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2018-01-30 09:50陈文娟
考试周刊 2017年68期
关键词:有效性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近些年来,我国在小学语文阅读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缺失;阅读教学策略的误用;阅读教学训练缺失。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是:重新定位学生主体地位;選择科学合理的策略;注重阅读教学的实际运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体迷失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改革,语文课程标准更是提出了“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阅读方面则把阅读的本质定义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多重对话,主张“阅读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开展,上述的理念不断被广大语文老师所接受,并在实践中实行。然而,由于对新课改理解的偏差,在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出现了许多过激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许多老师认为只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才是正确的,不论什么课文,不论什么体裁,总是先抛出问题或者课文,让学生自由讨论,而教师则不对学生的提问、发问加以深入引导;二是为了接近新课程标准,倡导“个性化阅读”,不少语文老师把以前的满堂讲变为了满堂问,一步步把学生导向标准的答案,剥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形成了阅读教学为个性而个性的局面。以上种种情况,从表面上看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实质却是教师角色的缺位,学生理解权的剥夺,从而形成阅读教学主体的迷失。

二、 阅读教学策略的误用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在设计教案和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然而,为了纠正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现象的理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偏误,新课程标准推出了大量新的阅读教学策略,诸如:“感受”“体悟”“感悟”“感知”等,一定程度上纠正了阅读教学中过于“理性”的现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过激的态势。在许多语文老师眼里,不论什么体裁、不论什么样式,都让学生去感知、去体悟,从而导致阅读教学不仅不利于文本的解读,反而增加了语文学习的难度。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体样式是相当丰富的,有寓言、童话,记叙文,说明文,科技文等。不同类的文体样式有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语文阅读教学如果不顾及阅读理性的规律,一味注重感悟的策略,势必会直接影响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三、 阅读教学训练的缺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然而,在语言阅读教学的实践中,却出现了许多在感悟文本的“迷信”下,语文教师开始回避训练的阅读教学。我们自始至终都反对题海战术式的机械训练,反对没完没了的重复训练,但我们必须强调科学、合理训练的必要性。对训练的漠视,无论怎样,都是阅读教学的严重失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除了依靠大量的积累、感知外,积极的语言实践是其必不可少的部分。离开阅读训练,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必将难以达成,这是被心理学验证的基本定理。

针对以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特提出如下教学策略:

1. 重新定位学生主体地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自主性、主动性,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从学习整体来看,毋庸置疑,这是正确的。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譬如:在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能动地接受学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工作应是营造教育教学情景,激发阅读兴趣,促进学生阅读活动。而在发现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则表现为能动地探索学习,那么,在阅读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当然,尊重、理解学生并不是完全放弃老师的话语权,正如倡导“儿童为中心”的先驱杜威先生,也一直提醒,所谓“儿童为中心”并不是无条件地服从学生,而是应在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现实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2. 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中各方面动因的最优化框架式集成整体,是教学思维对其他方面动因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有着紧密的联系。客观来说,没有一种教学策略是万能皆准的。判断一种阅读教学策略是否科学、合理,核心的尺度应是“教学什么”。“教学什么”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怎么教学”。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考虑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具体实际情况,自己的教学风格,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等一系列情况,通过主客观因素地全面分析考虑,从而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

3. 注重阅读教学的实际运用

阅读能力的提高与阅读教学的实际运用密切相关,阅读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受到文章的感染,培养美好的情感道德的价值观。因此,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阅读教学的实际运用,要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为学生阅读训练创造有利条件,不断鼓励和引导学生把阅读教学中积累的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说出来、写出来。譬如:教师布置学生与同学、教师、家长交流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活动等,通过微信、QQ、日记、微博、班级日记等,让学生畅所欲言,只有教师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加以鼓励和引导,努力让学生多实践、多运用,不断养成勤动笔,乐于表达的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海燕,陈国安.论多元解读的“陷阱”——对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几点反思[J].中学语文教学,2007.(4):17.

作者简介:

陈文娟,湖南省湘潭市,湖南科技大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性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