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校MOOC教学改革初探

2017-06-09 19:21汤冬
文教资料 2017年8期
关键词:自主参与教学改革

汤冬

摘 要: MOOC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国内高等院校的关注,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开始尝试引入MOOC并将其与自身教学改革相结合。江苏大学通过“自主参与”和“O2O”模式将其引入教学改革试点。“法与社会”作为试点课程,在两学期的运行中,充分展示了其自主与便捷的优势,但也不可避免地显现出管理缺乏、有效性不足等弊端。为此,需要通过规范MOOC选课制度、管理与服务制度和评价制度的方式不断增强MOOC教学的成效。倡导不断拓宽MOOC的适用范围和建设“共享型”特色MOOC的方式,进一步发挥MOOC在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关键词: MOOC 自主参与 O2O 教学改革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以下简称“慕课”)。慕课自引入我国以来,发展迅速。近年来已经逐步形成了以多家慕课平台为主导①②,高等院校(高校教师)为主体,广大网民(尤其是在校学生)为受众的快速发展模式。当前,如何将线上的优质慕课资源引入高校课堂,如何运用慕课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引起了国内众多高等院校的注意。江苏大学为顺应国家教育变革和学校自身教学改革的整体要求,自2015年以来先后引进了国内多个慕课平台的多门优质课程,并通过分批遴选的方式逐步向全校师生推广和使用。为此,本文将以慕课“法与社会”在江苏大学的试点为视角,介绍分析高校慕课教学改革的做法、经验与不足,探讨发挥慕课在国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与举措。

一、基于“自主参与式”的慕课教学试点

2015—2016学年春学期,“法与社会”等慕课课程首批通过学校遴选,通过挂靠二级学院,选聘和配备慕课助教的方式,全面纳入学校公选课目录。目前,本课程已经连续开设2个学期,近214名本科生进行选修,并有200人完成学习,获得学分。

“法与社会”作为首批慕课试点课程,向全体在校本科生开放,学生需要在第三方慕课平台注册和选课,完成在线视频学习、课后习题及期末在线考试等相应课程任务。学期末,慕课平台根据学生本学期学习记录情况自动生成相应课程的成绩,学校教务部门以该成绩作为学生本课程学习的最终成绩并统一记入学校教务系统,本课程所获得的成绩及学分与校内其他公选课具有同等效力。

基于“自主参与式”的慕课教学试点主要进行了以下四方面的全新尝试:1.慕课课程挂靠相应学科所在二级学院。挂靠学院与学校教务部门联动的慕课课程管理模式,规范慕课课程运行;2.选聘并配备专职慕课助教。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学习和使用慕课,确保同期试点慕课的良好运行,在学校前期整体遴选慕课助教的基础上,由具有慕课助教资格的老师自行申请助教课程,经教务部门审核同意予以聘用。专职慕课助教职责主要体现在选课前的咨询与管理;课程进行中的督促与答疑;课程结束后的成绩录入与资料归档三个方面;3.充分运用慕课平台邮件与QQ群。慕课助教通过平台邮件及课程学习QQ群,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向学生发送学习注意事项并接受学生咨询。4.课程通过后缴纳相应学分的学费。为鼓励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学校“自主参与式”的慕课教学试点工作,仅对通过课程的同学收取相应的学分费用,未通过的同学不收取费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试运行,“自主参与式”的慕课教学试点初步显示出优越性:学生学习时间和地点更加自主,同一内容可以反复多次学习,慕课助教实时响应效果良好等方面。但也不可避免地遭遇了选课率低、通过率低,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空间是隔离的,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更加困难等困难[1]。据统计,2015—2016学年春学期,全校仅有10名同学选修“法与社会”课程,最终2人通过并获得学分。

二、基于“O2O”模式的慕课教学改革新举措

2015—2016學年春学期的慕课课程结束后,学校教务部门邀请了全体慕课助教和部分选课学生代表进行了座谈,并进行了总结和共同思考。经过学校同意,2016—2017学年秋学期“法与社会”慕课课程继续开设,并针对上一轮试点中出现和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全新的调整:引入学生强制预选和可退出机制、线下见面课与线上实时答疑平台的常态化、覆盖线上线下的综合考评机制等三方面为新的切入点。

(一)学生强制预选和可退出机制

为了进一步规范学校慕课在线课程的学习和使用,落实学校学分制度的规范化管理的要求,自2016—2017学年春学期开始,经过遴选的慕课课程正式进入学校选课系统,纳入学校集中选课工作中进行管理。与学校其他课程一样,学生必须在学校选课系统中进行选课,非经选课系统选课,仅在慕课平台的选课和学习行为一律认定为“兴趣学习”,不计入个人成绩及学分绩点;为了突出慕课学习的灵活性,在正式开课后,允许学生在学期前6周内进行退课,退课学生免收相应学分的学费,且对其学分及绩点没有影响。

(二)开设线下见面课并完善线上实时答疑平台

如何拉近学生与慕课之间的距离?为了让广大同学更好地感知慕课,自本学期开始,学校所有慕课课程均安排了不少于3次的线下见面课(线下见面课课表由教务部门统一安排),通过线下见面课的方式将慕课从线上延伸到线下,进一步确保了慕课学习的效果。“法与社会”课程3次线下见面课分别选在本学期教学周的第三、五、七周进行:其中首次线下见面课为第3周,即在各慕课平台正式开放课程后。此次线下见面课的主要任务是向选课学生介绍所选修课程的基本情况,在线学习的注意事项(包括个人账号的注册、课程的学习等),目的是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和熟悉慕课学习环境;第二次线下见面课在第5周,此次见面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定慕课课程的基础上,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有关在线学习的困惑并解答相应课程专业知识问题,本次课旨在研讨、答疑,构建一个良好的课程线下交流和学习平台;第三次的线下见面课为第7周,本次见面课旨在解答同学在课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前布置本课程的期末线下考核相关事宜。

