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中的文本细读

2018-01-17 01:46沈志峰
江西教育C 2018年11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教学研究小学语文

沈志峰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阅读教学的效率,更决定着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领悟程度。文本是衔接作者、教者和学者的桥梁和纽带,只有文本细读才能真正带领学生潜入文本深处。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文本细读 教学研究

叶圣陶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文本要细读,要善于涵咏,要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借助语言习得方法,领悟文本的思想感情。

一、沉入细节,品味文本用词之巧

“一花一世界,一字一乾坤”,字、词、标点是语言的基础,是组成文本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把握文意的切入点。细品字词标点,不仅可以锻炼学生对文本敏锐的感知力和理解力,更能有效地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在文本解读中要抓住细节,根据关键词句巧妙设计问题,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在“潜心涵咏”中感知语言的魅力。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中,关于弱小萨沙与妈妈有两句对话——“这么说我就是最弱小的了?”“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了吧,妈妈?”这两句话都含有“最弱小”一词,但一个是反问句,一个是疑问句,细细品味,却表达了两种意思、两种心境。于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讨论“从两句话中分别看出萨沙和妈妈怎样的想法”。课堂是思维的战场,是学生思想交锋的阵地,经过反复的涵咏体味之后,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人物内心世界的发展变化。

朱熹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读书要细,教师不能忽视对文本细微处的讲解,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以读促思,让学生与文本进行精神的对话和交流,完成对文本信息的处理,促进学生自我意识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实现心灵的成长。

二、倡导多元,领悟文本内涵之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语用为主,并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精神境界。所以,文本细读不仅指词语、段落、篇章结构的细读,更应当注重思想内涵的多元解读,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平台,打造自主创新的空间,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促进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路花香》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角度增进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分别谈一谈自己喜欢好水罐还是破水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学生们经过短暂的思考,根据两只水罐品性的优劣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大部分学生更喜欢破水罐,觉得它虽然破却发挥了应有的价值,创造出美丽与繁华。在讨论过程中,一名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看法:她喜欢挑水工,她认为挑水工发现了两只罐子的优点并有效利用,让两只罐子有了各自的归宿。教师赞扬了这位学生另辟蹊径的想法,并向学生提出:“做一个挑水工一样的人,尊重和理解每一个人的缺陷,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一定会打开一扇窗。”课堂在这样的对话与思维碰撞中,实现了突破。

潘新和先生说过:“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鼓励多元解读,给学生搭建开放的平台,锻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本、挖掘文本、拓展文本的文本阅读能力,使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思维的演练场。

三、关注留白,感知文本设计之妙

“留白”取意于国画中的“留白”技法,“知其白,守其黑”,在黑白的色彩間虚实相生,意蕴无穷。小学文本解读中,教师不能只关注语言的表层信息,还要关注那些弦外之音,也就是文字背后的东西。带领学生一起潜入文本,想一想、补一补,让学生乘着想象的翅膀,驰骋于文本深处,邂逅不曾领略的风景。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体现了祖父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可是文中只有一处关于祖父的正面描写,再有就是祖父的笑。“大笑起来”“笑得够了”“还在笑”这三次“笑”恰恰是作者的留白,教师让学生发挥想象——从笑声中可以看出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重读文本、讨论交流,在“笑”中读出了包容,读出了温情,读出了宠爱,读出了“我”对园子的感情,读出了作者用尽笔墨写园子实际上是在写最想念的祖父。在孩子们的想象中,文本不再是干瘪的文字,人物形象呼之欲出,情感饱满深沉。

文本细读是一个享受阅读、品味文学之美的过程,也是修炼自己精神生命的法门。细品留白,能够品出流水中的春意,也能够品出云端上的豪情。参透看得见的文本是技术,而悟透看不见的留白是艺术。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挖掘出了文本留白之处,带领学生深入浅出地感受,帮助学生打开想象的心门,去体会文本语义之妙。

四、引导质疑,挖掘文本意蕴之深

文本细读要寻找“细”的地方,也要把握“读”的方法,可以说“于未晓处质疑,于无疑处生疑”是文本细读的最高境界了。关于文本解读,很多时候初读并没有障碍,细读之后,越品味越发现有需要咀嚼的地方。文似看山不喜平,文本解读也是这样,一马平川的解读无法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为此,教师要善于质疑,更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在质疑中挖掘文本的意蕴。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记叙了二战时期,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紧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的故事。学完课文,学生赞叹这家人的机智和勇敢,但还没有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升到爱国主义层次。为此,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质疑——“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学生根据课文,总结出“这是巧妙的半截蜡烛,其中藏了重要的情报”“这是危险的半截蜡烛,它关系着情报,关系着一家人的性命”等结论。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再仔细品读“万一……三口生命的结束”这一段,经过讨论分析后,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旨:一家人在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先是想到情报的安全,这是多么伟大无私的精神;面对危险的时候,小主人公是那样的临危不惧,从容不迫,这是怎样的勇敢和机智;这都是因为对国家对民族的大爱,让他们临危不惧、视死如归。

如果说一堂课是满载着学生的大船,那教师就是那最重要的舵手,要时时刻刻启发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并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质疑的能力,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在质疑中不断深入文本。

总而言之,文本细读不仅是优化语文教学的必要手段,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针对教材特点,潜心研读,读出关键字词句,找准细读的切入点。也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找到潜入文本的“入口”,巧妙设计,带领学生在文本里“走个来回”,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文本的滋味和内涵,抵达理想的教育彼岸。

参考文献:

[1]徐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6(35).

[2]戴吉春.刍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J].教书育人.2016(13).

[3]姜迎春.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际运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5(33).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合兴小学)

责任编辑:陈 易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教学研究小学语文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于文本细读的运用探讨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交替传译中听记平衡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