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研究

2018-01-27 12:16张万秋彭伟钟学进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全民志愿体育教师

张万秋 彭伟 钟学进

2009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组织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并下发了《关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其中提到:“要鼓励体育教师在完成好课堂体育教学之余,走进社区义务为广大群众提供健身技能指导。要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工作,加强学校体育教师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交流,做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为保证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期有效开展,2010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又制定并颁布了《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要求:形成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主体,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科技工作者和体育教师、体育专业学生组成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者队伍。可见,体育教师是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体育场馆是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及各地方体育局等相关单位积极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为推动全民健身的深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全民健身志愿志愿者队伍建设中没有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作用。显然,要建立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1. 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1.1 发挥体育教师专业优势,提供专业化志愿服务,促进全民健身事业深入发展

志愿服务(Volunteer Service)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基于利他动机,自愿无偿地贡献知识、体能、劳力、经验、技能及时间等,以增进他人福利、提升个人价值、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服务活[1]。以英美为代表发达国家,志愿服务已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而在我国“志愿服务”却是一种“舶来品”,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引入我国,经过近30 多年的本土化实践后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公益、慈善、爱心、救助”为主题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美国学者萨拉蒙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志愿失灵”理论,即志愿组织在满足社会需求、提供志愿服务等方面产生的功能缺陷和效率困境,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慈善的业余主义[2]。所以,要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需要把志愿服务引向专业化,建立专业化的志愿者队伍,提供专业化的志愿服务。

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以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为目的,自愿、无偿地服务他人和社会的公益性活动。通过创造条件使体育教师(本文所指的体育教师包括中小学、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等学校等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实际上就是把志愿服务引向专业化的有效举措。体育教师掌握了扎实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等闲暇时间,深入社区向人们讲解健身知识,传授体育运动技能,推广和普及科学健身方法和理念。同时,也可以以学校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阵地,通过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场馆,促进学校与社区居民的互动交流,提高了体育场馆资源的利用率。广大体育教师以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为阵地,向社会提供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可以为推动我国全民健身事业深入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1.2 提升体育教师职业素养、落实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由于教师体罚学生、有偿补课、收受礼品礼金、性侵学生等负面新闻经媒体、互联网曝光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道德失范”现象已经波及整个教师群体。加强师德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3]10号)、《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教师[2014]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的通知》(教师厅函[2016]29号)等一系列文件,通过建章立制、划清底线、树立典型等措施,使广大教师明确要求,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师德建设工作中往往偏重于“宣传说教”,很难真正内化为教师在生活实践中的自觉行动。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德行成长需要的不是道德说教,而是“做什么、如何做”,教师的德行成长需要在实际行动中逐步养成。2014年9月,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教师[2014]9 号),要求结合教师职业特点和优势,发挥教师志愿服务的示范效应和育人功能,立足教育,服务社会,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创新志愿服务形式,形成教师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完善教师志愿服务保障条件。“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概括,教师参与志愿服务和师德建设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引导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正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践行职业道德的平台,可以焕发出他们内心的良善,激励他们对善的追求和向往,从而不断发展自我,获得德性成长[3]。通过号召广大教师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可谓是通过实际行动落实师德建设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对自身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平台。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缺少对社会的开放和联系。这也导致人们对教育尤其是体育教育的一些误解,以为体育教师就是领着学生玩,体会不到体育教师工作的专业性和艰辛付出。体育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可以让人们更充分地认识到体育教育工作的专业性,改变对教育行业尤其是体育教师的偏见,增进社会对教师群体的信任,也有助于体育教师在志愿服务中增强才干,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

2. 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师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对象

