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支教”让研学旅行之路更幽深

2017-07-13 08:25何石明张为民
人民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游学支教课程

何石明 张为民

教师带着学生一同游学支教,进行“体验式育人”活动尝试,像几条大鱼带着一群小鱼游走,是一种美丽的教育形态。

近年来,北京市丰台二中创新育人模式,设立“行走课程”,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其中给学生和家长触动最大、感受最深的是将人文游学、义务支教两项活动结合在一起的“游学支教”课程。

学校在深入理解课程内涵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课程的意义,精心选择课程实施的地点,精心安排学习和实践的具体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的国情和社情民意间充分地丰富自我、感知自我,获得了独特的课程体验。

既要让学生“长见识”,也要让学生“做实事”

游学(Study Tour)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学习教育方式。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把真正的、渊博的思想,通过车轮和双足镌刻在广袤的大地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治学精神称得上是现代游学的始源。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游学,是指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到另一个全新环境里进行游览和学习,其本质是文化的融合。游学可以让学生开阔视野,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帮助他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所谓“支教”,通常是指到教育不发达的农村或偏远山区进行讲座、授课等活动。

游学支教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观光游览,在地点选择和内容安排上都必须有针对性。丰台二中游学支教课程的参与者均为高一年级学生,因此在地点选择上,既要有“文化融合”的价值,也要与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相勾连;作为课堂德育的拓展和延伸,在内容安排上,一方面要让学生“长见识”,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做实事”。

游学支教课程,即让学生到具有文化融合价值并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全新环境中进行拓展式课程学习和体验性实践活动。

基于“课程内涵理解”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丰台二中的课程组织者围绕“文化融合”“课堂勾连”“拓展式学习”和“体验性实践”四个点设计、实施游学支教活动。

“游学支教课程”将教育过程赋予全新的内涵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历程,而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的过程之中。丰台二巾之所以开设“行走课程”,正是要在行动之中、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实现教育的目的。

游学支教的学生行走在神州大地、壮美山川,激发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在奔赴若尔盖草原途中,2015级高一(6)班学生史汇在“游学支教日记”里记录了这样一段话:

一路上风景秀丽壮观,四川的山与北京的山尤其不同,多了些粗犷与险峻,而滔滔奔涌的岷江水更是震撼了每个人的心灵。在湍急的水段,岷江惊涛拍岸,层层碎石就在江边,让人望而生畏;而平静之处,江水如坻,山水合一,让人深感祖国山川的壮丽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015级高一(6)班学生李帛雨更是即兴填词一首,抒发心中的感怀:

渔歌子

蜀地千山万里云,风急涛乱岷江浑。凭砌下,水粼粼,英雄自古志乾坤。

的确,“英雄自古志乾坤”。80多年前,一支怀着“乾坤之志”的英雄队伍冲破敌人的重重围堵,长驱二万五千里,纵横11个省份,使中国革命的星星火种得以保存,最终燃起冲天的燎原大火,在苦难中创造了辉煌。在若尔盖草原“胜利曙光”纪念碑前举行的“红军英烈祭奠仪式”上,学生张嘉雯的致辞道出了每个学生的心声:

红军过草地,一边是敌人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到极点的物资供应。在这种情况下,是选择放弃、投降,还是继续向前?坚强的战士们选择了后者,他们没有向困难低头,坚持走了下去。是什么召唤着他们?是什么支撑着他们?是理想,是信念,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悔追求。一次次的转危为安,一次次的绝地逢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战士,不仅谱写了长征路上的壮丽诗篇,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这就是长征精神——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对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执着。

“行走课程”带给学生的震撼是巨大的:他们行走在乡间的田野上,呼吸着大地的芬芳;行走在灼热的烈日下,感受着英烈的坚忍;行走在巍峨的水坝上,追忆着先贤的丰功伟绩;行走在震后的废墟上,思考着生命的真正意义。他们行走在交流学校的伙伴中间,品味着同龄人初识的真情、畅谈的热情;他们行走在支教小学的孩子们中间,体会着初为人师的甘苦和依依惜别的不舍。

“行走课程”将教育过程赋予了全新内涵,它不再是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机械传输,也不再是课程计划的简单实施,而是学生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过程,是课程再开发的过程。参加这一课程的学生是在更广阔、更具教育价值的课堂里进行学习,得到的是“教室”这一空间无法给予的丰富体验和巨大收获:

2014级高一(6)班 郭人榕

初到支教的小学时,看到开放式校园和沙土操场,我心里微微一凉,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当今社会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是如此不平衡。从小到大生活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孩子,是很难了解真正的农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次的亲密接触带给我的是一种震撼:电视上的孩子们在开阔的操场上奔跑嬉戏,眼前的他们却用树枝在地面上画着“跳房子”的格子;电视上的孩子们干净、整洁,眼前却是穿着拖鞋系着红领巾的弱小身影;电视上的孩子们有丰富的课外活动,眼前却是连教学用具都不太齐全的课堂……渐渐地,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人甘愿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伟大的教育事业,把自己的生命和偏远地区紧密联系起来,是为了发展的平衡,是为了祖国的未来,更是为了中华的崛起。

