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懋元先生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思想探析

2017-05-30 12:32胡维芳
职教通讯 2017年1期
关键词:发展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

胡维芳

摘 要: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界的奠基者,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研究潘懋元先生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概念的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及办学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实困境四个方面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潘懋元先生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独特思想,并为未来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潘懋元;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发展特征

中图类分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7)01-0055-04

潘懋元先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界的奠基者,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的发展基础。不仅如此,潘先生作为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研究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研究潘先生有关高等教育的思想,掀起近些年对高等教育研究的热潮。本文从潘先生对于近年来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概念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及特色,发展特征,发展过程中的困境等方面问题,来探讨潘懋元先生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独特思想。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概念的提出

潘先生在《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一文中提出:“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与学术性人才的培养应该并重。传统高等教育的偏见之一是重学术轻应用。现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对应用性人才需求高,而学术性人才需求反而降低。市场需求的转变促使高等教育结构发生相应的转变,其课程结构、教材教法都趋向应用性人才的培养,不仅专科、本科增加许多应用性、职业性专业,研究生教育也大力提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1]由此可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应用性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高等院校不应再“执着”于过去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而应逐步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转变。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其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是准确无误的。究其原因,应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定位加以阐述。20世纪90年代初期,潘先生发表了《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地方化的理论探讨》一文,并在文章中提到高等教育地方化的两层涵义:其一是说高等教育要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发展服务,使之成为地方的文化科学中心;其二是说高等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并以地方财政拨款作为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1]从这两层涵义不难看出,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目的主要是为了发展地方经济,潘先生关于高等教育地方化的理论深刻揭示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前景,即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地方,为地方服务。试想这批院校若能够充分定位好自身角色,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众多应用性人才,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也能够为高校自身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及特色

(一)办学定位

从目前来看,现在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没有对自身的定位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正如潘先生所说:“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过专升本途径之后,走的都是同样一条路,即通过学位评估之后搞优秀评估,然后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之后是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权拿到之后就争取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多数院校未来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清华、北大,尽管现在仍然还是高职高专。”[2]显然这种定位是存有疑义的,假如全国众多高校都朝着一个目标前进,培养出来的都是一个模子的人才,那么高校如何才能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的要求?如何适应多元发展的市场经济?因此,针对这个问题,潘先生提出了独有的看法,他认为:“每一类型都应该有重点的高等学校,都可以成为国内知名的学校,问题在于能不能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3]其次,是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同点在于培养应用性人才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那么此类学校的办学定位应该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应用型本科院校介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之间,既有研究型大学一定基础上的研究功能,又有高职院校的应用功能。因此提出应用型高校是四个特点,分别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以面向地方为主。[4]应用型本科院校基于此四点,可以与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加以区分。

通过上述分析,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开辟出独居特色的发展路径,比如朝着“特色型大学”发展。潘先生提出的特色型大学是指以行业为依托,围绕行业需求,针对行业特点,为特定行业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大学或学院。[5]通过建设特色型大学,不仅在外部条件上满足高等教育类型多样化的需求,也在内部条件上寻求自身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解决学生就业难的困境。此外,潘先生分别从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定位、服务面向定位、教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师资队伍定位和科学研究定位这七个面向展开,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具体的定位方向。如在发展目标定位上,一方面,强调学校自身的特色,体现其办学竞争力;另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培养学生。在人才培养定位上,毫无疑问学校培养的应是应用型人才,要求这类人才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在师资队伍定位上,要发展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以保证学生应用型能力的提高。[6]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上,潘先生首先提出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现实困境,即盲目跟从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路径,抓不到自身发展特色。而后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指出此类型学校应根据自身优势,独辟蹊径,扎根地方,寻求特色发展之路。潘先生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明确好自身的办学定位才能够开展适合自己的办学之路,否则,就会产生盲目跟风,完全无特色之言的结果。可见,办学定位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是首当其冲的任务,没有这个良好的开端,学校后续工作也无法有效开展。

(二)办学特色

潘先生在开展理论研究的同时,也注重实地调研,走访了国内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亲自收集这类学校的发展数据。同时,为走访的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发展思路,建言献策,进行指导。潘先生认为:“特色不是上面封的,不是专家设计的,特色必须是由内涵生发出来的,是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逐渐形成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考虑特色定位和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从现有的条件和实力开始,要和客观环境、社会需要、当地的文化相适应,这是一所高校生存发展不可逾越的规律。”[7]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還是应该放在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根本问题上考虑,无论办学定位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最终目标都是希望培养出优秀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明确自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根据自己所要培养人才的类型来定位自身办学特色。比如潘先生考察的吉首大学,虽然硬件水平远远达不到研究型大学的条件,但是其特色是全国一大亮点,他们的特色就是生命科学,简言之,就是研究湘西独有的、宝贵的植物,他们研制的猕猴桃又大又好,不仅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为学校自身的独特存在提供了价值,更解决了众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可谓一举三得。[8]考察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时,潘先生对这所学校的发展也是赞誉有加,因为学校能够认清自身在办学条件上的劣势,制定出“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明确将学校定位成一所服务区域经济和建筑行业的建筑大学。正是有了这一明确的办学定位,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才能迅速占领区域建筑行业,成为河北省培养建筑类人才的“黄埔军校”。另外,南京审计学院也是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行列中的“佼佼者”。南京审计学院地处教育资源丰厚的长三角地区,为避免同其他财经类大学走同质化发展道路,学校始终坚持自身的审计特色,同时,依托行业优势和区域优势,将其转化为学校的办学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学校品牌,不仅为学校在当地的发展占据一席之地,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坚实的平台。[9]

