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梁善济故居

2018-04-25 10:04马晓东
城乡建设 2018年8期
关键词:正房

■ 马晓东

梁善济是近代山西省定襄县籍的一位前贤,其故里在定襄县宏道镇的北社西村。北社村位于忻定盆地东北边缘,地处五台山脉和系舟山脉的交会处。村庄背靠龙山、马鞍山,同河与滹沱河在村东汇流,奇山异水,景色优美,人杰地灵,天下独绝。车到宏道镇,转向东行,景色渐佳,远山郁郁葱葱,更有岚霭浮游其上,给人的感觉是清新秀丽,自然纯美。约行四五公里,北社村高大的古堡身影已经映入眼帘。

北社村保存着三座并列的明代古堡建筑,东古堡称为“北社东村”,村中以李姓为主;西古堡称为“北社西村”,村中以梁姓为主。现在堡门、堡墙仍然残存,堡中的百姓也还保留着悠闲散淡的生活方式。

在村民指引下,笔者一行从北社西村的西门旧址进入村中。走上高坡便是西街,街道不宽,两侧还保留不少清末时期的民居门楼,造型古朴,匾额雅训,令人驻足。村中心的丁字街口有十几位老年人在墙根乘凉聊天,听说我们来寻访梁善济旧居,气氛立即热闹起来,“你们是说梁翰林吧?”“你们是他的后人不是?”我们做了自我介绍,说明了来意,老人们便你一言我一语地讲起了所见所闻。在他们的热心讲述下,我们对梁善济的生平、旧事也更加清晰起来。

梁善济,清同治元年(1862年)出生在村中的一户读书人家。他的祖父梁畅晋一生读书却无缘功名,父亲梁友鳣是清岁贡生,堂弟梁允济是光绪举人。

梁善济少时天资聪颖,立志求学。在村私塾读书时,成绩优异。后到五台县城就读,学业更有长进。25岁时得廪膳生员,后入太原令德堂肄业,32岁考取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赴京会试未中。时正逢中日甲午战争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康有为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史称“公车上书”。梁善济受此影响,开始关心时事,与有志学子共谋强国之道。次年,他又赴京考试,只得二等,被任命为芮城县令。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英人李提摩太以庚子赔款创办山西大学堂,梁善济被聘任为校士馆馆长。

梁善济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癸卯科考得进士,次年入翰林院任检讨。时科举考试已有改革,由过去写八股文改为试策论,即论说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变革之策。他在对策中写道,“要强兵立国,教育为基础”“开源应先节流,不外乎省冗费、裁冗官,省裁须内而宰臣,外而抚督”。这些大胆设想,都得到考官的好评。同年,由翰林院保送到日本法政大学学习,两年后卒业归国。

梁善济归省后,正逢山西发生争矿运动,原因是数年前山西巡抚胡聘之等人,将平定等地煤铁采矿权出卖给外国人。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源的瓜分掠夺,激起三晋民众的义愤,并掀起风起云涌的争矿斗争。梁善济等联名上书山西巡抚张曾敡,要求废止。经过谈判,山西保晋矿务公司联合全省各界人士,筹资赎回矿权。争矿运动的胜利直接推动了各省的矿权收回运动。梁善济作为争矿运动代表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后学界公推他任山西省教育会会长,梁善济在太原组成禁烟会,自任会长,查封烟馆,强制烟民退烟,打击烟贩,晋民莫不称快。省城有司以争矿、禁烟两功,拟列申报嘉奖。梁善济说:“保卫家乡人民利益,是吾之义务,乡民之健康是吾之所望,吾非求功奖。”

宣统元年(1909年),清廷在各省成立咨议局,推举梁善济为山西咨议局议长。不久,清廷颁发“九年立宪诏”,舆论哗然。各省咨议局议长齐集京城,召开联合会议。梁善济为山西代表,与湖北、四川、湖南等省议长组成代表团,向清廷请愿,要求速开国会,遂组成“宪友会”。梁善济也被推为立宪派首领。

