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开设通俗演唱专业的 可行性分析

2018-02-12 09:09李媛
戏剧之家 2018年31期
关键词:可行性分析

李媛

【摘 要】通俗演唱专业是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在音乐艺术院校中设置流行音乐的一个专业类别。文章对呼伦贝尔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开设通俗演唱专业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分析,有利于对现有的音乐教育体制进行补充,为尽快构建比较系统、完善的通俗演唱专业,为开创呼伦贝尔学院流行音乐教育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呼伦贝尔学院;通俗演唱专业;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1-0154-02

目前,国外的音乐院校开设流行音乐专业课程已很普及,与我国毗邻的蒙古、俄罗斯已形成了巨大的教育市场,建立了系统化、与市场变化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呼伦贝尔学院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在流行音乐教育繁荣发展的大形势下,应顺应社会和本地区经济发展对流行音乐人才的需求,将通俗演唱教育纳入呼伦贝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声乐教育学科中。

20世纪80年代末,四川音乐学院首次招收通俗唱法专业学生,其培养的学生在“超女”、“快男”比赛中履获大奖。”[1]随之,星海音乐学院等全国14家高等音乐艺术院校相继设立了流行演唱专业,使通俗音乐进入了从事严肃音乐教育的音乐学院。2013年5月,在“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流行音乐专家论坛”中,众多专家、学者参与专题发言,就中国流行音乐的高校教育提出了概括性的看法和见解,为后继者的思考、实践提供了历史依据。[2]

一、“通俗唱法”的由来及“通俗演唱专業”的定位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为了在演唱方法上加以区分出现了“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类别,后因其共同点,以及众多学者对唱法分类提出的异议:“要提高对弘扬中国声乐艺术的理论认识水平,从学术角度来看“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三种对唱法的提法不够严谨,制约了声乐的发展。”所以,许多学者对唱法达成了共识,认为“就人类生存的共性和人类语言与艺术本质而言,人类的歌唱只有艺术风格的不同,没有唱法的分类,只有科学唱法。”[3]因此,为了打破唱法的界限,许多音乐院校将通俗唱法专业改称为通俗演唱专业。目前,虽然“通俗唱法”和“流行唱法”可通用,但其实两者在曲风和声腔的运用上是有区别的。笔者根据呼伦贝尔地区的区域特点,以及在此产生的带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特点,将开设专业名称拟为“通俗演唱专业”较贴切。

二、呼伦贝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开设“通俗演唱专业”的优势

(一)呼伦贝尔地区民族特色流行歌曲的兴起。“音乐的存在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文化背景等多方影响。”[4]呼伦贝尔独特的民间音乐文化显示出浓郁的地域特色,悠久厚重的草原游牧文化、森林狩猎文化为该地区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孕育了一大批歌颂草原生活和赋有民族情感的词曲作家。该地区广泛流行的通俗歌曲显示出独特的民族韵味。大量带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通俗歌曲在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中油然而生,将少数民族音乐题材与音乐元素渗透到通俗歌曲中。

(二)呼伦贝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开设通俗演唱专业的先决条件。呼伦贝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虽然没有设置通俗演唱专业,但培养的学生多次在流行音乐比赛中获奖。学院还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自治区和市里举办的“草原歌曲”等声乐比赛;带领学生参加学院“三下乡”活动,将带有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流行歌曲送到偏远的牧区、林区和边防部队。学院为打造“特色学科”,在打造“呼伦贝尔草原文化”品牌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学院今后开展流行音乐教育迈开了崭新的一步。

三、建立我院“通俗演唱专业”的教育体系

(一)培养目标的确立。在呼伦贝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开设通俗演唱专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构建科学、规范的通俗演唱专业对流行音乐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根据呼伦贝尔地区的音乐特点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草原音乐文化发展的专业通俗演唱人才,并向文化、艺术团体输送合格的表演人才。通俗演唱专业毕业生有着广阔发展前景,呼伦贝尔地区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1720万人次。在呼伦贝尔得天独厚的大草原、大森森、大湿地、大冰雪、大口岸、大民俗中,现分布着30处重要旅游景区和50多个旅游景点,各景区景点每年招聘专业歌手都呈现出求过于供的形势。

(二)在专业建设上突出民族音乐特色。为立足特色优势,我院通俗演唱专业应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致力于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为使学生能够学习到系统的、成体系的音乐文化知识、演唱技能与其他修养,可开设专业核心课(声乐、中外流行音乐史、少数民族地区流行音乐等);专业基础课(基本乐理等);专业选修课(钢琴即兴伴奏、录音教学、通俗演唱实践课等)。在合唱、钢琴等课程的教学中纳入呼伦贝尔地区流行音乐,拓宽教学内容,体现地方性、民族性的特点,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材,还可根据实际情况,地方特色等组织教师共同参与编写,以适应本专业的民族特色和在本地区的实际发展需求。

(三)构建研究通俗歌曲演唱技法的声乐艺术中心。建立声乐艺术中心,使之成为呼伦贝尔地区高层次通俗唱法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鼓励学生成立唱片公司、签约歌手,与媒体、网络合作,推荐优秀节目,或以多种流行音乐形式组织乐队、歌唱组合等,排演音乐剧目,整理、改编呼伦贝尔地区传统民歌,使其适合通俗演唱方法供学生演唱。艺术中心不仅可作为本校学生了解、学习通俗歌曲的场所,还可逐步形成为社会培训喜爱、研究通俗歌曲爱好者的机构。

(四)减少“舞台化”交流模式,增加国内外“学术化”互动。学生参加的多数活动仍旧停留在“舞台化”式的交流模式,注重自我展示,而忽略了与国内外“学术化”的互动,相同的节目重复上演,缺乏新意。我院不但要营造专业发展通俗演唱的艺术氛围,更要构造流行音乐的学术氛围。我院教师可带领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积极鼓励学生申报科研项目,将学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与开发地方新型民族流行音乐文化相结合,不仅能形成我院的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而且对提升地方草原文化品位具有现实意义。

四、对学生采取多样化的考核形式

通过作品展演和对外演出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也是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直接有效方式。我院可以与当地企事业单位合作,进行传统节日、单位庆典、主题联谊等演出。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与需求单位、旅游景区协作,有组织地创造、编排各类雅俗共赏、符合各单位活动主题、贴近当地群众生活和审美习惯的节目,把队伍拉到社会中去,接受群众和社会的检阅,既可丰富地方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又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取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综上所述,凭借地区的资源优势,音乐学院开设通俗演唱专业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根据学院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专业建设上突出地域和民族特色,逐渐完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人才培养机制,用新观念、新思维武装自己,在流行音乐市场巨大需求的时期担当起教育重任,努力打造音乐学院通俗演唱专业高等教育体系,使流行音乐教学在呼伦贝尔学院的传统与现代互动教学中寻求新的附着点,开启实施流行音乐教育重要而又稳键的一步。

参考文献:

[1]王建元.对于音乐院校开设流行音乐专业的思考[J].音乐艺术,2003(03).

[2]李曼.夯实基础 立足建设 健全体系 共创未来—记全国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流行音乐专家论坛[J].音乐生活,2013(07).

[3]梁小珍.歌唱艺术中的三种唱法[J].艺术探索,1998(01).

[4]李瑞涛.历史维度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观察—读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03).

猜你喜欢
可行性分析
人行天桥改造可行性分析
医院档案管理规范化可行性分析
数学建模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拓展训练融入中学体育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电子商务实践教学平台构建研究
大学英语教学中翻转课堂模式的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