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以5-6岁幼儿为例

2017-12-20 05:41王建萍王丽燕大连大学教育学院
幼儿100 2017年33期
关键词:同伴幼儿教育

文/王建萍 王丽燕 大连大学教育学院

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以5-6岁幼儿为例

文/王建萍 王丽燕 大连大学教育学院

幼儿期是人生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期社会性的形成对幼儿今后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更关乎到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调查表明,5-6岁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检出率为2.56%。显而易见,社会退缩行为是5-6岁幼儿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现象,同时也是阻碍幼儿健康成长的最大心理障碍之一。所以幼儿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一阶段。倘若5-6岁幼儿心理出现问题,并且未能及时治愈,将会影响其一生。轻者会患上自闭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严重者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因而,笔者以5-6岁幼儿为例,在论述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特点的基础上,对其社会退缩行为的成因进行深入地探讨,并对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纠正提出若干合理化建议。

一、5-6岁幼儿社会行为的特征

将幼儿的社会适应行为与社会退缩行为两者的主要特征相对比,可更加直观地凸显出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表现方式。

(一)社会适应行为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5-6岁幼儿社会适应行为的最重要特征就是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首先表现为在群体活动中积极、快乐,并对小学生活有好奇和向往;其次是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能够理解规则的意义,能与同伴协商制定游戏和活动规则,并且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接受的任务等。

对5-6岁幼儿来说,他们此时处于幼儿园大班,已经完全适应幼儿园生活,并且能在游戏活动中很好地与同伴相处,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同时,他们对小学生活充满好奇,对戴红领巾的小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羡慕之情,会有参观小学的愿望。

(二)社会退缩行为

幼儿社会退缩是指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下表现出的独自游戏和消磨时光的行为。社会退缩行为和幼儿的害羞行为容易混淆,尤其体现在二者的表现上。因为无论是社会退缩行为,还是害羞行为,都会表现出紧张、焦虑,甚至恐惧;二者的区别就是造成焦虑紧张的原因不同,社会退缩行为的焦虑紧张是无论面对任何人时候都会表现出焦虑紧张,害羞行为只是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才会这样。

通过对5-6岁社会退缩行为的幼儿与害羞幼儿的行为对比,可以把社会退缩幼儿的行为特点分为两个层面:第一,心理层面,社会退缩行为幼儿在心理层面就是严重自卑自闭,焦虑紧张,恐惧接触新的环境与人群;第二,社会实践层面,社会退缩幼儿往往独来独往,喜欢一个人独处,面对问题显得手足无措,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二、5-6岁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分析

社会退缩幼儿的表现特点有心理层面和社会实践层面两个方面,从这两方面探究发现造成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有内外两个因素。下面就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对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进行探究。

(一)内部因素

1.先天生理。

造成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先天的生理因素。有些幼儿先天体弱多病,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流与沟通,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差。正是因为这一类幼儿先天的气质导致其自信心不足,害怕与人交往。性格内向过度,与陌生人不交流可以理解,但是在熟识的人群中沉默寡言,害怕与人交流就是严重的社会退缩行为。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先天生理缺陷造成的社会退缩行为,据调查研究表明,超过80%的先天患病或者残疾幼儿在5-6岁时期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退缩行为,而在这80%的幼儿中又有超过65%的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是长期的。

2.实践能力。

社会实践程度这个概念通常是对于成人而言的。幼儿虽然社会阅历无从谈起,但是依然有一定意义上的社会实践。美国育儿专家伊丽莎白•潘特丽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征制作设计了《幼儿学做家务事年龄表》,在该表中对5-6岁的幼儿的要求就是能够独立准备书包等学习用品。对正常幼儿来说这个任务比较简单,而对社会退缩幼儿来说,此任务有一定的困难。因此,能力的高低也是导致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重要原因。能力高的幼儿面对问题的时候总是能够想尽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坐以待毙;而能力偏低的幼儿面对困难措施的时候会一脸茫然,然后无可奈何,得到的结果就是自信心受到打击。

(二)外部因素

1.父母教育方式。

父母是幼儿的直接老师,幼儿很多方面都会受到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旦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当,会给幼儿带来深远的影响。按照父母的教养态度,大致可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如下四种类型:

