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与学

2018-07-14 02:05谢祥财
师道·教研 2018年7期
关键词:语文教师教学

谢祥财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改的春风拂遍神州大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各种教学新理念层出不穷,致使许多语文老师对语文课感到无所适从:老师们努力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做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却不小心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了脱缰的野马,导致课堂效率不升反降。正如苏联教育家在《和教师的谈话》中说的那样:“在课堂上,相当多的时间是被不合理地浪费了。”确实,只有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的精髓,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我们才能从“山重水复”的困境中走出,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一、和谐“教”“学”,营造良好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往往是因为喜欢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教师应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学生的顾忌,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精美的教具,或利用电教手段,或开展形式多样的小游戏、小竞赛活动,或采用故事等,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被老师讲课所吸引,对这门功课有兴趣,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角色定位,体现教学相长

传统的语文教学,教师是主体,学生成了“听众”,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提高。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观念,重新进行角色定位,要从“教”为中心转变到“学”为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自己所知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去读、去发现、去感悟,去体验“吹尽狂沙始到金”的喜悦。如教学《背影》一文,引导学生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如果一味由教师讲解分析,学生是不会有深刻体验的。只有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联想到父母平日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再联系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去研读,去讨论,体会父亲在生活极为困顿、精神压抑的境况下亲自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从这类平凡小事中,体会父亲关心、体贴儿子的至爱之情。只有深刻理解了这一点,学生才能领悟文中作者深深自责、愧疚之情,实则是反衬对老父亲与日俱增的思念之情。

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互助提高。当代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和信息来源的扩大,使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教师要乐于向学生学习。《礼记·学记》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只有教与学相互促进,师生才能共同成长。

三、方法导航,引领学生入门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师傅如何“授之以渔”,把学生领进门是关键。教师引领学生入门,首先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帮助学生确立预习的内容,一般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自学:①初读课文,勾画生字词,略知大意;利用工具书,联系课文理解字词,读准字音,记忆字形;②根据预习要求和课后思考练习题,细读课文,进行圈点批注;③品析精彩语句,提出疑难问题;④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完成对应的口语交际训练。教师可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学,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由“扶”到“放”,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动机,适时启发诱导。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要注意把握住讲解问题的最佳时机,及时施教。当学生思考问题已有所得,欲表达又表达不清楚时,教师再给以及时的启发诱导,指引“思维”的途径,导以“思维”的方法。针对教材文体的不同,应指导学生抓住文章特点、规律,掌握阅读的方法。如:读写人的文章,就指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刻画,去了解人物的品质;读记事的文章,就引导学生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从而认识事情所反映的意义;读写景状物的文章,就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使学生懂得怎样去“学”。“书山有路‘巧为径”,学生学习得法,自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语言实践,着眼核心素养

《全国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落实语言实践,既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和阅读教学中的感悟结合起来,我在教学中把读、悟和练笔结合起来,以写促读,促进学生进一步深读文本、内化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如:学习《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后,我让学生联系我国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大洪水灾难,说说造成98洪水大灾的原因:“长江流域生态破坏严重”“盲目围湖造田”“不合理的水利建设对江河造成的负面生态效应”……然后让学生拟写一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方案》;学完《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让学生进行《我和某体育明星畅谈奥运》的小练笔。这些语言实践设计,既是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又是文章情感的升华,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对全面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五、创设情境,拓宽教学领域

叶圣陶先生曾描述过这样一种教学情景:“一个教师,四五十个学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记了旁的东西,大家来读来研究。”语文教学中需要创設情境,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促进作用,教师融于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体验,让语文活动成为生生、师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真诚对话的过程。教师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开展配乐朗诵、课本剧表演、情景对话、知识竞赛、课文改编、拓展运用等活动,激活课堂,但要忌形式化、作秀化,要让学生成为语文活动的主人,切切实实地在活动中进行读写创造。

如教《南京大屠杀》一课时,我让学生课前先上网查找、查阅有关南京大屠杀文字、图片,观看《屠城血证》电影,我再运用音乐、图片来营造沉重而伤感的氛围。这样,图像和配乐朗诵相结合,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结合朗诵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情境,使学生在感知理解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课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带着当时的心情写出自己的读后感,于是,一篇篇慷慨激昂的文章便孕育而出:《告日本同胞书》情真意切,《牢记历史,振兴中华》激情洋溢,《真诚相待——中日关系破冰的基础》有理有据……

课堂教学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拓宽语文教学领域,讲课时要把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大信息量。如学《沁园春·雪》,让学生收集毛泽东诗词;学《背影》,让学生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并说说它的感人之处,然后用100字左右刻画描绘这位父亲的形象,加强学生对人物形象刻画描述的能力;学《南京大屠杀》,引导学生了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实,了解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企图抹杀这段不光彩历史的丑恶嘴脸,不断把学生引向广阔的天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用自己的身和心去影响学生,用自己的激情去诱发学生的激情,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和你心心相印、协调一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授予学生巧妙的学习方法,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互助,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海无涯‘乐作舟”,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学相长,才是语文教学的绝佳境界。

责任编辑李少杰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圆我教师梦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