此外,本学期共有204名同学选修“法与社会”课程,如何管理和服务广大同学,成为摆在慕课助教面前的挑战,对此,继续延续上一学期组建课程QQ群的线上交流答疑平台,并在首次线下见面课邀请全体选课学生加入,同时为每一个选课学生单独编号,要求其在课程群中以“编号+姓名”的模式修改备注名,即方便管理,及时了解每一位同学的不同需求;此外,学校教务部门还组建了“江大慕课”微信平台和“江大MOOC中心”QQ群等服务广大同学。

(三)覆盖线上线下的综合考评机制

不同慕课平台及慕课课程对于课程的设置和考核要求不尽相同,为了进一步规范对学生慕课课程的学习与评价,我们采取了“线上+线下”综合考评的评价模式,所谓线上考核,即以慕课平台为主,通过平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和学生参与线上活动的情况进行记录和分析,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学生的线上期末成绩;线下考核则主要根据学生线下见面课、学生线下考试(考核)等进行统计和梳理,并按照一定比例折算成学生的线下期末成绩。学生选修课程的最终成绩为“线上期末成绩+线下期末成绩”。以“法与社会”课程为例,线上成绩占比为60%,线下成绩占比为40%。

三、“O2O”模式下慕课教学改革的初步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2016—2017学年秋学期,“法与社会”课程共吸引全校16个二级学院204名同学进行选修(含退课(补选)4人),最终有198名同学经过努力学习获得了本课程的学分,通过率达97.06%。选课人数及通过率远远高于课程首次开设时的情况,初步达成了慕课教学改革的初衷。但通过连续两个学期的试点,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

慕课应用范围有限。目前,江苏大学仅有4门慕课试点课程,课程数量较少;以“法与社会”等为试点的课程主要应用于学校公选课层面,尚未涉及基础课和专业课等核心课程,基础课和专业课等课程仍然采用传统课堂授课模式进行。

慕课学习有依赖性。学生在选课、课程学习、习题完成等多种环节普遍存在依赖性。不少学生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传统学习模式沿用至慕课课堂。从试点来看,学生尚不习惯完全灵活自主的学习方式,个别学习者缺乏合理规划及安排,课程学习主动性不足,需要慕课助教时时督促。

慕课平台急需进一步完善。学生选修不同慕课平台提供的慕课课程需要分别在相应的慕课平台进行注册和学习,且不同平台的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管理方式并不一样,学生疲于在多个平台之间切换,不利于慕课在学校内的进一步推广和使用,慕课平台数据安全性及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四、“O2O”模式下慕课教学改革持续思考

(一)拓宽慕课在教学改革中的适用范围

拓宽慕课的适用范围:一方面,可以在公共课程中全面铺开慕课的使用,结合慕课的理念,发挥现有优质课程资源,探索翻转课堂的新模式[2]。逐步替代当前公共课程的授课和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释放学生学习时间和教师在公共课程中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将慕课课程引入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具体来看可以从学校和教师两个角度着手,从学校角度来看:加大慕课引进力度,遴选和储备更多适合基础课和专业课使用的慕课课程;从专业教师角度看,可以将相关慕课课程逐步引入授课内容中,探索自身专业课程与优质慕课的融合。

(二)打造专业化慕课助教团队

慕课教学试点与改革需要进一步重视慕课助教团队的建设。从宏观层面来看,就是进一步明确慕课助教的準入门槛,鼓励更多的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加入慕课助教团队,加大对慕课助教的遴选力度,给予慕课助教适当的教学补贴;从微观层面来看,要加大对慕课助教的管理与业务培训力度,不断提升慕课助教的整体业务水平,确保在岗助教专业能力强,能够准确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三)建设“共享型”特色课程

慕课应当坚持“共享和特色”的建设思路。所谓共享型,即整合当前慕课平台众多、建设主体众多的现状,进一步整合当前慕课资源,形成共享共建的慕课大平台;所谓特色课程,即课程建设中要注重特色,减少重复建设,避免“水课”。高等院校可以采取与慕课平台联合共建,课程定制建设的模式,逐步打造有特色的优质慕课课程,“慕课”可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对传统高等教育发展提出挑战,可以有效促进跨校、跨国高校课程共建与知识共享[3]。慕课平台之间可以相互合作,通过资源共享、携手共建等方式,打造具有本平台自身特色的慕课课程群。

注释:

①目前开设MOOC的平台主要包括Coursera、Udacity和edX等国际巨头,以及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好大学在线等中文MOOC平台。

②李普华,薛宏丽,赵玉涛.多主体视域下MOOC的混合式学习探索[J].高校教育管理,2016(6):88-92.

参考文献:

[1]孙史宇,米俊魁.大学生MOOC学习评价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3):24-26.

[2]杨洪琴,欧中航.基于“慕课”的大学校级公选课课程改革探索[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3):78-81.

[3]我国高校探索将“慕课”引入正规教育教学[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3-12/03/c_118400463.htm,2013-12-03.

猜你喜欢
自主参与教学改革
构建学生主体课堂,提高高中音乐教学效率
参与式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中的实施现状及提高策略
引导自主学习是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