第一,虎爸虎妈式教养,这类父母对于幼儿的要求较高,期望值比较高,更有甚者,要求一切无条件服从他们。这类父母教育下的幼儿,心理压力很大,难免会产生抵触情绪。

第二,猫爸猫妈式教养,这类父母性情温和,这种教育方式比较科学,更加民主。他们虽然温和,但也有一定的权威,给幼儿充分的自由度。国外研究表明婚姻质量较高的父母表现出更多的此类型教养,会给予幼儿较多的接纳与鼓励,并对幼儿需求较为敏感,这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不断发展,社会退缩行为减少。

第三,蜜爸蜜妈式教养,这种教育方式也是一种极端教育方式,即溺爱。相对于专制性父母,这类父母教育方式太过于放纵孩子。满足孩子一切要求,使幼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犹如温室里的花朵一样。

第四,龟爸龟妈式教养,这类父母很像海龟对于下一代的做法,海龟会在产卵期游到海滩上,把卵产在沙滩洞穴里,之后就不管不顾,然后独自游回大海。这种父母属于忽视型父母,对于幼儿漠不关心,既不亲近,也不疏远。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幼儿存在很大心理认知上的偏差,他们在精神、物质、教育等层面的缺失,阻碍了幼儿社交能力的发展,使他们信心不足,容易产生极端个性。

表1是父母所持的不同教育态度对幼儿退缩行为影响的关系。表1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出,不同类型的父母秉持不同的教育态度,由此导致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表现频率也不相同。

表1 父母类型、教育态度与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关系

2.同伴关系。

同伴交往可以很大程度上促进幼儿的社会化。被同伴不待见,甚至被同伴排挤,被冷落,这样的幼儿就会失去与同伴交往的信心,他们就会更加自闭,更愿意一个人相处,把自己困在自己的世界,无法自拔。久而久之,被同伴所孤立的幼儿因为缺少社会经验和社会理解能力,使社会认知能力严重不足,就会表现得非常焦虑,与正常的社会交往渐行渐远。5-6岁的幼儿正处于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期,若此阶段没有形成很好的同伴关系,将阻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5-6岁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纠正对策

造成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针对这些因素提出相对应的纠正对策。

(一)内部纠正对策

1.榜样示范。

5-6岁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给他们一个学习模仿的标杆,慢慢来改善其社会退缩行为。榜样既可以是父母、老师、同伴,也可以是电影动画中的人物,只要积极向上,有助于幼儿交流,就可以作为社会退缩幼儿的榜样。同时,父母、老师在示范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留意,一旦幼儿产生亲社会行为,应该及时地给予表扬肯定,肯定幼儿的做法,鼓励其延续这种行为。因为幼儿思想简单,得到表扬后心情愉悦,消极情绪就会被取代。幼儿心情愉悦后自然会延续亲近社会的行为,社会退缩行为慢慢会被代替。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对促进幼儿社会性、人际沟通与交往、情绪情感等方面有重要作用。模拟社会交往活动能够帮助幼儿改善社会退缩行为,5-6岁幼儿的模仿活动不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设计的。他们试着通过自己的模仿诉说自己心里的想法,把事先准备好的任务和目的准确表达出来。同时,幼儿会在游戏前制定好自己的游戏规则,并且在游戏模仿活动中自觉地遵守游戏规则,并且还会积极维护游戏规则,对破坏游戏规则的成员提出批评。幼儿的游戏越来越“专业”。因此,家长与幼儿园可以积极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具体做法:首先,幼儿先扮演其中一个角色,模拟社交情境,然后与幼儿交换角色,再进行社交活动的再模拟,给幼儿思考提供不同的角度。同时,父母或者老师也可以积极参与,也可以在一边观看指导,对于幼儿的好的积极反馈及时给予认可表扬,多引导。让幼儿在模拟中得到快乐,在真正的社会交往中,幼儿才会有意识地改善社会退缩行为。

