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评价

2018-01-15 22:34黄欣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35期
关键词:乌司他丁奥曲肽急性胰腺炎

黄欣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0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50例。对照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乌司他丁治疗, 研究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采用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 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热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腹痛腹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CRP)恢复时间、血清淀粉酶(AMS)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显著,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指标, 提高临床疗效, 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奥曲肽;乌司他丁;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5.071

急性胰腺炎属于临床较常见的消化系统急腹症, 且病情危重, 临床病死率高[1]。急性胰腺炎患者会伴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见血胰酶增高;若急性胰腺炎患者未能够得到及时治疗, 则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功能障碍, 甚至器官衰竭, 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存质量[2]。本次研究旨在探讨分析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1日~2017年6月30日收治的急性胰腺炎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 均符合关于急性胰腺炎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伴有急性肠炎病史、肠梗阻病史、消化性溃疡穿孔史、腹部肿瘤史、创伤史的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50例。对照组中男31例, 女19例, 年龄19~68岁, 平均年龄(34.63±11.39)岁。研究组中男29例, 女21例, 年龄20~66岁, 平均年龄(34.54±

11.4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常规治疗 给予两组急性胰腺炎患者常规对症治疗, 如对症补充血容量、营养支持, 结合患者的实际病况可给予镇痛治疗等。

1. 2. 2 对照组 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乌司他丁治疗, 具体用法及剂量为:首先将乌司他丁(10万U)与葡萄糖溶液(5.00%, 250 ml)混合, 静脉滴注, 2次/d, 持续治疗3 d;第4天开始改为1次/d, 共治疗14 d。

1. 2. 3 研究组 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应用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 乌司他丁的用法及剂量与对照组相同;奥曲肽具体用法及剂量为:奥曲肽(0.5 mg)与氢氧化钠(0.90%, 250 ml),

泵注, 20 μg/h, 共治疗14 d。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发热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腹痛腹胀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CRP恢复时间、AMS恢复时间。

1. 4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疾病相关临床症状均消失, 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均为正常值范围;显效:患者疾病相关临床症状均有改善, 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显示部分指标有显著改善, 但未恢复正常范围;有效:患者疾病相关临床症状稍微有改善, 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小部分指标有所改善, 但未恢复正常范围;无效:患者经治疗后疾病症状均无明显变化, 个别患者甚至加重, 而且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显示无改变。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

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40/50), 包括13例痊愈, 11例显效, 16例有效, 10例

无效;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48/50), 包括

24例痊愈, 16例显效, 8例有效, 2例无效;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606, P=0.0138<0.05)。

2. 2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对照组发热消失时间为(2.59±0.51)d,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为(2.31±0.63)d, 腹痛腹胀消失时间为(5.17±0.72)d;研究组发热消失时间为(1.77±0.25)d,

恶心呕吐消失时間为(1.53±0.52)d, 腹痛腹胀消失时间为(2.62±0.44)d;研究组发热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腹痛腹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3 两组临床指标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 对照组住院时间为(21.89±1.37)d, CRP恢复时间为(7.19±2.36)d, AMS恢复时间为(7.14±1.33)d;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4.76±1.34)d, CRP恢复时间为(5.09±1.13)d, AMS恢复时间为(4.37±1.16)d;

研究组住院时间、CRP恢复时间、AMS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是临床消化科较常见的急腹症, 该疾病病情危重, 而且疾病发展迅速, 临床病死率高。由于患者胰腺内胰酶被激活, 而致使胰腺组织出现出血、水肿症状, 甚至

坏死。endprint

针对急性胰腺炎的疾病特点, 临床认为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炎性介质在发生急性胰腺炎以及持续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作用[3]。乌司他丁是属于人工提取的糖蛋白, 该药物的蛋白抑制作用高效广谱;通过给予患者静脉滴注, 可以降低纤溶酶、胰蛋白酶、弹性蛋白酶活性, 以及减少肠源性内毒素吸收, 因此可以产生有效抑制内源性休克因子以及多种炎性介质, 使患者临床症状得以有效改善。但是乌司他丁半衰期短, 需要给予患者频繁用药, 致使临床不良反应高[4]。奥曲肽的药物作用与内源性生长抑制素相类似, 药物作用持久, 而且半衰期长。奥曲肽可以有效抑制胰腺内分泌、生长激素病理性分泌等, 还可以有效抑制胰岛素、胃酸、胰酶分泌, 使胰腺实质细胞膜得以有效保护[5-7]。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 通过有效抑制胃肠运动, 进而改善患者机体微循环,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迅速缓解疾病症状, 促进疾病康复[8-11]。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 高于对照组的8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发热消失时间、恶心呕吐消失时间、腹痛腹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CRP恢复时间、AMS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急性胰腺炎应用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效果显著, 可以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 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加强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宋奇峰, 周建波, 桑建忠, 等. 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对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分析.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6, 16(7): 158-160.

[2] 孙兵, 施福田, 孟永前, 等. 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脂肪酶、CRP及临床疗效影响研究.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5, 15(12):122-124.

[3] 吴银亚, 向正国, 张卫平, 等. 联用乌司他丁与奥曲肽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中国急救医学, 2016, 36(z1):183-184.

[4] 柴伟. 乌司他丁联合奥曲肽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及对细胞因子以及淀粉酶的影响. 贵州医药, 2017, 41(3):261-263.

[5] 郎力. 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临床效果评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13):147-148.

[6] 温艳清, 马海英, 张旭, 等. 奥曲肽治疗轻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及对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6, 21(4):585-587.

[7] 江宗奇. 乌司他丁与奥曲肽联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6, 16(1):26-28.

[8] 王瑞, 李浩萍, 段永宏. 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評价. 陕西医学杂志, 2014(3):350-352.

[9] 周逸华. 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 中国基层医药, 2011, 18(23):3263-3264.

[10] 朱珊玲. 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疗效观察. 河北医药, 2013(23):3605-3606.

[11] 高永祺, 陈勇坚, 彭玉维, 等. 奥曲肽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7):54.

[收稿日期:2017-1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乌司他丁奥曲肽急性胰腺炎
乌司他丁对急腹症患者围术期炎症因子的影响
生长抑素、奥曲肽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
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降钙素原评估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的临床价值
生长抑素与奥曲肽治疗急性胰腺炎的对比研究
急性胰腺炎非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
观察奥曲肽治疗腹部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乌司他丁与血必净联用治疗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效果观察
乌司他丁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
术中应用乌司他丁治疗对食管癌患者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