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举措探析

2018-07-05 17:44苏敏贤
新课程·小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举措德育渗透小学语文

苏敏贤

摘 要:当前世界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水平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事业的基本目标和首要任务。德育以其对人才成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教育大计,德育为先。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小学语文始终在学生德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以其人文性的特点和陶冶性的作用,成为广大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素材。在此对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举措进行浅要的探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举措

德育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保证学生形成正确和健康的思想,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证学生的道德品质能够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小学语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艺术性、人文性,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大量的文质精美、语言形象、描写生动、气氛和谐、发人深省、内涵丰富的文章,同时这些文章紧密联系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习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深入渗透德育,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以正确的目光审视世界、观察生活,让学生能够以正确的观点对待生命中的人和事,保证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为学生成长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打造教师的光辉形象,充分渗透德育

小学生如同白纸一般纯洁,关键要看教师如何书写。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正面、积极的引导,那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一定能得到提升;反之,小学生的德育就是失败的。因为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向师性较强,教师在他们眼中就是高大的、光辉的、无所不能的存在,教师所说的话都是正确的,教师所做的事情都是合理的,小学生也在不知不觉间模仿教师,不仅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同时也学习教师为人处世和待人接物的方法。因此想要保证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思想品德水平的不断提高,首要条件就是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光辉的、可供学习的榜样,以便对学生起到启发与引导的作用。例如想要使小学生心怀远大理想,教师就要用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对人生、对世界、对生活独特的见解来启发学生,让学生充分见识到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游刃有余,以此来激发学生拼搏进取、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强烈愿望。想要保证小学生的语言文明,小学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和课下与学生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保证自身举止文明、举止有度;想要促进小学生热心助人的高贵品格的养成,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就要做到热心待人、乐于助人,见到学生、老师遇到困难时要挺身而出,伸出援助之手;想要促进学生宽容美德的养成,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能够包容他人,对学生所犯的错误能够宽容待之,对学生进行谆谆教导,而不要一味采用批评指责的方式进行教学和管理。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以高标准、严要求来衡量自己的道德水准,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为学生树立起一个高大的教师形象,帮助学生树立起一个可供学习和奋斗的形象,进而促进德育的有效开展。

二、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充分渗透德育

创设情境是素质教育理念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自己不厌其烦地讲解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唯恐讲授的知识学生听不懂、学不通、想不透,因此不断重复,总认为多重复一遍,效率就能够提高一些。殊不知,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早已司空见惯,对教师的教学脉络也早已摸得一清二楚了,早已经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学习的动机严重丧失,甚至部分学生都已经恹恹欲睡、魂游天外了,何谈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教学都没有了保障,那又如何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高度提升呢?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充分创设教学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进入不同情境中以获得不同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促使学生能够获得特定环境下特定的情感体验,保证德育工作的高效开展。例如在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课《尊严》一文教学中,可能小学生对于“尊严”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也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同样也不知道如何尊重他人的尊严。如果对尊严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那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教师运用了创设情境的方法开展教学:“同学们,你有没有遇到过困难呢?有没有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呢?”学生纷纷回答:“有。”教师继续进行引导:“如果你遇到了困难,这时候有一个人走了过来,趾高气扬地对你说‘喂,你过来,我能帮你,这时候你会不会接受他的帮助呢?为什么?”这时候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有的说:“我不会让他帮忙了。”有的说:“我会掉头走掉。”……问他们为什么,他们都会说:“他太不尊重我了,我为什么非要让他帮忙呢?”这时候,教师再引导学生:“对,同学们,你们这种做法,就叫维护了自己的尊严。那么,你不喜欢人家不尊重你,你在和人交往的时候应当怎样呢?”如此一来,学生都深深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必须互相尊重的道理,这时候再进行《尊严》的学习,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主题就更容易理解了,同时还深深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是多么重要,也使得德育同小学语文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

三、运用先进的媒体教学,充分渗透德育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上可供使用的资源只有一本教科书,所有的内容都只能靠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学习的兴趣严重不足,包括德育在内的所有教育都失去了其本身所具备的功能。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带给小学语文教学更大的发展机遇,也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了大大的充实,同时也为小学语文教学同德育的有机融合提供了有效的助力。例如在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一文的教学中,四年级的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虽然较强,但是真正见过钱塘江大潮,近距离感受大潮那种恢宏气势的学生毕竟少,甚至没有。因此学生仅凭读课文和联想、想象是没有办法真正体会到钱塘江大潮那种汹涌澎湃、势不可挡、吞天贯日的雄伟景象的。因此教师可以到网络上搜索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者视频资料,在学习的过程中先讓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之后再让学生观看图片或视频资料,切实体会大潮从听到“隆隆的响声”到“出现了一条白线”,再到白线“拉长、变粗”,再到形成“水墙”,再到“潮头奔腾西去”,江面恢复平静的过程,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与感受,借以激发学生探究大潮形成原因的心理,提升学生探索科学世界的兴趣,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景象,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再如在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从网络中搜索到的圆明园没有被烧毁之前的秀美景色的资料与被大火焚毁后的破败景象的资料向学生展示,让学生通过对比充分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祖国不再受人欺侮而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可以说,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提供了便利的途径。

四、组织多样的主题活动,充分渗透德育

新时代的人才仅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强烈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超强的实践探究能力,才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小学语文的教育功能和人文性特点,通过多种主题活动和多种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借以实现德育的完美渗透。例如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课《为人民服务》教学中,学生对周总理为国为民不辞辛苦、日夜操劳的高贵精神已经有了初步的理解,同样也对总理节俭的生活作风产生了敬仰之情。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划分学习小组,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活动,首先可以去图书馆查阅课外书,搜集关于周总理的资料,也可以到互联网上去搜寻周总理的相关事迹,然后以“总理赞歌”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活动过程中整个学习小组的学生团结协作,目标一致,有的翻阅资料,有的整理笔记,有绘画爱好的学生已经开始绘制花边了。最后,每个小组都完成了一份极为精彩的主题小报,不仅有周总理年轻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情壮志,有总理在外交风云中的铿锵致辞,更有周总理身患癌症之后仍然不放弃工作,还要将一天的工作以日程表的形式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感人事迹。这些内容都成为总理一生为国为民的真实写照,学生在创办小报的过程中已经受到了灵魂的震撼,再通过交流活动,更对總理高贵的人格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的人格受到了净化和熏陶,这不正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深入渗透吗?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首要任务,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充分渗透德育已经成为了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共识。因此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科学渗透德育,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和德育效果,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双丰收,为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朱艳.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2(43):41-42.

[2]苏尚荣.教书育人,润物无声: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上旬),2017(1):227.

[3]何春晓.学语文,学做人:浅谈德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7):162.

[4]姚旦.关注课堂教学演绎德育课堂: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小学,2014(7):190-191.

编辑 高 琼

猜你喜欢
举措德育渗透小学语文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