(二)外部纠正对策

1.改善亲子关系,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亲子关系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自信心,反之不佳的亲子关系则会大大增加幼儿出现社会退缩行为的机率。因此,如何与幼儿相处显得非常重要。父母应在确保不溺爱孩子的前提下,给予幼儿足够的关心与疼爱,让幼儿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作为家长,应该多多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并在游戏中尊重幼儿的观点,多理解、认可、表扬,提高幼儿的自信,这样有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幼儿出现社会退缩行为的频率也会相对有所减少。

创造一种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能够大大降低幼儿出现社会退缩行为的可能性。以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气质类型为例,“猫爸猫妈”式的父母懂得如何科学育儿,所以他们营造的家庭氛围是温馨和睦的,因此社会退缩行为幼儿所占的比例最少。然而“虎爸虎妈”严厉的教育方式给予幼儿很大的心理压力,父母又对幼儿的期望值过高,因此这类家庭家庭氛围比较紧张,不是最舒适的;“蜜爸蜜妈”和“龟爸龟妈”,一种是溺爱型的教育方式,一种是不管不问的教育方式,前者营造的是幼儿至上的机械式家庭氛围,后者营造出来的家庭氛围是一潭死水,这都将会对幼儿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父母应该科学民主地对待幼儿,努力营造健康舒适的家庭氛围,为幼儿的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和谐环境。

2.积极引导幼儿进行同伴交往。

要改善幼儿社会退缩行为,就要使社会退缩的幼儿改变自我中心性思维,帮助幼儿打破隔绝的自我世界,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同伴交往是5-6岁幼儿社会性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5-6幼儿社会退缩行为改善离不开同伴的干预。

为了验证同伴互动对于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重要性,研究者随机挑选了8名社会退缩幼儿参与实验,把有无同伴设计为为变量,观察实验结果。实验发现,有同伴干预的幼儿和没有同伴干预的幼儿表现出明显的差别,有同伴干预的幼儿在社会认知能力、事物的观察理解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与同伴的语言及非语言的互动方面都有明显的提高和改观。实验证明,有同伴干预的社会退缩幼儿可以大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树立自信心,改善社会退缩行为。因此,幼儿需要很多与相同年龄层次的同伴交流的机会与条件,作为幼儿身边的成年人,要尽可能多地给幼儿提供这样的机会,创造幼儿需要的环境,并进行悉心指导,多加鼓励和表扬,积极引导,让幼儿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开心地与同伴玩耍,降低社会退缩行为发生。

3.家庭与幼儿园联手合作。

5-6岁的幼儿接触最多的除了父母就是老师,所以家长与老师联手合作,努力减少幼儿的社会退缩行为。一方面,作为幼儿园老师应该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地与社会退缩幼儿父母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幼儿的信息,并且了解幼儿的家庭环境,对于幼儿参与的社会环境做一个评估,找出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对于一些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及时指出,尤其是“龟爸龟妈”式的不管不问、放任自流的教育态度,还有“蜜爸蜜妈”式的溺爱型的教育方式,对于这些父母,提出中肯建议。还可以召开家长会,把幼儿父母以“家园交流会”“家长会”“亲子互动”等形式聚集到一起,彼此之间多交流育儿经验与方法,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在幼儿的教育过程中陪伴时间最长的老师,对于幼儿的成长家长起着任何人无可替代的作用。家长不仅要及时把幼儿情况反馈给幼儿园,还要主动询问幼儿园相关教师,全面掌握幼儿的表现,全面评估幼儿的行为,对于不当的教养教育方式及时更正,父母只有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幼儿的健康成长才会有稳定可靠的保障。

四、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全面放开,很多家庭都不止有一个幼儿,而相对于年龄更小的幼儿,5-6岁幼儿在父母看来已经是“大孩子”了,因此陪伴得更少了,所以很多幼儿容易出现社会退缩行为的现象。作为家长应该科学育儿、民主育儿,给幼儿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家庭氛围,多鼓励表扬,积极与幼儿沟通,走进幼儿的心灵世界,理解幼儿的想法,减少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产生,让幼儿健康成长,以便长大成人之后能够更好地彰显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猜你喜欢
同伴幼儿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寻找失散的同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