2014级高一(6)班 魏润芃

“孩子的情感是世间最真挚的情感”,我一直没有去认真体会过这句话,当我从“孩子”变成“老师”时,才真正感受到这句话的力量。虽然他们的物质生活和所受教育远不及我们,但他们的心灵比我们丰富很多。他们的眼神是那么纯真,他们的灵魂是那么干净,他们的爱最能打动我们的内心。“见贤思齐”,这种爱教会了我怎样去爱,怎样用澄澈和充满善意的内心去拥抱和感受这个世界。

2015级高一(6)班 季思佳

真正到了汶川中学的时候,看到他们翻修一新的校舍,看到他们脸上开朗的笑容,听着同学们热情大方的自我介绍,我们心中的隔膜便被打破了,我们在一起就像是多年的老友。我的伙伴是个羌族学生,交流中她不止一次说起羌绣、羌笛、羌碉,她说她为自己民族的特色感到自豪,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了羌族的文化。

“行走课程”不仅使学生获益良多,也使带队教师、家长对孩子们有了新的认识。在花河边小学.郭人榕小组把孩子们手工课的心形折纸粘在一起,而后在折纸之间画上树枝、树干,一棵枝干挺拔、果实丰茂的“亲情树”诞生了,孩子们和自己的小老师围在树旁,留下真挚的笑影。此前,我看到学校附近并没有什么像样的河,后面山坡上的花也远谈不上灿烂,不禁诧异学校为何起名“花河边”;现在,我明白了,校园里每一个孩子的笑脸都是一朵美丽的花。今天,这里的花更加繁密璀璨,因为还有来自北京的25张面孔。

当孩子们伴着晨曦走在乡间公路上的时候,当他们披着月色“晚点名”的时候,当他们给小学生分发礼物的时候,当他们为午睡的孩子披衣服的时候,当他们声情并茂地教唱“长亭外,古道边”的时候,当他们为两天的“教师生涯”写总结的时候……这些花儿就那么自然地盛开了,盛开在6月的骄阳下,盛开在楚天的云影里。

花河边的花儿啊,尽情地开吧,愿你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愿你在每一片开放过的土地,都留下春光永驻,都留下春意盎然。学生陈一鹤的家长感慨:

感谢学校为孩子们的成长搭建舞台,让孩子们收获人生的感悟。以前,面对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我的孩子很爱发牢骚,认识比较偏激,这次回来我发现他改变很大。在与他的交流中,有一句话让我很感动,他说:“我要用自己的努力,改變我们社会中还不够完美的地方,改变我们生活中还不够完美的地方。”作为家长,我觉得“游学支教”非常好,是利于孩子成长的绿色通道,我为孩子能够在丰台二中成长为阳光男孩而感到幸福。

游学支教课程如何走向深化

青春是一场盛大的行走,教师带着学生一同游学支教,进行“体验式育人”活动尝试,像几条大鱼带着一群小鱼游走,是一种美丽的教育形态;让学生们在路上接触不同的人,感受不同的事,在旅途中体会别样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智模式,促使他们在差别境遇中感知自我,在角色体验中强化责任意识,在现实中树立热爱祖国、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理想。

“支教”的重点在“教”,“教”的目的并不是教会孩子更多课本上的知识,而是改善他们薄弱的环节(如边远地区的小学基本不接触艺术类、体育类课程,短期支教可以在这方面多下功夫),教会他们一些新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对于学习的兴趣。

我们去支教的地方都是小学,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例如不知道与同学怎么相处,和好朋友闹别扭啦、遇到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社会现象啦……我们的学生与支教地的孩子保持联系,成为他们的朋友,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可以信赖和依靠的人(如2014年、2015年的后续捐书、捐物活动,支教学校校长写来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有时候也许就是几句话,可能会影响孩子一生。

支教地的孩子们也许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是梦想,什么是未来,他们只知道读到什么时候学就上到什么时候,读不好、考不上高一级学校就不读了。但是因为有我们给了他们一个榜样的力量,给了他们一个正确的人生导向,他们觉得梦想不再遥远。一个支教地的孩子写信说:“哥哥姐姐,以前我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每天就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但是现在我知道了,我以后要成为和你们一样的人。”能看到孩子们如此的变化和成长,是支教者最大的收获。

我们对“行走课程”充满信心,在接下来的实践中要重点把握好四个方面:

一是把握好正确的践学导向。将支教活动与“中国梦”教育紧密结合,让每个青少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让每个学生在“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梦成则中国圆梦”的理念指引下,健康成长,勇敢前行。

二是把握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将支教活动与继承优秀道德传统相结合,在广阔天地、淳朴民风和艰苦环境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勤奋博学、仁爱互助的优良品格。

三是把握好社会实践的主体地位。“游学支教”只是手段,目的在于积极推进教育课程改革,广开思路,因地制宜,开发和利用一些条件性和素材性的课程资源,补充校内资源和文本资源的不足,使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走出教科书的狭隘视野,利用一切资源为学校的教育发展服务。

四是把握好参与者的个人心路历程。“游学支教课程”必须弘扬社会主旋律,时时处处将思想教育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坚持“做上品教育”的理念,从“心”开始,引领学生健康生活,帮助他们成为一个具有家国情怀的大气之人。

猜你喜欢
游学支教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警惕功利性支教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理性看待“海外游学热”
海外游学别因焦虑而盲目跟风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海外游学勿忘教育之本
寓教于游,从“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