透过潘先生对几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地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一所高校是否做到明确自身办学特色,是其立足于同类型学校的最好保障。另外,学校也不用想破脑袋成为与研究型大学一样的模式,何乐而不为。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考虑办学特色这一问题时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不断反思现状,争取早日找到符合自身办学理念的结合点,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佼佼者。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特征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的特定类型院校,这就决定了应用型本科院校会有一些类似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的“模糊特征”,但这些“模糊特征”的存在也恰好形成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别树一帜的风格。通过潘先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与考察,不难发现,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特征,即以教学为中心、以实践为载体、以专业为目标和以创新为动力。

(一)以教学为中心

正如前面潘先生所提到的那样:“应用型本科院校共同点在于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和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那么办学定位应该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3]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院校,两类定位其根本点应着眼于教学,即研究可以作为学校教学活动的辅助部分,但不是主要部分,主要部分还是应该放置于教学中。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老师,更应将教学作为其根本任务,教授学生适度坚实的理论课程,打好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

(二)以实践为载体

应用型本科院校重在“应用”二字,即使学生能够将学校所学知识应用于工作与实践中。学校应致力于“产、学、研”三方面相结合,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并在工作中加以运用。[10]应用型本科院校承担着为地方发展培养拥有实践能力的专业型人才的任务,因此,以实践为载体应是在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学校着眼的第二个步骤。要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课程的开展,加大学生实践教学的比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其未来的就业竞争力。

(三)以专业为目标

这里的专业侧重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现今用人单位对各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有所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探寻用人单位专业需求的基础上拓宽学生的专业水平,争取在满足学校自身培养目标的同时达到与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一致性。因此,学校各专业、院系应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所在,在实现教学为中心、实践为载体的条件上努力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按照“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构建独具特色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11]

(四)以创新为动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创新仍然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创新应集中体现在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即在前面教学、实践和专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重视学生专业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让人才培养更上一个层次,在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使得学校的应用型教育获得进一步发展。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过程中的困境

近几年,应用型本科院校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与此同时,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新的问题。通过对潘先生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的问题加以整理后,可以看出,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问题。

1.思想观念的困境。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形成过程来看,应用型本科院校既有从“专升本”途径转变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也有一些办学资历较为久远的学校。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面对本科办学理念的新要求,大部分院校缺乏顺应观念变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能跟上时代和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变成应用型本科院校无法扎根于高等教育行列。对于办学资历较为久远的学校而言,潘先生认为:“这类型学校长期受学术研究型大学的影响,一心想走研究型大学之路,重理论轻实践”。[9]学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大多依据研究型院校思路进行,强调专业设置的学术性,教师们也都是依据原来专科时进行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进行人才培养,忽视了自身所处环境的变化。

2.学校课程和教学工作的困境。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仍是按照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的课程设置方法,即重视理论基础的培养,忽略应用性知识的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是基于“应用型”目的培养,若只顾及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播,很难适应地方或者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落实程度还不够高,没有认识到产学研方面的重要性。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升本之后,为了脱离原来“专科”的帽子,将一些实训基地取消,改为实验室,更是有重理论轻实践“之嫌”了。[12]

3.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对教师的评聘标准仍然看重学术论文、高学历、高职称,殊不知教师自身丰富的实践经验也是宝贵的资源。潘先生在调研中也发现多数学校都面临着师资队伍建设问题。[6]如若教师本身没有实际经验,只教授一些理论知识,忽视学生实践实训能力的培养,那么就无法达成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标准,从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适应地方发展的需求。

4.人才培养同质化的困境。关于人才培养同质化的困境是上述提到的三种困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精英教育阶段,社会要求学校培养的更多是理论研究型人才,随着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并逐步走向普及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型人才,而更多是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正如潘先生所认为,现在国家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比如需求量最大的技术人才。[9]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味走研究型大学之路,就会造成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 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5.体制保障的困境。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体制多是省市共建、以地方为主,这就造成此类学校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性,即依靠当地政府的资金投入来保障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但政府经济能力有限,在承担学校教育发展的投入上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学校教育资金的短缺难题,从而限制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高校发展资金的投资主体,不仅在资金问题上对地方高校形成限制性局面,同样在高校管理问题上造成影响,因其不具备对高校的完全管理權力,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学校面临一系列办学上的困难。[3]

总之,正如潘先生所言:“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支生力军。”[3]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将自身所处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院校“夹层”的局限性转化为发展优势,既考虑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与应用性,同时,具备一定的研究潜力。此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立足学校自身所处优势,形成独特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特色,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实践为载体、以专业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路径,切实为地方发展提供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要想进一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还应该继续坚持。潘先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以及努力促使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等亲身实践,为教育研究者们树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榜样。如今,潘先生已九十几高龄,但仍然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秉持客观、工作的研究态度,带领学生们积极参与高等教育进程,同时参加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作为后辈,更应该继承潘先生这样老一辈高等教育学者的优良学风和学术精神,认真总结和学习潘先生对高等教育研究的宝贵经验,相信对于今后的高等教育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潘懋元论高等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 265-279,323-335.

[2] 潘懋元.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1):1-5.

[3] 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1-4.

[4] 潘懋元.我看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7(Z1):34-36.

[5] 潘懋元,车如山.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大学教育科学,2008(2):11-14.

[6] 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5):35-38.

[7] 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讨论[J].教育研究,2009(2):33-38.

[8] 姚加惠,潘懋元.新建本科院校的现状分析与准确定位[J].龙岩学院学报,2006(8):113-117.

[9] 赵文青.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战略的思考——潘懋元先生访谈录[J].高校教育管理,2014(8):6-9.

[10] 潘懋元.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建设高等教育强国[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7-79.

[11] 潘懋元,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15-18.

[12] 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責任编辑 张栋梁]

猜你喜欢
发展特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包装设计的发展特征(1978—2000年)——消费心理研究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