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拥有生命的温度

2018-03-26 07:17许若良
关键词:温度生命教育

许若良

摘 要:当今教育,饱受诟病,主因之一是缺少“温度”。若想拥有“温度”,亟需教育人坚守教育信仰,把“人”置于教育的中心;摆脱功利牵扯,还教育以生命的净土;不断进德修身,真正做好学生引路人;办适合的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一生的依恋。

关键词:教育;生命;温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4-003-02

0

2016年,有媒体报道,某大学生因母亲病重请假探亲,不料老师不但不准假,而且还“开导”学生:“妈妈任何情况下都得支持你学习”,“你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地投入学业吗?”闻之令人愕然。

“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学业,何其冷漠!鼓励学生“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何其无情!日常生活中,类似如此“冰冷”的教育现象俯拾皆是,不胜枚举。

比如,加班加点拼命往学生脑袋里灌输考试知识;不遗余力向家长推荐狼爸虎妈的育儿之道;像知识商贩明码标价地向学生极力推荐必须要报名的课外兴趣班、特长班;绞尽脑汁变着法儿向家长索要礼品和礼金;体罚、羞辱、奸淫学生;上课只顾照本宣科、不与学生做情感交流;见到好学生就笑,见到“差学生”就恼;以安全的名义缩减必要的课外实践体验活动等等。

难怪有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母校并无多少感情;难怪教育被排在我国十大最缺德的行业之首。实在是,我们的教育太过让人寒心,是还教育以生命温度的时候了!

让教育拥有生命的温度,以下几个环节亟待重视。

第一,坚守教育信仰——把“人”置于教育的中心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业。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朱自清先生在《教育的信仰》一书中也说到:“教育者必须对于教育有信仰心,如宗教徒对于他的上帝一样。”那么,教育者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教育信仰呢?简言之,教育就是生长,其本质是人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发掘人的天性、潜能以及未来价值的过程。所以,教育的本质以及根本目的是教会孩子做人,做一个具备健全人格的现代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培养“人”比培养“才”更加重要。坚守“教育成全人”的价值追求,也正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教育根本问题的最好回答。

教育,人生之大事,国家之大事,人类之大事;关系着人的发展,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人类的进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30个教师节座谈会的讲话中强调,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业。因此,在把“人”置于教育的中心这一点上,我们不能犹豫,别无选择。

第二,摆脱功利牵扯——还教育以生命的净土

不止一位有识之士说过,教育功利化是过去三十年以来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功利化主要表现在,把教育当作是一个产业来经营,形成十分庞大的产业链。教育的性质、目的、功能、产品等都发生了异化,被纳入产业链之中,以利益最大化为终极追求。原来的清水衙门、学术研究的圣地、思想创新的搖篮变成了追求利益的基地,责任和良知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突出的表现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不务正业从事有偿家教,学校乱收费、乱办班、唯分数论英雄、大搞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等等。特别在基础教育,减负是喊在嘴上,素质教育是写在纸上,分数决定老师荣衰,升学率决定学校成败。

第三,不断进德修身——真正做好学生引路人

“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八一学校时对广大教师提出的殷切希望。要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前提必须对教育事业怀着崇高的使命感和强烈的体认感。纵览古今中外,真正的师者无不为了学生成长成人孜孜不倦、上下求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教育倾注了毕生的心血;至圣先师孔子,子弟三千,博学好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关键是要按照“四有”的标准,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在这个价值取向纷繁错杂的时代,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的老师,才能当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引导学生经受住各种诱惑的考验,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只有那些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的好老师,才能把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传授给学生,引领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传授知识容易,当好学生成长的全方位“引路人”不易。只有不断锤炼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职业品质,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尊重、理解、宽容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舍此,就谈不上教育。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老师面对一个个性格爱好、脾气秉性、兴趣特长、家庭情况、学习状况不一的学生,应该精心引导和培育,不能因为有的学生不讨自己喜欢、不对自己胃口就态度冷淡,加以排斥,更不能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

于是,就想到了开头。面对同样的情形,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教育学生:一个叫季娜的女孩,为了让病重的祖母高兴,违反校规采下了珍贵的“快乐之花”。苏霍姆林斯基不但没批评她,还动情地说:“季娜,你再采3朵花。一朵给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人。”瞧,多么善于发现和呵护孩子的亮点和长处。这样的教师才堪为引路,这样的教育才满含“温度”。和先前提及的那位老师相比,苏霍姆林斯基无疑高出万倍。那位老师的“初心”或许不坏,是为了让学生不误学业,但他在教育的本质问题上犯了错误。试想,一个将亲人生死“置之度外”的人,能成长为真正的有用之材吗?将来会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吗?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些对身受其养育之恩的母亲冷漠无情的人,是不会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的情感的。”当学生展现出善良、美好的品质时,我们为什么不能呵护、培育,反而要扼杀、误导呢?

