确保每位学生课堂作品的数量与质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图2 调整后的教学顺序

(二)建立电子档案袋评价平台

基于《我学习,我记录,我成长》这个多媒体作品创作的需求,学生不但要收集自己各单元的优秀作品,同时还必须掌握文字和图片的编辑排版等基本技能。因此,笔者的电子档案袋评价不但是对学生各类作品的评价,还包括知识点的考查等,而易学信息技术课堂辅助系统(下文简称为“易学系统”)中的检测系统和课堂管理功能(图3、图4)恰好能实现笔者的诸多要求,可以作为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平台。

图3 检测系统

图4 课堂管理功能

四、电子档案袋评价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使用“易学系统”作为电子档案袋评价的平台,让每位学生从首次上信息技术课时开始使用,根据课程在推进过程中的实际需要,开放或关闭部分功能,以促进电子档案袋的可操作性和多元化发展。

(一)明确电子档案袋评价的重要性

当学生对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急、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因此,笔者在每一届四年级学生首次上信息技术课时,均会向学生展示一份充满个性的多媒体作品《我学习,我记录,我成长》,与学生一起分享已毕业学生的学习乐趣,让他们明确学习的目标和要求,展示了各年级所要学习的知识点的关联性,指出了电子档案袋评价的重要性,并且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建立个人电子档案袋

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课时,笔者选择上课学生的班级名称后,启动“易学系统”的注册功能,让每位四年级学生或临时转入的学生在易学系统学生端输入自己的姓名,并设置登陆密码,注册账号,服务器端即时自动为学生生成一个文件夹,用于学生各类作品、评语、反思等学习资料的保存,可作为电子档案袋。例如四(1)班的李冰洁同学注册后,其文件夹的路径是“作业四年级1班李冰洁”。这个文件夹只有该学生输入自己的账号和名字登陆易学系统后,教师开放了系统的“学生网盘”功能后才能访问,除了教师,其他学生无法访问该文件夹,确保了学生的隐私安全。

(三)依托教学目标落实电子档案袋评价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笔者制定了每一课需要提交上传到学生网盘的内容(图5)。当然,上传内容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收获及对知识的理解深度不同,适当增加上传的内容。

图5 上传至学生网盘的内容

1.作品评价,保障电子档案袋质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了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要力求使学生亲自去发现兴趣的源泉,使他们在这种发现中感到自己付出劳动并得到了进步。[6]”因此,当学生付出思考和劳动完成了课堂作品时,教师应该马上充分发挥评价作用,让学生从评价中得到愉悦和前进的动力,诱发内部动机,从而促进其进步,提高作品质量。

例如,图5中所要求提交的作品,对应的知识点富有趣味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很浓厚,为了提高学习效果,笔者在教学时要求学生都要提交课堂作品,并开放“易学系统”的作品评价系统,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根据作品的规模、评价时间的多少,灵活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设计多元主体的评价活动。“易学系统”的评价有多种方式:教师随堂评价、随机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点赞评价。例如,笔者可以即时对学生提交的作品评价,或者开放学生网盘的互评功能,让学生通过评价规则进行互评,然后由教师审核互评情况再决定是否通过,并对乱评价的学生进行扣分批评,从而确保学生参与的认真度、公平度。无论哪种评价,“易学系统”均会即时自动将评语反馈到学生网盘中,形成电子档案袋的一种文本记录资料。学生每次登陆都能查阅,这增强了学生的上进心和学习动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同时对于大家推选的优秀作品,笔者则会将其放到学生网盘的展示区进行展示、激励。

实践证明,即时评价作品,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认真完成作品的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且更有效地提高了作品的提交率,从而保障了电子档案袋的作品质量。

2.积分制评价,掌握知识技能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并非每一课都是作品课,例如由图5可以知道,在第二册教材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课时属于文字编辑排版的基础技能课,是为后续的作品课做好技术铺垫的。因此,笔者通过“易学系统”的积分制评价方式来确保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易学系统”的积分是把学生课堂表现、打字技能、课堂小测、抢答、作业情况等量化为积分并累加。积分又可以用来进行消费,如更改头像、宠物改名、游戏、上网等。这样的积分制评价既确保了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又能满足小学生的好玩心理特征。

例如,笔者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先学后讲,在导入教学后,布置任务,开放“易学系统”的“课堂小测”功能,让学生先依托教材进行边学边测。学生完成小测后可以自主提交作业,系统即时进行批改反馈并自动添加对应的积分到学生账号,随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分析讲评,确保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又或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重难点的归纳总结,及时开放“易学系统”的抢答功能,抢答加分设置梯度,答对的学生获得相应的积分,答错或漏答的学生可能会被扣分或不扣分。同时这些积分评价情况均会在学生端记录着(图6),并且形成学习轨迹图。

图6 学生积分评价记录

研究表明,来自学习过程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一方面,学生可以根据及时反馈的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生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障了学习的有效性,确保了知识技能的掌握。

3.作品个性创作,体现电子档案袋评价的价值

通过两年半的电子档案袋评价,学生的电子档案袋中的作品已经涵盖了图5的作品要求,此时恰好也到了学习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单元——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软件的学习。结合四年级制订的学习目标,笔者要求学生下载自己电子档案袋中的优秀作品,作为《我学习,我成长,我记录》作品创作的素材,进行个性化创作,回顾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所学的知识。同时在创作的过程中,每一课均依托教材在学中做,做中评,运用电子档案袋评价功能,促使学生完成个性化创作。

五、结语

正如奥苏贝尔所说:“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动机可以增强行为方式促进学习,而所学到的知识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借助电子档案袋评价与学习动机相辅相成关系的作用,促使学生始终朝着学习目标进行学习,在电子档案袋中记录自己学习成长的点滴,并能从自己的电子档案袋中抽取合适的作品资源作为《我学习,我记录,我成长》多媒体作品的个性素材,为自己3年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进行梳理归纳,创作富有个性化的毕业纪念作品,实现对知识的再次呈现,从而达到了个性发展的目标。同时,电子档案袋中的这些作品又可以作为新一届学生的学习目标,诱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6-67.

[2]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1.

[3]刘伟,张小康.电子档案袋评价技术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5):56.

[4]雷彦兴,刘桂雪.档案袋评定的电子化构架及开发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63-67.

[5]陆小玲.多元化教育评价视野下的电子档案袋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57.

[6]严开明.用程序变质梦想:严开明信息教学探索之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1):142.

猜你喜欢
档案袋易学笔者
从“卜史易”到“士易学”再到“儒门易”
——先秦易学阐释分期断代刍议*
反思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
侨易学视角下“华人作家”赵健秀研究
国内档案袋评价方式的相关研究概述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教学档案袋在美国教师教育计划中的应用探究
《雕菰楼易学五种》
简单易学的口水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