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红与黑》中的体现

2017-04-13 08:24陆维玲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于连侯爵司汤达

陆维玲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系 安徽 合肥 230051)

试析人物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在《红与黑》中的体现

陆维玲

(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系 安徽 合肥 230051)

1830年,司汤达出版了他的《红与黑》一书。这本小说创造了一个名叫于连的人物形象,真实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对于于连这一人物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于连的性格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的。他在黑暗的社会中饱受压迫,要进行反抗,于连不得不把自己先变成一只“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象。本文尝试研究他的形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司汤达;《红与黑》;于连;社会环境

0.前言

众所周知,法国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地,司汤达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奠基人。他一贯提倡反映现实、直接观察的文学创作主张,并首次提出要 “描写处于社会关系中人物关系的形成过程”。1830年,司汤达出版了他的《红与黑》一书,一经推出就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甚至被政府列为禁书。这本小说创造了一个名叫于连的人物形象,真实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一个典型人物。对于于连这一人物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于连的性格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的。他在黑暗的社会中饱受压迫,要进行反抗,于连不得不把自己先变成一只“狼”,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象。本文尝试研究他的形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1.《红与黑》概述

《红与黑》是司汤达的代表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撼动,至今仍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小说的主人公名叫于连,他是一个业主的儿子。于连自幼聪明好学、意志坚强,长大后凭借智慧在当地市长家担任家庭教师,在此期间,他与市长夫人有了私情,事情败露后,于连从市长家逃离,并进入神学院。在神学院中,于连又凭借聪明才智得到了院长的推荐,进入巴黎给拉莫尔侯爵担任私人秘书,他的智慧得到了侯爵的认可,同时还与侯爵的女儿产生了感情。最终,市长夫人在教会的密谋下,不得已写了一封密信举报于连,使于连的努力功亏一篑。他在愤怒之余射伤了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

《红与黑》问世后,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不读《红与黑》,难以在政界生存”的话语。在很多国家,《红与黑》被列为禁禁书,不得流传。可以说,《红与黑》开启了法国文学创作的新局面,司汤达对人物心理的挖掘超越了同时期作家所能达到的层级。评论界将《红与黑》视为“意识流小说”的鼻祖。其中,作者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更是引发了诸多争议。马克思曾经说过:“环境塑造人才。”确实,于连的性格养成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司汤达自己就认为于连的性格特征、生活道路和命运结局,都是受到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指出于连就是环境的产儿。

2.于连形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虽然作者没有在《红与黑》中直接将波旁王朝复辟与“第三等级”反复辟的斗争作为小说主要情节,但这种斗争一直贯穿于于连的活动中,使得于连的性格慢慢发生变化,直至最后走向灭亡。在《红与黑》中,作者创造了三个典型环境,正是这三个环境的影响,对于连的一生发展造成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

2.1 维力叶尔城

维力叶尔城是于连的出生地,它原本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城市,人们安居乐业、自给自足,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的侵入,一股浓厚的铜臭味开始蔓延到全城。之后的王朝复辟,使得维力叶尔城重新建起了教堂,鱼肉百姓、横行乡里的教士随之而来,他们粗鲁野蛮,从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在维力叶尔城恣意妄为,导致这个小城的风气开始被腐蚀。慢慢的,“有利可图”、“唯利是图”成了维力叶尔城居民的生活信仰,他们为了金钱,开始忘记自己原来的面貌。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唯利是图、奸诈狡猾、狐假虎威的马市农神父,有贪得无厌、仗势欺人、用金钱作为做人标准的老索黑尔,还有无恶不作、投机取巧、勒索贫民的哇咧诺,这些面目狰狞的人物浑身上下充斥了铜臭味,他们为了攫取更多的财富,勾心斗角、欺上瞒下。在这种“永远存在着破灭的恐惧”的环境中,人民饱受资本主义之苦。

于连就是生活于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他贫穷的出身,凄凉心酸的幼年生活,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从小就有着不满现实的思想,向往自由和民主,他最爱读伏尔泰、卢梭等人的著作,这进一步加深了他的平民意识,他还十分敬佩法国大革命领袖人物。后来,退休老军医又给于连讲了1796年的意大利战史,使于连对拿破仑敬佩不已,希望能像拿破仑那样凭着个人才干就能获取个人幸福。然而,他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十分黑暗,他只是一个没有门第,没有资本的普通青年,妄想通过个人才能就改变自身的贫困处境,显然是不现实的。其他人甚至认为于连根本没有资格拥有自己的梦想。对于阶级差异,于连仿佛天生就有一种独特的敏感性,他对僧侣、贵族、资本家一屑不顾。随着时间的推移,于连对社会的不满越来越强烈,他不仅在思想上痛恨黑暗现实,在行动上也体现了出来,他断然拒绝哇咧诺聘请他去做家庭教师,即使哇咧诺出了相当高的价格,于连也没有正眼瞧一眼。于连还大骂这个暴发户是流氓,是土匪;他不能忍受瑞那市长对他人格的侮辱,因此以占有瑞那夫人作为报复。后来,于连决定离开维力叶尔城,希望能与整个社会作战,并希望公道能够胜利。