《关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中提出:要鼓励体育教师在完成好课堂体育教学之余,走进社区义务为广大群众提供健身技能指导。这其中似乎意味着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社区广大群众是其服务的对象。而且,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学生体育健身的问题是学校体育的范畴,而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是群众体育(社会体育)领域的问题,体育教师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是分内工作,不需要以志愿服务的形式提供指导。这实际上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忽略了学生在周末、节假日等课余时间里的体育锻炼同样属于群众体育的这一事实。《建立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化机制工作方案》工作原则中强调:坚持以全体公民为服务对象,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体现全民健身全覆盖、广受益的特点。显然,学生在周末、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同样有体育健身需求,也理当成为体育教师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对象。

2.2 体育、教育部门沟通协作不够,重培训、轻服务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志愿服务深厚的文化积淀和良好的社会声誉,志愿服务理念在民众中能够得到价值认同,志愿服务活动往往由慈善组织、宗教或其他非政府组织发起,大多数都是民间行为。而在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多数由共青团和民政部门组织,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而不是纯粹的民间行为。而且,在我国具有官方背景的志愿服务活动由行政力量推进、志愿组织运转经费由财政支持,在志愿者招募、开展志愿服务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正是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倡导,我国逐步建立了一支服务于全民健身的专业志愿者——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是我国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主力军,各级体育行政部门每年通过培训体育教师等社会各阶层、各职业人群并授予不同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后,从事相关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为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在职体育教师也是其中的培训对象。根据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统计数据,至 2014 年 8 月全国已有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142 万名。这些社会体育指导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各职业,包括体育教师、公务员、私营企业主、都市白领、退休人员、退役及在役的优秀运动员、教练员等[4]。笔者作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2015年7月曾参加过河南省体育局举办的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同期参加培训的基本都是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在培训期间的交流中了解到,大部分体育教师都是受地方教体局(体育局)的选调参加培训,但在取得相应等级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后,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并不高,有些体育教师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要参加培训、如何参与到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中去。全民健身志愿服务作为国家体育总局倡导的、具有官方背景的志愿服务活动,在号召广大体育教师参与志愿服务上理应具有一定的优势。有调查显示:教师对具有“官方背景”的志愿服务活动,认可度高,也乐于参与[5]。然而在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实践中这种优势却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志愿精神没有内化为广大体育教师的自觉行为,更重要的是体育、教育行政部门沟通协作不够,行业壁垒造成地方体育部门只负责培训完成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任务,而无法在日常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中实现对体育教师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教育部门也没有配合体育部门制定促进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有效的评价机制。

2.3 对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志愿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志愿服务虽然是志愿者自愿无偿地贡献知识、体能、劳力、经验、技能及时间等,以增进他人福利、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服务行为,但并不排除志愿行为获得“回报”的可能性,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比如适当的工作补贴、社会地位的提升,自尊感的提高,社会经验的增长等。规范合理、行之有效的志愿者激励机制能保障志愿者的基本权益,维持志愿者的服务热情,避免志愿者的流失,推动志愿服务行动的健康发展[6]。我们在感叹国内志愿服务精神缺乏、羡慕欧美发达国家深厚的志愿文化的时候,往往忽视他们在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等方面的有力保障。

相比而言,我国地方体育部门在发展体育教师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过程中,重志愿者数量、轻志愿服务的参与率,对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对全民健身志愿者的激励内容较少,只有少量的物质消耗补偿及精神激励,主要补偿方式是对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交通、伙食进行少量的补贴,表彰和激励主要集中在精神激励层面,分别授予“群众最喜爱的指导员”、“指导员之星”、“十佳指导员”、“优秀指导员”等称号,表彰和激励对象、范围较窄,仅限于少数优秀志愿者,而且这些精神层面的奖励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对社会的示范作用不够明显,难以激起广泛的关注与参与,不利于激发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与热情。

