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生活是绚丽课堂的源头活水

2018-04-03 05:57范曙光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8年26期
关键词:加减法数学知识探究

范曙光

(江苏省灌云县白蚬中心小学 222000)

小学数学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具体的问题,这些具体问题都离不开学生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从学生周围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体会数学就是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数学有用,减少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这对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应用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生活原型,“包装”数学问题

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情境,课堂上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学生的学习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生活与科学中的现象和问题,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数学问题融入到生活原型,对教材问题进行生活化包装,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的切入点,创建一个数学问题探究的实习场,使学生在这个实习场中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数学中的概念课一般比较难教,尤其是在小学低段.但如能把这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学事实”,并采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学,使学生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环境中,增加实际体验,就能卓有成效地帮助学生明确这些抽象的概念.

“我知道我不能将任何问题都教给学生,我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促使他学习的环境.”(罗杰斯语)这些真实的事件和问题恰如一个个“锚”,把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之船“固定在知识的海洋之中”.

二、捕捉生活现象,激发探究欲望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日时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还可以通过设计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求不同答案,从中感受数学价值,领会数学思想和方法.如学完表内乘法以后,我设计了一个购物环境,老师发给同学们一些模拟钞票,请几位同学当售货员.商品有笔记本4元、书包9元、文具盒8元、铅笔1元、卷笔刀2元、跳绳3元、垒球7元、足球6元、乒乓球拍5元.要求每人买只能一种物品,数量必须在2件以上,并且口头提出数学问题才能买到,否则买不到商品.

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三、再现生活画面,感受数学真谛

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水之源,木之本.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四、提升生活经验,抽象本质特征

学生不是在数学课堂才接触数学,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碰到过各种数学问题,数学教学则应促使学生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数学经验作数学化处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零星的、分散的和无序的知识经验有序化和系统化.

五、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上的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抽象的、未知的,怎样将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课堂上有效地开展“生活化”教学,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变未知为已知,并设计一些应用性较强的题目,引导他们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使学生更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巨大的应用价值及其魅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从小重视培养学生判断选择并合理处理信息的能力,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学生的概念与语言反映和描述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平常生活中搜集“生活中的数学”,并将它与书本知识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教师抓住学生都会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和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创设帮老奶奶到超市买东西的情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使学生尝试着买东西中存在的小数加减法问题.这样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自然而然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之中,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始终都是学生自主地去探究知识,自然而然地总结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有些逆向思维的题学生不易接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它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变难为易.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计算时,学生对191-(91+57)这样的题目经常算成191-91+57.针对学生的这种错误.我们就可以把它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可以这样处理:老师有191元钱,用来给同学们买期末奖品,买笔记本93元,买文具盒57元,还剩多少钱?你可以怎样列式?学生列出的算式肯定是191-91-57或191-(91+57).这时让学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意思是否相同?经过观察发现:191-(93+57)的意思是从191里去掉93,再去掉57.离开生活实际去讲数学知识,学生会觉得枯燥、难懂,而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容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开放的数学平台是绚丽多彩的,是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舞台.因此,教师要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学生生活大课堂中,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让学生真切地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与生活同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数学、理解数学、探究数学、运用数学、体现数学的魅力,充分享受数学世界的美妙和乐趣.,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会充满个性与灵气,就会更加丰富多彩!

猜你喜欢
加减法数学知识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加减法的由来
“放管服”的加减法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