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编导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

2018-02-12 09:09张林鹃
戏剧之家 2018年31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张林鹃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普通高校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舞蹈教育的普及开始走进综合院校并开设了舞蹈编导专业,然而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价值何在?应该怎样定位?具体如何实施是值得思考的,舞蹈专业编导方向的构架与实施要符合当今社会的就业需求,体现当代大学生活跃思想的价值,建立优化课程体系,有特色、有目标、有方向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编导方向;培养模式;探讨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J71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1-0145-02

一、舞蹈编导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一)改革中的目标与定位。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普通高校的不断推进和发展,舞蹈教育的普及开始走进了大学课堂开设了舞蹈专业,然而普通高校舞蹈教育的价值何在?应该怎样定位?具体如何去实施?都值得我们去思考。普通院校的舞蹈教育是普及教育是社会舞蹈教育的一个分支,目的不只是传授舞蹈技艺,结合社会的需求培养学生文化内涵以及社会分工下的舞蹈艺术工作者。

定位中强调扎实过硬的舞蹈专业基础,能熟练运用舞蹈技术技能系统掌握舞蹈编导方向中的舞蹈表演、舞蹈教学、社会舞蹈管理基本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通过四年本科学习,学生应当系统地掌握中国舞舞种的特性,舞蹈风格以及综合能力,美学审美意识。了解当代舞蹈发展现状,适应社会需求能够在舞蹈教育、创新创业文化领域、社会舞蹈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编创、以及艺术管理创新创业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舞蹈编导方向设在舞蹈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型探索,通过就业社会需求,舞蹈编导更能满足综合大学舞蹈专业学生的需求,结合专业发展,符合当今社会舞台艺术与市场变化的新趋势。

(二)综合院校舞蹈专业的“困”与“境”。专业舞蹈院校是培养舞蹈“高精尖”艺术人才,综合大學舞蹈专业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从方向与定位上就是走向不同,综合院校舞蹈专业的学生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普通高中生比例为80%,这些同学对专业的认知并不深入与了解,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与定位比较茫然。学生自身条件不是很好而且缺乏系统性的正规舞蹈训练。没有较好的学习舞蹈基本功和理论知识,甚至有些学生在高考之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造成学生完全应付高考而学习舞蹈的现状,所以这些条件不好,基础较差的学生进入学校面对系统性的专业课程显然很难面对,甚至造成心理压力,兴趣低下。面对生源不均衡也会导致教师在教学上难以平衡兼顾,教学进度缓慢,教学质量下降的现象。再加上综合院校对舞蹈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保守,导致专业发展缓慢,特色不强的局面。社会新趋势下,教育改革,办学方针强调了专业特色,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的特长,以生为本,为将来的规划为职业的发展满足学生,才能走出教学改革的困境。

(三)培养模式中的错位与发展。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不同于专业学院,也不同于各省音乐舞蹈学院,从生源与培养目标定位上就提出错位发展的新思路,致力于群众舞蹈,社会文化传播,一专多能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那么“错位”的发展首先与社会需求的输出紧密结合,舞蹈编导方向的选定是符合了当今就业市场的需要,通过就业调查,综合大学舞蹈专业的学生60%从事少儿舞蹈教学,20%从事创新创业10%从事企业文化工作,从数据中看学生的就业是宽泛的,所谓“错位”不是概念空想,而是整合,优化,强调特色,加强实践的课程优化配置。扎实的基础平台课,支撑能力的核心课,精准的选修课,跨专业的创新课程,这些是综合大学舞蹈专业在教学课程设置中最强有力的优势。

二、舞蹈编导方向课程优化配置

(一)“通舞艺”“懂舞论”强化特色。“通舞艺”“懂舞论”“能教会编”,其中主要突出“编”“教”能力的培养,倡导舞蹈专业人才的素质与从事非职业舞蹈教育的能力双线并进。力求教学内容突破专业院校按舞种和风格的框定,以及专业院校编导课僵化技法训练的固有模式。本次研究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优化配置,体现编导方向模式培养的职业性发展。

舞蹈编导方向教学培养教学体系模式包括中外传统、现代、古典、民间、社会文化传播及少儿舞蹈的多种舞蹈素材来建立编导课的体系内容,通过内容的设置使学生在编导课的授课中创造更丰富的肢体语言,编创更具有时代性,群众性的优秀作品。同时,必修课,选修课合理配置,并将教学和创编,实践能力的培养融会贯通到课程的结构之中。通过调研和教学,理清学科发展思路、确定学科发展方向、完善课程体系、制定发展规划,建立科学的、特色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编写教材》《市场调研》《教学实验场地建设》。