1912年1月,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梁善济应邀赴南京参加中华民国建设规划讨论会,后赴北京被选为国会议员、副议长,又应推荐任中华民国教育部次长。

1915年12月,袁世凯在北京悍然复辟,建年号“洪宪”,这种倒行逆施行为,立即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梁善济怒道:“袁某称帝真无人格可言矣!”遂往天津,同汤济武、梁启超等开展讨袁运动。不久,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讨伐声中亡去。

后梁善济在京由个人发起“自由讲谈会”,意欲论说拯救国家危难之策,一时社会名流、个人知交毕聚。1925年5月18日,梁善济因膝盖部生丹毒症病逝于北京。

在村民指引下,从西街中段北行,笔者一行在路东侧很快就找到了梁善济故居旧址。据村民们说,这一带都是梁家的房屋,四周有街道环绕,当地称为“磨不其”,意思是地形像磨盘。靠西的一座大院是梁善济在清末民初建成的,前后两进院,雕梁画栋,规模宏敞,可惜前些年当地人为了卖木料、石材而将其拆除。

现在唯一保存完整的是梁善济的祖居。祖居在大院的东侧,原来有门与大院可通。正门则在“磨不其”的北侧,据说原有大门楼,额书“太史第”,前几年刚拆掉,我们看到石刻门墩还倒在路边。门内南向是一条幽深的巷子,巷子尽头有小院一区,这就是梁善济的祖居。

祖居大门朝东,双扇木门不事雕刻,质朴无华,门额行书“含英育瑞”。进入大门仅一进院,正房三间,前带廊,额枋上下荷叶墩和雀替雕刻细腻,与方格窗棂相映衬显得古朴宁静。正房前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三间,西厢房尚保存完好,而东厢房已经塌毁了。

在院子的西北角还有一座二层小阁楼,上下均各一间,前有砖砌台阶可以登楼。这种阁楼建筑在晋北民居四合院中经常能见到,村民们把阁楼叫作“绣楼”,说是大家闺秀居住之地。但是建筑学者认为,这实际上是民俗中的风水楼。阁楼位置往往处在四合院的乾位,过去的人们讲究乾为天,认为家庭中这个方位的气场一定要有旺相,做到藏风聚气,这样才会风调雨顺,家业兴旺。

这家的男主人姓马,他的老伴是位85岁的老太太。她告诉我们,这座院落是在“土改”时分得的。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她的小叔子参加解放军立过功,村里给他家送过“人民功臣”的牌匾,现在这方牌匾还悬挂在正房的檐下。老太太客气地把我们让进正房,三间正房分隔为一大间、一小间。她指着小房间说:“这就是梁翰林出生的地方。”我们循着指引推开木隔扇门,房间很窄小,不过8平米,里侧是一方土炕,宽约2米,炕上堆放着杂物,只有油亮的木炕沿还在展示着它所经历的漫长时光。

无论是梁善济的事迹还是他的贡献,除了专攻近代史的学者以及喜爱他的人,大众知之甚少。在大多数人的心里,这一代立宪派领袖,正如他所处的那段乱世一样,只是一个模糊的历史影像罢了。记得当年梁善济在游览忻州野史亭时就对古迹荒芜发出叹息:“今亭寥落如此,何其名实不相符”。如今又过百年,我们寻访他的故居仍然有如此之叹。但愿我们能拯救寥落颓败,不要遗忘这段历史。

猜你喜欢
正房
京西地区青砖类传统民居热工性能现状评价与外墙优化设计研究
吉林省满汉融合区域乡村住宅院落空间布局探析
昆明“一颗印”
山西高平南杨贾氏民居略考
和和美美四合院
昆明的老建筑:“一颗印”
南充顺庆区徐占彪故居初探
王家烈故居
记 述
四合院“房”和“门”英译中的伦理价值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