2.2 贝桑松省神学院

于连与瑞那夫人的暧昧关系被曝光后,经由西朗神父的介绍来到了贝桑松省神学院。他出于自己的敏感,直觉这是一间令人作呕的神学院。果不其然,神学院里恐怖阴森的环境与监狱没有多大的差别,一股腐烂的坟墓气味令于连觉得身处人间地狱中。他看到他的同学只关心每天能吃多少香肠,满脑子都想着如何挣钱,这一切都让于连感到恶心。当于连知道伪装成君子的神父都是骗子、流氓时,就意识到所谓的宗教,所谓的上帝,只不过是一种麻痹人心的工具,这些观念与伪善有脱不开的关系。道貌岸然、虚情假意是神父和教父获得成功的“秘方”,而金钱和权力是他们为之奋斗一生的宗旨,是他们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以神学院僧侣为例,由于他们的政治背景和所属教派不同,所以一直进行着无休止的残酷竞争,以诽谤诬告、栽赃陷害为手段,不置人于死地决不罢休,他们还趋炎附势、奉承上级,犹如一只狗一样摇尾乞怜。神学院中所有的现象和行为都不堪入目,这一切都映入于连的眼帘中,让他感觉恶心,他深刻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的残酷,意识到所谓的神学院只不过是封建制度的支撑,自此之后,于连更加坚定了与封建、愚昧作斗争的决心。

面对神学院中的恶劣环境,于连决定隐藏自己的真实感情,以答尔丢夫作为自己的教师,以虚伪作为自己的武器。从这时起,于连不再提拿破仑的名字,他决定做一个神父。他在平时谨慎行事,扮演着一个虔诚修行的信徒的角色。他对所谓的神嗤之以鼻,却不分昼夜地钻研神学,他想将自己伪装成一个彻底的伪君子,这样才能与上流社会周旋。他将拉丁文的《新教皇》和《新约全书》背得滚瓜烂熟,他还逢人就背,甚至可以从最后一句开始倒背回去。果然,于连的这种“虔诚”博得了院长和神父的欢心,很快就被提升为神学课的讲师。于连为自己的这种手段而庆幸,在求得建立一番伟大事业的道路上又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3 巴黎木尔侯爵府邸

《红与黑》中的木尔侯爵是法兰西最古老的贵族之一,他表面庄严高雅,实则道貌岸然,他蔑视下层平民,坚决站在复辟派的贼船上。而上流社会各种不堪入流的阴谋就是在他的客厅中诞生的。那些经常出入于木尔侯爵府邸的人,其实都是假装正直、蛇蝎心肠的伪善者。他们结党营私,卖官鬻爵,各个残忍凶狠、阴险毒辣。于连在这样的环境中,完成了他反抗性格的最后铸造。

于连随着彼拉院长来到巴黎后,担任了木尔侯爵的私人秘书。刚进府邸时,他感觉自己完全是个陌生人,没有贵族身份,处处受人排挤。他通过那些所谓“上层人士”的阴谋和诡计,看清了王朝复辟时期贵族集团危害国家利益的黑幕,也意识到当时的贵族上流社会已经病入膏肓。所有这些都激发了他的阶级仇恨,于是,为了战胜上流社会,建立伟大事业,于连继续伪装自己,暗中寻找尽快进入上流社会的最后阶梯。他一方面用非常出色的工作表现赢得侯爵的欣赏与认可,为自己出人头地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他又使用甜言蜜语获取侯爵女儿—马特尔的爱情,掌握战胜上流社会的关键“武器”。于连身处于自私的沙漠中,虽然处处伪装自己,但是愈加恶劣的环境更加激发了他内心的反感。当他被教会陷害,被判处死刑时,他决定放弃上诉,他不想求得任何人的恩赐。他还无比自豪地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认为自己的心中只有高贵,没有黑暗。在走上邢台之前,于连作为平民阶层的一份子,对复辟王朝社会和封建制度发出了强烈的谴责与控诉,他认为自己有勇气对黑暗现实做抗争,没有被自己的出身所束缚。于连的临终遗言充分说明于连的最终性格终于形成,即具有平民叛逆精神,不屑于与权贵为伍。

3.结束语

在《红与黑》中,作者创造的三个典型社会环境各有特点,维力叶尔城唯利是图,贝桑松省神学院阴森恐怖,巴黎木尔侯爵府邸虚假伪善,这三个具体环境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七月革命”前夕法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面貌。这些社会环境,为人物活动和人物性格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条件。于连就是置身于这种充满尖锐矛盾与冲突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接受着生活历练,使得性格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抱着维护自己声誉和实现人类自由的理想,在与社会现实作斗争的过程中,经历各种生活挑战。在走上邢台之前,于连的反抗性格终于完成,他的死是伟大的,他没有向封建制度低头,一直无所畏惧。在《红与黑》中,司汤达使用的创作手法别出心裁,他使用的是利用人物形象衬托典型环境,在典型环境中历练典型人物的创作法。这种创作法开辟了现实主义的格局,为后人创作也提供了启发。我们必须承认,《红与黑》永远是人类文学史上一颗璀璨夺目的宝石。

[1]李有华.自我实现的悲剧性—《红与黑》中的于连形象解读[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6).

[2]冯少芬.《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与悲剧性分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14).

[3]邝姗.论《红与黑》中的人物激情及其社会内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9).

[4]曲景美,刘伯香.《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再思考[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01).

[5]宋秋芬.《红与黑》中于连的矛盾性与悲剧性[J].科教文汇(上半月),2006(08).

[6]梁亚茹.自卑与超越——《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个体心理学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I24

A

2095-7327(2017)-12-0181-02

我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施研究,学院院级课题编号为YJKT1617Z04。

陆维玲(1974.6—),女,汉族,安徽肥东人,硕士学位,安徽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于连侯爵司汤达
鼻子
浅论《染血之室》中的意象
灵感不是等来的
喂靴子吃饭
德·雷纳尔夫人的性格分析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
试论于连的形象及其矛盾性格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美学研究方法论的反思
司汤达:让巴尔扎克“嫉妒”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