(二)优化课程体系,“精准课程形态”。专业核心课,根据舞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第二个1.5的学科教育阶段中,专业核心课《舞蹈编导》体系为《动作解析课程》《中国舞编舞技法》《现代舞编舞技法 》《中国少儿舞编创法》核心课程的方向设置是为了在编舞的风格上进行多元化,目的是增强学生在编舞风格上掌握更多的可能性,技法上掌握更多的元素。

特色课程《中国少儿舞编创法》作为体系中的重点课,在课程的内容里不光设置了少儿舞编创法,还设置了《少儿舞教学教法》《如何选材》等相关补充内容。目的是曾强体系的独特性,以及创新性。这门课的加入是具有前瞻性的,通过调研兄弟院校是没有开设过这门课。少儿舞编创对于我们的学生特点是非常实用的。我们学生就业方向大多数是少年宫、幼儿园、中小学校等工作单位,那么这门课的设置在编导体系里一定是不可缺少的。

选修课程《舞蹈音乐剪辑》《舞台构造与运用》《服装与化妆设计》《创新创业与策划》《社会舞蹈教学与管理》《流行音乐基础技能》选修课的设计主要以专业方向而定位,是建立在基础课,核心课构架外的编创综合能力,掌握舞台技术以及策划能力的全面发展。发挥学生的特长,“以生为本”为将来的规划,为职业的发展满足学生。并且适应社会需求能够在舞蹈教育、创新创业文化领域、社会舞蹈培训机构等相关部门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编创、以及艺术管理创新创业领域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实践平台的结构与组织

(一)加强实践新理念。普通高校人才培养应该具有一定时代性与前瞻性,既有社会责任感,又有创新精神,适应社会多样化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的突出是培养目标中的方向与选择。目前在普通高校中存在实践环节薄弱,缺失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学科竞赛实践等,学生停留在课堂,无法展开实操技能的展示,也无法了解社会发展的前沿动态,处于闭门造车,循规蹈矩的状态。教学实践课程是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它既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与专业素质水品平的检验,同时也是学生们从学校学习阶段向社会实际工作过渡的重要环。

(二)实践平台结构组织。艺术实践是延伸校內课堂的一个重要窗口,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将专业水平,艺术作品活跃在校园的文化氛围中,提升专业性与群众性相结合的文化沟通。在活动中是积极开展各类有组织、有意义的校园文化,社会群众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传统,建立“立德树人”高等教育指导思想。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必须改变传统,让学生“忙起来”、“自学起来”形成第一第二课堂的良性关系。第一课堂是传统专业知识的渠道,第二课堂是繁荣校园文化、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拓展多方面素质与能力培养渠道。

四、创新意识优化教师队伍

(一)师资创新意识。教师团队优化,首先加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改变教师长时期停留在基本胜任教学工作的状态。我国有80%的教师停留在这一发展期,善于按照常规进行教育、教学,创新能力不强,能力无法提高,创新型教师是教师从执行常规、积累经验、形成能力走向探索创新、形成独立见解和教学风格转化的发展期。及特点创新意识较强,工作具有创造性,教育、教学有自己的特色。高等学校的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方向、教学目标开展科研活动。教师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更新和扩展知识,提高教学质量,跟进专业学科的发展的创新阶段。

(二)师资现状与发展。目前综合大学舞蹈专业师资缺乏,教师队伍比较弱化,一个专业仅有三名在职专业教师的现象,课程与师资不匹配,这是无法谈到优化,本次研究,希望作为专业教师能够根据学院方针政策提出业务进修的权利,为了专业建设,开展教学,教师要不断扩展和更新专业知识。学历为达标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参加各种业务进修,尽快适应国家的要求。

学历以达标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教师还要结合专业进行科研、发表研究成果、参加专业学术团体,并在学术活动中发表自己的专业、教学、科研等相关意见。并且能够迅速成为骨干教师创造性阶段,成为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

(三)资源整合、优化队伍。总体说来,师资队伍的建设将力争以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师资、鼓励提高学术科研,教学竞赛、国家艺术基金等高水平的艺术项目。将教师的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教师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艺术实践知识,还具有与学院地方性、教学型、应用创新性的办学定位相匹配的专业应用、实践教学和面向区域的产学研合作能力。

五、结论

编导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是根据舞蹈专业下设置的方向性,是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基础规律,完善本科应用型体系。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培养方向,体现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理念完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从培养模式定位,到课程优、创新实践理念、优化教师队伍都是在不断开拓专业心思路,希望能从舞蹈学专业母体中建设新型的专业方向,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高人才培养,适合社会的需求发展,坚持以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为培养导向。具有德才兼备,社会责任感,具有职业迁移能力、科学人文综合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专业知识扎实和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德广,谢安邦主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09.6.

[2]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之一)[M].辽宁教育研究,2004(5).

[3]孙根年.课程体系优化的系统观及系统方法[J].高等教育,22(02).

[4]黄小明,董明.高师舞蹈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