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节外生枝”,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2017-10-17 00:18侍建伟
教育界·中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动态生成

侍建伟

【摘要】语文课堂应该是动态生成,具有生命活力的。本文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寻找切入生成的“点”,捕捉并巧妙运用课堂生成的资源,于“瓶颈”处、“错误”处、“激辩”处、“留白”处分别进行点破、点化、点评、点补,让课堂因“生成”而迸发出智慧的活力和灵性。

【关键词】 动态生成;生成的“点”;生成方式

余文森教授在《有效教学十讲》一书中指出:“生成性”应该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基本特性和价值追求[1]。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非常重视课堂的“生成性”,课堂教学中也总是闪现出师生对话碰撞的智慧火花。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努力寻找切入生成的“点”,开启一场没有预约的精彩语文之旅。

一、点破:于“瓶颈”处求生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会生成一些高水平或者是“空中楼阁”的教学问题,但是由于自身知识水平和社会经验的缺乏,他们与文本只是“泛泛之交”,无法与文本“深交”,只能在文本的外围或者作者的情感世界外徘徊。简单地说,此时学生的思维也就是卡在了“瓶颈”上。这时候,我们老师就要像《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一样,借助于生發的问题,巧妙地借给学生“东风”,促使学生把问题往更深处进行思考,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引导学生的知识、思维都能“更上一层楼”。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的最后一段话:“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这是一个含义深刻的句子。在赞美泗水河畔迷人的春色时,有的学生不禁提出来:“作者主要写孔子和弟子们的活动,怎么突然又描写泗水春色呢?”此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一石”抛向学生,激起学生思维的“千层浪”,引导学生探究这句话在文中的深意和作用。这样,学生就知道这句话是借泗水河畔的迷人春景,赞美了孔子和弟子们之间浓浓的情谊,在文中有着深化中心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生成的问题进行了有深度、有厚度的思考、探究,这既让学生的思维抵达了文本深处,与作者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又培养了学生有效探究的能力。

二、点化:于“错误”处求生成

小学生年龄小,不懂得“三思而后行”,因而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会出现许多错误,这是很正常的。就像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不断通过反复思考挖掘错误的缘由并逐渐消除错误的过程。” [2]在教学中,我们要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用“错”演绎出别样的精彩课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这个案例:

《墨梅》教学片段:

(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将“只流清气满乾坤”的“流”写成了“留”)

师:一些同学把“流”写成了“留”,(板书:“流”“留”)我想请这些同学来谈谈写“留”的理由。

生:我想,梅花是把自己的香气留在世间,这儿的“留”是留下的意思。

生:《石灰吟》中有“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我觉得这两个“留”的意思差不多,所以就写了这个“留”。

师:那么,“只流清气满乾坤”中的“流”是什么意思呢?

生:是“弥漫,充满”的意思。

师:如果你是王冕,会用哪个呢?

生:我觉得还是用“流”好。因为梅花的清香之气,是在空气中流动的,是弥漫开来的。用“流”富有动感,也有诗意。

生:我也觉得用“流”好。大家听过“流芳千古”吧!这个“流”还有流传的意思。王冕在梅花身上寄予了特立独行、贞节自守的气骨,他是想让梅花的这种高洁的品格流传下来。

在教学《墨梅》这首诗时,很多同学都会将诗中的“流”写成“留”。对此, 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是让学生把错别字订正过来,然后就不了了之了。而在这个案例中,这位教师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基于这一错误资源,借机引导学生对“流”和“留”的进行分析、比较,走进“流”背后所展开的诗意“桃花源”,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韵味犹长。

三、点评:于“激辩”处求生成

俗话说“千人千面”,每个人的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对文本的解读和体验也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有许多意见达不成统一的时候。此刻,我们教师就要从“教书匠”转变为“艺术大师”,引导学生展开激辩。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有这样一句话:“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在学习时,有位同学说:“我觉得老人在撒谎,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每天爬上爬下一千八百多级,能不累吗?”这时,教室里又出现了“老人不累”的声音。于是,我便引导学生展开一场激辩:天游峰扫路老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苦不苦?正方的观点:天游峰的扫路老人工作不累、生活不苦。反方的观点:天游峰的扫路老人工作苦、生活累。我对学生提的要求:走进文本中寻找各自的理由,再结合生活中的体验、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辩论中,有的说:“天游峰的扫路老人不累,他是一边工作,一边欣赏风景,干得轻松自在。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充满无限的乐趣,心旷神怡自然就感觉不到身体劳累了。即使偶尔感觉辛苦,但相比工作获得的乐趣,他也是甘之如饴的。”有的说:“天游峰那么高,那么险,游客们爬着都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一个七十岁的老人,每天往返要爬一千八百多级的石梯,怎能不觉得累呢?”……在这种辩论中,学生对老人的形象有了多元化的解读,对文本也有了深层次的感悟。这样的语文学习,才是真正的基于学生视角的语文学习。

四、点补:于“留白”处求生成

“留白”是书法绘画上的一种手法,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这种手法以无胜有,有无相生,是一种巧妙的艺术表达,更是一种智慧。在小语教材中,余味无穷的“留白”也比比皆是,教学中,我们留心挖掘与文本有联系的“空白”,找准生成的训练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孔子游春》中写“孔子论水”的那一段:“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这段话中的省略号显然是一处意犹未尽的“留白”,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水还有哪些特点呢?请学生来当一回小孔子,来谈一番自己的宏论!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水的特点在学生们“点补”的生成中延续着精彩。

生:水若满则溢,它好像懂得知足常乐,不贪得无厌。

生:水遇到石阻,绝不回流,它好像懂得勇往直前。

生:水滋润万物,从不求回报,它好像很仁慈。

生:水扬清激浊,洗涤万物,它好像在教人求真求善求美。

生:水有刚强的一面,胸怀志向,百折不回,它好像有韧性。

生:水或深或浅,清澈透明,它好像纯洁无瑕。

生:水小可成滴,大可成洋,它好像很有气量。

……

在这个“点补”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怀揣着问题走进了课堂,而且带着新的收获走出了课堂。这补白处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语言再创造的想象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学生下笔有话可写,实现了从读到写的完美过渡,并且让学生真正地走入了文本,与孔子实现了一场心灵的会话,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俗话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一幅富于变化、流光溢彩的“动态生成”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找准生成的“点”,把握住语文课堂“动态生成”的脉搏,调控并挖掘出学生深层次的有效生成,让学生在“节外生枝”中对文本进行“深度学习”,与作者进行“深度交流”,实现自我的“深度思考”,从而让学生语文学习真正发生。

【参考文献】

[1] 徐金国. 课堂生成的智慧[M].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

[2] 张宏宽. 试谈语文教学中“错误资源”利用的策略[J].学科教学,2017(2).

猜你喜欢
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 彰显活力数学课堂
动态生成,彰显数学课堂活力
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凸显数学生命活力
品德课堂“动态生成”资源的运用策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