3. 构建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的策略

3.1 开放学校体育场地,体育教师以社区居民和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

长期以来,场地设施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全民健身事业深入发展的重大难题,而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是缓解这一问题最有效的途径。2014年10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 ,“学校体育场馆课余时间要向学生开放,加快推动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2017年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教体艺[2017]1号)再次提出“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学生和社会开放,有效缓解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在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试点实践中发现,最大的难题在于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即开放后的场地设施谁来监督、管理、服务,相应增长的损耗谁来补偿等等。体育教师以学校为阵地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或许可以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体育教师作为志愿者,在课余时间为前来校园进行体育锻炼的社区居民和学生进行健身指导。针对目前学生体质下降的这一普遍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重要部署,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在强化课外锻炼方面,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外全民健身运动,家长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社区要为学生体育活动创造便利条件,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的机制。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在学校为学生进行健身志愿服务,并成立体育教师志愿服务联盟,促进校际之间的体育师资交流与补充,促进青少年体质强健。

另外,体育教师通过在学校为学生提供体育锻炼指导志愿服务,也可以作为解决小学生课后托管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小学生下午放学较早,以郑州市区的小学为例,下午放学时间一般在4点左右,这就造成孩子放学了,家长还没下班,只好委托老人或午托机构照看孩子,且不说委托机构接送孩子的费用,光是孩子的安全问题都让家长胆战心惊。武汉市调查,该市80%以上的小学生家长是双职工,这些家庭都面临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的难题,解决小学生课后托管问题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湖北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两会”的建议、提案中提出要解决小学生课后照管问题。针对这一问题,郑州市政协委员,曾任聚源路小学校长的王春喜建议郑州市大胆试点,由学校提供托管服务,操作上“可以由政府主导,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学校和老师提供一定补贴,然后免费提供给有需要的家长[7]”。2016年9月,湖北省教育厅、省物价局出台了《关于开展小学生课后在校托管服务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规定:小学生课后在校托管不得组织集体教学或补课,不得开展收费培训活动,在校托管期间只能组织学生自习、阅读、做课外作业,开展文体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等[8]。

3.2 加强体育、教育部门沟通,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引导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通过近年来体育部门的大力推动,基本建立了全民健身志愿者注册登记、招募培训等制度,亟待完善的是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和评估监管机制。体育部门引导广大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需要有教育部门的积极配合。《教育部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号召和提倡教师利用工作之余主动参与适合职业特点的志愿服务活动,建立教师志愿服务“绩分银行”,对教师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认证和登记,有关表现可在教师考核评价中予以参考。这一举措为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创造了一定有力环境和制度保障,也为制定相应的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提供了思路。

要结合体育教师的职业和专业特点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体育教师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工作计量制度、志愿服务补偿制度、志愿服务质量评估考核制度等,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各级学校通过建立相关的制度对体育教师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工作量、服务质量进行登记、评估、考核,作为体育教师年度考核评价、职称晋升的有力参考,根据工作量和成效发放一定的补贴,其经费来源可由政府以购买志愿服务的方式划拨给相关的学校,也可以从体育部门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经费(主要来源于体育彩票公益金、社会捐助等)中给予支持。

4. 结语

体育教师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可以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专业优势,推进志愿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也是新时期落实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体育教师以学校为全民健身志愿服务的阵地,向社区居民和青少年学生提供志愿服务,通过不断完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加强体育、教育系统的沟通协作,促进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提高全民健身志愿组织的管理水平,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深入发展。

[2] [美]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47-50.

[3][5] 陈韵妃.教师志愿服务:师德建设的新实践———以 N 市教师志愿者联盟为例[J]. 上海教育科研, 2014.11:68-71.

[4] 卢志成. 我国城市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概观与创新发展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5(8):8-17.

[6] 潘修华,孙玉明. 我国志愿服务中的“失灵现象”探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5):6-10.

[7] 訾利利.专家建议郑州小学开展晚托服务 政府可提供补贴[N].河南商报,2016.4.5.

[8] 王勇.省教育厅出大招:小学生放学后可以在校托管啦![N].楚天都市报,2016.9.8.

猜你喜欢
全民志愿体育教师
以志愿,致青春
全民·爱·阅读
全民阅读 让师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