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以“实”促“练”

2018-07-05 17:44陈美霞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

陈美霞

摘 要:低年级口语交际课,必须以学生的“学”来定“教”,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真切的生活感受,为学生架设好攀登的梯子。这就要求教师创设多样的生活情境,及时捕捉最佳交际时机,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合作。扎扎实实地进行口语表达训练才能真正让学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口语交际;交际时机;口语表达能力

在一年级的一节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对“有趣的游戏”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可是,对“你觉得游戏为什么有趣?”这个话题,学生却很茫然,要么说不清楚,要么言不达意;要么说不具体,一句话了之。我几次费力引导也没见效。后经与体育老师联系,请他在体育课上带着大家做做游戏,体育课后再次上了这节课。我问:“为什么你们那么开心啊?”“做游戏可好玩了!”“有趣吗?快和老师介绍一下吧,你们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谁最有趣?”班里像炸开了锅似的,大家兴致勃勃,争着抢着要说。我顺势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先交流,然后選代表在全班交流。结果,这节课比前一节课精彩多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通过这个案例我反思自己的口语交际教学,认为一节低年级口语交际课的成功,应该从以下几点教学策略入手:

一、创设多样的交际情境

口语交际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必须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紧密联系。但是,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因此,只有教师创设多种多样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交流欲望,学生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交际中,口语表达才能丰富、生动。

教师除了口述等传统方法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形象、逼真的画面,对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大大提高学生的交际兴趣。如,一节口语交际课上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张图片:小明一个人在家写作业,突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一开始,学生面对一张图片冥思苦想,表达很呆板。之后我按大家说的故事情节,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表达变得清晰、有条理多了。然后再请两个学生分角色表演,学生的思路大开,既感受到当时人物的紧张心理,又想到了各自不同的应对办法,表述自然就精彩动人。

二、重视沟通的交互作用

口语交际课与其说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还不如说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对话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形成了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交际方式。

课堂对话,不仅要重视师生之间的对话,还要重视生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之间的交流会给彼此带来启发,互相撞出思维的火花。学生可在互相交流中学会合作探究,进而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三、设计合适的攀登坡度

低年级学生年龄尚小,表达能力不强,所以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不能要求过高而应切合学生实际,教师在培养学生敢说、乐说、大胆说的同时,要教给学生表达方法,设计适当的攀登坡度,让学生循序渐进。比如,在《有趣的游戏》这一课中,“游戏为什么有趣?”这个话题过于抽象概括,学生无从着手。下午上课时,我把问题改成了“快和老师介绍一下吧,你们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谁最有趣?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这样的话题具体化,降低了难度,再加上体育课上的真实体验,学生就有话可说,自然说得很欢,也说得很好了。

四、捕捉训练的最佳时机

生活中的一些偶发事件,常常让学生深有感触。当学生有了一吐为快的欲望的时候,教师应该及时捕捉这样的时机,进行即兴的口语交际训练,满足学生的倾诉欲,这对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例,一次上课时,突然飞进了一只小鸟,学生都没有心思上课了,注意力全集中在这只慌慌张张的鸟上了;上着课呢,突然两个同学吵架了或者一个家长打开教室门把孩子带走了;某个平时学习不怎样的学生最近连连在口算比赛中获奖等,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此时,学生会产生很强的倾诉欲望和沟通冲动。教师要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比如一次课堂上,一位“不速之客”——小鸟意外闯进课堂,大家没有心思上课,我索性让学生观察起这只鸟来。等鸟儿飞走之后,以“这只小鸟为什么飞到我们课堂上来了?猜猜原因吧!”这个问题发散开来,学生兴致很高,各抒己见,各种想象异彩纷呈,说得相当精彩,效果异常好。

总之,低年级口语交际课,必须以学生的“学”来定“教”,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出发,紧密联系真切的生活感受,创设多样的说话情境,分解难点,及时捕捉交际的最佳时机,努力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表达。

参考文献:

费蔚.小学口语交际教学理论与示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7.

编辑 段丽君

猜你喜欢
口语表达能力口语交际
让英语在小学生的口中飞扬起来
新时期初中英语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分析
大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高职新生英语口语策略教学探索
英语口语大赛对高职英语教学的启示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如何在语文课上提高中职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浅议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中学生的心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