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数学教学实践,关注学生情感体验

2018-06-30 09:24缪徐雅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情感体验教学实践

缪徐雅

[摘 要]“他心想象”能力是指能跨越年龄和性别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教师利用班组串换机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形成“学生与父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他心想象”能力,使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

[关键词]他心想象;班际互访;教学实践;情感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55-03

一、研究前提

1.概念理解

我校于1999年在国内首次进行了“班组串换”德育实验,历经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班组串换”机制。在“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我校又在“十二五”课题中提出“‘班组串换机制下,促进小学生‘他心想象能力提升的实验研究”课题。

“他心想象”能力是指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性格的学生能根据他人的表情、语意、行为方式去推测他人之心,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理解他人感受,并能推己及人。心理学称之为“共情”。

2.研究原因

现在的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拒绝交流分享,学习倦怠不自觉,经常不做家务。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学生道德情感认知的不足或缺失,出现这种问题绝大多数源于家庭的因素:爷爷奶奶过度宠爱、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管教、父母道德情感缺失等。要解决以上问题,不仅学生需要培养“他心想象”能力,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使自己更好地在组内、班内学习和生活,学校教育更是任重道远。

3.研究价值

培养和发展学生认知、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能力,并推己及人,能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随着学生“他心想象”能力的提高,班、组之间的核心力和竞争力也相应提升,又再带动学生个体成长,形成良性循环。

二、研究过程

班组串换实验分为“低年级的小组串换”“中年级的班际互访”“高年级的竞选走班”三大版块。笔者将以“中年级的班际互访”实验为例,研究主班和客班之间的环境差异、教学方式差异、学习氛围差异、班级文化差异以及新老同学相处之间的差异等给互访学生“他心想象”体验认知带来的变化。

教师的主阵地还是在课堂,课堂上多一点实践,多一点情感交流,就能让学生的道德情感得到升华,就能培养学生与父母、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他心想象”能力。因此,笔者将立足课堂上的实践,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让互访的学生有全新的体验。

1.家长参与,学会感恩,“他心想象”认知能力的培养。

【案例描述】

(片段一)在教学三年级“认识千米”一课前,教师先带学生走1千米的路程,让学生初步感知1千米,课上通过课件呈现学校操场的跑道,让学生再次感知1千米,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已经能够充分建立对1千米的认知。课后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吃过晚饭跟父母一起去走走,并和父母说说从哪里到哪里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片段二)三年级有一节实践活动课“有趣的乘法”,课堂上教师先出示了两道乘法算式题,让学生列竖式算一算结果,在学生没有算出结果之前,自己很快地写出了答案。学生惊讶得张开了小嘴,还有的学生说“老师真厉害,不用算就知道了”。此时,教师揭开速算神秘的面纱,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乘法算式中每个乘数的特点,以及积跟乘数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表达每一种类型的乘法有什么规律。最后教师布置了一个任务:回家后,用今天学过的题考考爸爸妈妈。

(片段三)在教学“算24点”一课时,教师借助学生感兴趣的扑克牌,引导学生从最基本的“四六二十四和三八二十四”这两个乘法口诀入手,由算3张牌的24点过渡到算4张牌的24点。学生整节课都兴趣盎然。最后教师布置一个任务:回家和爸爸妈妈进行比赛,看谁先算出24點,算不出的再换牌算。

(片段四)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一连问了三个问题:“今天是几月几日?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父母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基本都能说出自己的生日,可是却没有多少人说得出父母的生日。这时教师继续问:“你的父母知道你的生日吗?”“知道!”全班齐声回答。“父母都知道每个孩子的生日,孩子却不知道父母的生日。假如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妈妈等着你为她送上祝福,你回家却什么都没做,妈妈的心里肯定会难受。”全班都沉默了。于是教师要求学生回家了解父母的生日并记下来,并想好生日那天打算怎么祝福父母,在第二天课上交流。

反馈信息:

生1:我妈妈说跟我一起出去散步很有意思,不仅让我学会了1千米,还可以增进一家人的感情。

生2:我爸爸在比赛中输了。他只会列竖式算,看见我能马上说出答案,急着要我告诉他方法,还夸我课堂上的知识学得好。

生3:我觉得数学知识不一定在课上才能学到,生活中也有数学,跟父母一起学数学很特别。

生4:算24点是我跟爸爸妈妈玩的新游戏,原来还能把数学学习应用到跟父母的相处中。

生5:爸爸妈妈非常爱我们,我们也要爱爸爸妈妈,从记住他们生日开始,从做一点点小事开始,我想爸爸妈妈一定会更开心的!

……

【案例分析】

现在的家长很少有时间陪学生,他们概念中的陪伴就是等周末带学生去吃顿好吃的,看个电影,买身衣服。于是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资源,巧妙创设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的数学活动,改变只跟教师学数学的传统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生活中与家长一起学数学,巩固数学知识。在相处的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家长的关爱,家长也能近距离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学生的孝心。生3和生5都是笔者班上的“互访大使”,在这段时间里,笔者能明显得感受到他们懂得表达自己、关心别人,尤其是表达对父母的爱,更懂得了感恩。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延伸是成功的,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他心想象”认知能力。

2.发扬自主,换位思考,“他心想象”感悟能力的培养。

【案例描述】

在教学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这一课时,课前笔者研读教材,反复思考、推敲本课内容以及学生的知识生长点。由于教材把“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安排在本课后面,于是,笔者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来探索计算方法,上一堂学生真正自主的数学课。笔者设计了4组题,前两组题是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及笔算,学生不仅要说出口算过程,上黑板演讲,还要当小老师讲解笔算过程,下面的学生可以提出质疑。后两组题的第一组是新教授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并请代表到讲台板书并讲解,其他学生进行补充;第二组是笔者增加的与末尾有0的乘法相关的题目,学生依然能够通过知识迁移,成功解答,只有个别学生出现对位不准确的情况。整个过程笔者都把讲台交给了学生,学生自己解答、评价、交流和总结。

交流过程中出现这样一幕。

生1:这位同学做得很认真,数位也对齐了,答案也对。

生2:这道题他做错了,他没把答案写在“等于号”的后面。

生3:生2不应该直接说他做错了,我们可以提醒他这道题没做完,但不能否认他的劳动成果!