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还需切记传知授业为次,立德树人当先。这里必须给大家澄清一个事实:知识很重要,但在知识之外还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良知。面对世界的无限,我们短暂的生命里的知识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我们应该允许自己的无知,也应该宽容别人的无知。明确地说,为师者应当允许、容忍学生在认知上的欠缺、迟钝和后进,不可以此作为评判好差优劣的唯一标准。没有知识可以被宽容,但没有良知不可以被宽容。所以,比事实判断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涉及是非判断、善恶美丑判断如果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不可轻忽。鉴此,教育者务必要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关怀的首位。当然,我们的教育还应该千方百计增进学生的智慧,但第一应该发展的是生命的茁壮。教育家洛克说,凡是身体、精神都健康的人就不必再有别的奢望了。教育应该让孩子拥有正义、仁慈的精神底色,敬畏崇高、体悟崇高,以高贵的精神赢得社会地位。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盈,应当是不二的教育目标。

第四,办适合的教育——让学校成为学生一生的依恋

怎样的教育才算是适合的教育?首先,这样的教育在宜人的环境中进行,非常适合学生的身体生长和道德成长。精美的的建筑、绿色的植被、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一尘不染的校园,符合科学、卫生和安全要求的各类教育、教学、生活、运动设施,高频率、多形式开展的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都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而优良的校风、班风,民主、平等、包容、和谐的师生关系,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舒适愉悦的学习空间,洁净美丽的活动场所,富有寓意的雕像,醒目有力的铭语……都是一本本“活的教科书”,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功能,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它潜移默化着人们的心灵,无不使学生得到享受、熏陶、感染,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有利于学生道德评判能力的提高、高雅审美情趣的激发、和谐人际关系的营造、思想精神境界的提升,砥砺他们努力进取,健全发展。

其次,这样的教育在宽容、鼓励、因材施教中进行,非常适合学生多元发展和获得成功感。美国心理学家诺尔蒂的一段名言: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了指责;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了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羞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了内疾;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了关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了信任;如果孩子生活在赞许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互相承认和友好的环境中,他就学会了在这个世界上寻找爱。这段名言无非告诉我们两个信息:孩子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有利于其成才的外部环境;孩子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育者的教育姿态。适合的教育承认学生的特定差异和能力多元,认清每个学生的“天生丽质”,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经常给予学生获得感和成就感而不是相反。这样的教育认为教育是可以塑造人的,而塑造是在尊重人的个性的基础上适度进行的。这样的教育应当是尊重学生选择的教育,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学校为学生的成长搭建尽可能多的平台,为全体学生提供“最基本的统一服务”。这样的教育“浅尝辄止”而非越挖越深,以绝大多数人的成功而非失败为旨归,以达标而非淘汰为目的。这样的教育尊重学生的成长自由,不受政治、社会、伦理的干涉。

再次,这样的教育追求真实、宽松、柔和的境界,因而叫人永志难忘、一生依恋。在这里,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核心的校园文化,教师想让学生用他希望的样子喜欢自己,除了用真诚的帮助没有更好的办法。师生都时刻想着尽量成为彼此希望、彼此喜欢的人。校长也不是教主,不会板着面孔教训人,而是平等地与人分享自己對人生对世象的理解;能通过个性、情感、生活、思想的真实展示,让人看到一个真实的自我。在这里,教师生活在学生中,校长也不例外。他是园丁,是听课者,是食堂中的共餐者,是走廊、校道、操场上对你亲切一笑的人。这是一个师生之间心心相印、不离不弃的地方,老师和学校温暖了学生,学生也温暖了老师和学校。这是一个毕业典礼上所有人哭成泪人的地方;是一个学生感受“三年尝遍人间暖”的地方;是一个当学生走出学校,把他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全部忘记,却忘不掉教他的每一个老师的地方。

在这里,学生可以只读书,也可以不怎么读书;学生是“人”而非考试机器;师生不太受升学率的困扰。这里没有太多的考试,没有赤裸裸的排名。这样的教育摈弃“为考试的课堂”,故在一定程度上是不讲效率的教育。教师也许只是充满感情地带着学生玩儿而什么知识也没教,学生也只是愉快地玩儿而什么也没学。这样的教育只关注人的幸福快乐而拒绝将人分为三六九等,连考试都是令人愉快的。这样的教育能给人良好的习惯、高超的交流能力、过硬的立身处世本领;能关注到学生走出校园后的生活,关照到学生基本的生存技能,关照到学生行走社会的能力;可以教孩子三年,想孩子三十年,关注孩子一辈子。学生对学校产生了依恋,是因为感受到了温暖。一所有温度的学校会让学生永志难忘、一生依恋。

教育要有态度,更要有“温度”。起始于人生之初的教育,应该也必须用最温暖的阳光照亮。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温暖的种子,可能比学到多少文化知识更为重要。拥有生命温度的教育应该温暖、淡定、柔和、共享、坚守信仰、去除功利、充满幸福和尊严而非激烈的竞争。这也许是教育本来的样子。

猜你喜欢
温度生命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温度计为什么 能测温度?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温度与情绪大作战?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测个温度再盖被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