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低年级学生写话能力的策略

2018-01-18 09:58周峥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标点课文教材

周峥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初期(6—12岁)的孩子处于智能发展的高峰期,对周围世界十分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情感丰富,善于形象思维,其语言、文字表达正处于从生活化口语向书面化表达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因为缺乏必要的写作知识储备,大量字詞会说不会写,会认读不会运用,写话能力尚不能满足其内在的表达欲望。因此,写话教学是低年级语文老师必过的“坎”,写话是低年级孩子最畏难的练习。

培养学生写话能力,我们要有正确的解读教材的意识,部编版教材以语文要素的形式呈现单元教学的重点,这为学生习得写话能力提供了最佳路径。

一、围绕“语文要素”,培养语感

部编版教材的编排是从基本语文知识、必备语文能力、适切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等角度,将课程教学细化为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循序渐进,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练习系统之中,即按照“语文要素”来组织教材。入选的课文经过了精挑细选,谋篇布局有匠心,遣词造句规范,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语文要素”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帮助学生培养语感,丰富语料,为写话奠基。如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四季》和《小小的船》都在关注叠词的积累与运用。再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后练习都指向用动词说句子:第一课提供的是动宾结构的短语;第二课提供的句子内容都是讲“水”从高空往下,但是“水”的样态不一样(雨、冰雹、雪),用的动词不一样(落、打、飘);第三课是用带有动词的短语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编者意图十分清晰: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有所感悟,不断积累,举一反三,逐步迁移运用。

二、根据“单元主题”,丰富语料

写话的内容来自生活,也来自于书本。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对课外阅读有期待、有兴趣的时候,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带领、帮助、鼓励学生阅读适合他们的各种书籍,帮助他们亲近阅读,增广见闻。部编版教材在安排单元时,首先考虑“语文要素”,其实是“内容主题”,虽然没有像其他教材版本一样给予单元明确的主题命名,但是教师可以从单元主题入手,辐射到不同文体、相同作者、不同形式的相关书籍,当好孩子课外阅读的“导航员”。比如二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围绕“生物科普故事”来组织文章的,教师可以找其他有关动植物成长变化过程的趣闻、趣事,读给学生听一听,让学生打开眼界,知道书外有书;第五单元都是说理故事,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朗读或推荐一些这类的故事让孩子读一读,积累成语,明白道理……老师就如导航员那样,或用“给孩子大声读书”的示范法,或用“跟着大人一起读”的家校合作法,或用“快乐读书吧”的自我选择法,带领学生遨游于书籍的海洋,一篇篇文章、一本本书、一次次语文活动就像那源源不断的活水,打开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头脑,为写话作储备。

三、紧扣文本特点,初学表达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学生学教材是为了储存语言,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学会运用语言自如地表达。要想自如、自由地表达,首先要在阅读过程中积累、模仿,以促进原生态口语逐步转向规范的书面语。

1.标点符号,逐步入心

标点符号不是文章胜似文章,低年级学生有时候会把字写清楚,但不会加标点,导致表达不清;还有些学生表达时因不会用标点而词不达意,不知如何接下去写。因此,阅读教学中必须重视标点。比如说,在学完汉语拼音,学习第一篇课文时,学生就惊奇地发现课文中有不少小圆圈,并好奇地问它是什么意思。老师耐心地讲解:一句话说完以后,就该加上它,它叫“句号”。并让学生数一数课文里共有几个句号,然后在黑板上出示几个句子,让大家到讲台上练一练。在阅读教学中,抓住“整句话”来教,时常复习,更能帮助学生掌握“句号”这个最常见的标点。学生逐步掌握了一些常见常用的标点,朗读时的语感会细化,写话时的语意表达会更清晰。

2.词语词组,不断建构

抄写词语不是为了默写,是为了掌握构词规律,主动建构新词库。如《世界真美呀》一文中,出现了“蓝湛湛”“绿茵茵”“碧澄澄的”三个表示颜色的词,教师可先让学生模仿ABB式的结构,积累表示颜色的词;再出示其他表示颜色的词,如“雪白雪白、金黄金黄、碧绿碧绿”等,引导学生发现“ABAB”的表达方式;最后呈现图片,说出“苹果绿”“柠檬黄”“玫瑰红”“草绿”“天蓝”“火红”等词,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植物或事物名称”加颜色的词来描述“颜色”。这样在语言环境中,学生学习、积累词语,不断与原有的词概念进行碰撞,会建构起更生动更鲜活的词库。

3.新鲜句子,举一反三

我在教《乡下孩子》一文时,抓住“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这一句,让学生在体会它写法的基础上,仿它的样子,想象乡下孩子还可能怎样就地取材,用哪些东西来做游戏。学生一下子热情高涨了起来:“捉几只萤火虫,照亮了黑暗的蚊帐”;“摘一片芦苇叶,能编出转动的风车”;“采几把野花,把伙伴打扮成仙女”……

4.特色段落,迁移运用

课文中一个个精彩的语段也同样蕴含着典型的语言现象,是学生进行语言运用实践的蓝本,教师要积极地用它创设练习机会。如《秋游》第3段写了秋天农田一派喜人的丰收景象。学完后,让学生写一写秋天的果园。因为学生已经读过《秋天到》这首诗歌了,并且教师已通过媒体向学生展示了秋天果园的具体情形,所以学生乐意写,而且写得非常生动。

四、紧扣教材空白,练习表达

低年级教材的课文虽然篇幅短小,意蕴浅显,但同样存在着丰富的空白点。教师若能抓住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读读悟悟,说说演演,就可以丰富他们的感受与想法,提笔写一写,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写话能力。《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各段故事情节相似,除了文章中的“三借”,学生可以借助生活经验,依托老师提供的资料,想想小壁虎还会问谁借尾巴,把这个话题说一说,演一演,再写一写,是很好的训练。

好的文章结尾也是个“空框”,等待读者往里面“钻”。如《一分钟》,结尾写元元很后悔,后悔什么呢?一分钟可以做些什么呢?教师可以让学生写写字,读读书,记记词语,看看一分钟能写多少字,读多少字,记多少词。再让学生玩玩游戏,感受一下一分钟到底有多长,然后再联系课文,说说元元会后悔些什么。学生的情感闸门会打开:原来玩耍的一分钟很短很快,学习的一分钟却可以做很多事儿呢。当生活与书本被情感打通,学生自然会产生表达的欲望,这时让学生提起笔来写一写,他们就不会词穷。再者像《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等著名的寓言故事,都是续写练习的好材料。

低年级教学要守住“以识促读,以读促写”的原则,随文积累,随文运用,一手抓积累,一手抓运用,把阅读教学真正落实到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正道上来。写话练习的内容要“实”一点。教师要立足课本,深入课本,捕捉到的切入点尽可能是“贴近学生实际,是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和心里话。写话练习的形式要“多”一点。在读写过程中,要配合表演、讨论、竞赛及感情朗读等,以唤起学生的兴趣。写话练习的评判标准要“活”一点。“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学生的阅读和习作都是个性化的行为,使他们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因此评判标准要灵活,写话态度和习惯、一个词、一个标点、一句话、一点心意都可成为赏识的点。

我相信,做到了上述这些方面,语文课堂上的写话练习定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发挥最大的效用。

猜你喜欢
标点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标点可有可无吗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辽史》标点辨误四则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小小标点真厉害
背课文的小偷
有趣的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