生2:好吧,我同意你的说法,我改正。

……

【案例分析】

这个生3也是班里的“互访大使”,他刚来班里的时候是一个比较有个性、我行我素的学生,喜欢顶撞他人,不在乎别人的感受。但通过他在今天数学课上的表现,不难看出,他已不再是那个咄咄逼人的学生,他懂得考虑别人的感受,懂得尊重同学,变得温和谦逊了很多。当然,改变并不是靠一堂课、一个人的影响,应该是在互访的一段时间里,在数学课堂上,在这种相对自主的氛围下,学会了如何与同学们交流,每个人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改变的环境中,学生的“他心想象”感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3.肯定学生,收获感动,“他心想象”行动能力的培养。

【案例描述】

在一堂数学课上,一位学生的母亲来为她送药。这位母亲不仅打断了笔者的教学,还朝班里刚来互访的刘同学大声说道:“你为什么老是欺负我的孩子,在她本子上乱涂乱画,还穿得邋里邋遢的,真是讨厌!”对于这一行为,笔者感到有点意外。笔者马上提醒家长不要影响学生上课,可临走时家长还不忘再训斥几句。

家长不顾场合和时机训斥学生,不仅会体现出自己素质的低下,还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当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地看着笔者时,笔者意识到当下必须保护刘同学的自尊心。刘同学性格外向,大大咧咧,但她不爱干净,不爱学习,因此班里学生都很排斥她。于是笔者利用这个机会在学生面前说道:“刘同学身上虽然有缺点,可也有闪光点啊!”此时有学生说刘同学没什么优点,还列举了很多她的問题。笔者依然为她据理力争:“刘同学热爱劳动,班里倒垃圾、排课桌等脏活累活都是抢着干。她还乐于帮助别人,只要有同学身体不舒服了,她就会马上陪着到医务室去。”学生听后都表示很赞同,没有再反驳。这时刘同学低下了头,似乎在反思自己的行为。

课后,笔者也在反思:刘同学是班上的“互访大使”,家长说她欺负学生,是刘同学大大咧咧的性格造成的,并无恶意;喜欢随意涂画,也是因为她想与同学交流,想交朋友。她这些不好的习惯和学习态度在原来的班里应该也一直存在,也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斥。一个学生在集体中经常受到其他同学的嘲笑,她肯定是自卑的。笔者要让她在新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因为学生需要昂起头来走路,需要昂起头来做人,因为事后,笔者找刘同学谈话,教育她不能欺负同学,没有得到允许不能随意在他人的本子上涂画,并让她要扬长避短,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挥自身优势,学会正视现实、接纳自己,这样朋友才会变多。

在第二天的数学课上,笔者欣喜地发现刘同学勇敢地举手发言了。几天后她妈妈来学校接她,激动得跑来对笔者说:“老师,我觉得我家小孩最近进步了。她特别听你的话,特别喜欢你,回到家就会说数学老师今天怎么样怎么样了,只要你说的她都会照做。”听完这些,笔者感到非常欣慰。

更惊喜的是,一天中午,刘同学突然跑到笔者面前,在讲台上放下了一张用花瓣装饰的画,说是送给笔者的,还跟笔者解释花瓣不是摘的,而是她利用中午休息时间去捡掉落在地上的。笔者问她是不是美术课上的作品。刘同学说不是,这是她中午刚做出来的。原来刘同学很有心地用掉落的花瓣为笔者贴了一幅画,一幅包含喜欢和感谢的画。每每想起这幕,笔者的内心都无比温暖和感动。

【案例分析】

数学课有时并不完全是教数学知识。案例中,笔者仅仅是利用数学课堂上几分钟时间的引导和对刘同学的肯定,就引起了“化学反应”。从第二天的主动举手,妈妈的一番话到送笔者的一张画,这些事情的发生证明了教师对一个学生的肯定有多么重要。笔者所做的只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体会刘同学的心情,体验她的情感寄托,给予她应有的尊重与温暖,就能换来她内心的感动,让她能换位思考到自己应认真学习,感谢老师。这样的师生换位,不仅收获了感动,更多的是收获了成长,学生“他心想象”行为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研究结果反思

班际互访活动结束了,笔者的实验研究并没有结束。笔者知道“他心想象”能力的高低将决定学生在组内、班内学习和活动质量的高低,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具体的影响,以后的数学教学中,笔者依然会重视对学生“他心想象”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能力。

综上,“他心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能力的关键。学生“他心想象”能力是需要而且可以培育的。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对此实验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对实验的操作记录反思还有待提升理论层面。

(责编 唐先丽)

猜你喜欢
情感体验教学实践
绘本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恰当有效地提问促进幼儿积极情感体验的发展
巧用策略,“悦”读绘本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