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气血学说在临床的指导

2018-01-12 14:09余江维余国君曲江凤
关键词:黄帝内经脏腑阴阳

黄 玮,余江维*,余国君,曲江凤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2)

基金项目: 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构建中医气血辨证智能化诊断逻辑体系研究及其科研教育学意义(黔省专合字(2012)47号);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中医气血辨证的形式化、智能化诊断规则研究(黔科合中药字[2011]JKZ7038号)

通讯作者:余江维

气血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气血的改变以及脏腑的功能与疾病紧密相连,气血的功能出现改变也能反映出脏腑的问题,因此我们从气血的方面进行辨证,可以掌握疾病的整体概况,调节气血就可以改善脏腑的功能,以便达到治疗疾病的目标。

1 气血是人体生命之本

气血是人体中最重要的两种成分,气血状态决定着人的组织生理状态,如“气血盛则通髯美长……气血皆少则手瘦以寒”(《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气血的关系涉及健康与疾病的转化,如“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灵枢·调经论》)[1]。

2 指导治疗疾病

调和气血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内经》首立调和气血,气血理论导源于《内经》,调和气血作为治疗原则在《内经》中己经明确提出。治病求本,本于正气,关键在于疏其血气,令其通畅调达,而致于正常。因此,调和气血是治疗百病皆在调气血疾病的基本原则,是治则的核心内容[2]。

3 临床指导治则、指导用药

《黄帝内经》经常通过病因、病机、症状和脉象等综合判断疾病的情况。又因为脉为血之府,因此,许多疾病可以从脉象上反映出来,因此从气血方面对于诊断疾病有很大的意义。在确定治则、指导用药有一下几个方面:

(1)调节法:调即调节缓和,应用的范围比较广,只要是阴阳气血失调,寒热虚实相杂,表里内外不和,都可以用调节法。

(2)补益法: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但补法又有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不同。注意,当大剂量的补益药物的使用会导致人体上火。

(3)泻法:这个方法运用于里实证。《素问·调经论》说:“气有余,则泻其经隧……血有余则泻其盛经出其血”。“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与内”泻法在具体应用时,还须注意次序先后,有时需结合其它治法。

(4)温经法:此法有助阳疏通血脉的作用,在虚寒的情况下用之相宜。同时我们在临床上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4 针灸治疗疾病

针灸是是祖国的传统的特色治疗方法,通过针灸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气血阴阳的协调,以下从病位和病性两个方面来探讨。

4.1 通过病性辨别其阴阳

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气血,各守其方”。在辨别疾病的病性时候,通过是否是脏腑病来辨别其阴阳的属性,同时选择的雪舞应该和刺法相结合。

4.2 通过病位而知其经脉

针灸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来达到调节脏腑气血平衡的功能。《黄帝内经》中提到: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疾病的病位而找到其所在的经脉属络,并配合补泻的针刺手法,配穴方法等来调节人体脏腑的气血。

5 对中医伤科学的影响

气血和伤科的关系很密切,当人体受到外力损伤后,常导致气血运行失常而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如 瘀血等。所以中医伤科学在治疗上,以调气血为主。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原动力,气行则血行;瘀血不除去,新血不生成,祛瘀是治疗瘀血的关键[3]。《素问·痿论》说:“肝主身之筋膜。”因此,肝血得以濡养,筋膜则灵活自如。可见在临床指导伤科学,我们应该积极运用活血化瘀、理气活血等调节气血的方法来治疗疾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 判断疾病的预后

人体气血的改变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情况息息相关,因此通过观察人体的气血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灵枢·五色》指出:“察其泽夭,以观成败”。人体的面部气血可以反映出人体脏腑的精气,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平常时,气血和形体相应,故能相得而生,反之则病。“形气相失,说之难治,色夭不泽,说之难已”。可见气血在判断疾病的预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中起了关键性性作用,对临床的指导也有重要意义[4-5]。

7 总 结

总上所述,气血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辨证施治,祛病养生的理论依据。故研究气血对于发展中医学,丰富其科学内涵,指导临床实践,判断疾病预后很有意义,我们还要不断的探索和挖掘、发展和完善气血学说。

[1]张维波.《黄帝内经》气血经络概念解析[J].中国针灸,2013,33(08):708-716.

[2]李万斌.百病皆在调气血[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

[3]郭 勇.郭振江筋伤调治气血法学术经验初探[J].北京中医药,2011,30(8):588.

[4]桑 曜,黄永昌.《内经》气血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J].甘肃中医,1998,(03):4-6.

[5]王大仁.气血理论的现代研究[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1992,(01):46-49.

猜你喜欢
黄帝内经脏腑阴阳
Instructions for Authors
Screeni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blood stasis constitu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as Shadows of Light and Dark Shad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Network Biological Modeling:A Novel Approach to Interpre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of Exterior-Interior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and Large Intestine
Summary on Professor QIAO Bao-zhang's Experience i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for Pancreatic Cancer
Mathematical Analysis of the Meridian Sys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